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中國研究與發(fā)展雜交水稻的開創(chuàng)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年開始,袁隆平就隨父母東遷西徙。1949年8月,袁隆平考入重慶北碚夏貝相輝農學院農學系學習,1950年11月,因院系調整,并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系就讀。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大學畢業(yè)。在畢業(yè)分配志愿書上他只寫了兩句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湖南省農業(yè)廳一紙介紹信將他推到了“最艱苦的地方”——地處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農校。
在農校教書的日子里,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走向田埂。烈日當空,農民在榕樹下歇息,袁隆平依然頭頂烈日,在田里勞作。1958年,按照大學所學的蘇聯(lián)專家的無性雜交和環(huán)境影響理論,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紅薯,結果,最大一兜“紅薯王”有27斤重。就在這一年,在各地爭相放出“馬鈴薯畝產8000公斤”“水稻單季畝產1500公斤”等等“衛(wèi)星”后,人們開始過“糧食關”。學校老師供應的定量減少很多,周邊農民開始吃草根、樹葉和“觀音土”。在小小的安江鎮(zhèn)上,袁隆平親眼看到倒伏在街邊的兩具枯瘦的尸體。袁隆平私下跟一個要好的老師說,“沒有吃的太痛苦了,我是學農的,要多搞點科研,等紅薯嫁接成功了,就搞水稻高產。”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里,袁隆平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株型優(yōu)異,穗大粒多。興奮的袁隆平給這株水稻做了記號,將其所有谷粒留作試驗的種子。第二年的結果卻讓人很失望,這些種子生長的禾苗,長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時間也有的早,有的遲,沒有一株超過它們的前代。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據(jù)蒙德爾遺傳學理論,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應該不會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靈感的火花來了:難道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而當時權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雜交優(yōu)勢。從這時開始,袁隆平下定決心不為權威所限,通過科學的研究揭示出水稻雜交的奧秘和規(guī)律。
1962年,他在學校圖書館的《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消息:英美的兩個遺傳學家克里克和沃克,根據(jù)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研究出了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獲得了諾貝爾獎?!叭思矣⒚蓝挤肿铀搅?,我們還在這里學蘇聯(lián),打轉轉。”袁隆平后來跟他的學生們提起這事就說,“幸虧我猛醒得早,沒拴死在一棵樹上?!?/p>
這年暑假,他自費趕到北京,去中國農科院,找大學時候的老師、遺傳學專家楊國榮。楊老師悄悄告訴他一些國外研究的情況。待在農科院的圖書館里,他看了一大堆外文資料和學報,才知道,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雜交高粱、雜交玉米已經開始生產,只有水稻的雜交技術還沒有突破。他決定放下“月光花紅薯”,專攻水稻雜交。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飯就下田,帶著水壺與饅頭,一直到下午4時左右才回來。艱苦的條件和不規(guī)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撈針般在幾千幾萬的稻穗中尋找,汗水在背上結成鹽霜,皮膚被曬得黑里透亮,連常年扎在水田里的農民都自嘆不如。
1964年7月5日,突然,袁隆平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嗎?”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大大加快了研究雜交水稻的進程。經過兩年的探索、試驗和研究,1966年2月,他終于寫成引起國內外科技界高度重視的“驚世”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從此,“雜交水稻”這4個字伴隨了袁隆平的一生,成為他畢生不懈追求的事業(yè)。
論文的發(fā)表標志著袁隆平正式走進了雜交水稻研究領域,但在那個年代,它無疑被視為反動學說。好在國家科委發(fā)來一封公函,責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氨本┕苯o“預備黑幫”袁隆平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讓他避過了“文革”的疾風驟雨,得以在動蕩的歲月繼續(xù)開展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和試驗。然而,即使有了來自北京的“保護傘”,他也沒有躲過身邊的猜忌和暗算。
袁隆平飽嘗被孤立的痛苦,但“讓所有人都吃飽飯不再挨餓”的諾言卻讓他意志異常堅定,每當遇到阻力的時候,他都告誡自己戒驕戒躁,為長遠打算。
寒來暑往,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困難,袁隆平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執(zhí)著將困難一一化解。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wěn)定關、雜交優(yōu)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并組織了優(yōu)勢鑒定。1976年定點示范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這標志著我國水稻育種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從此,雜交水稻開始真正大面積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農業(yè)和糧食生產。
雜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聲大振。但袁隆平還是以原來的樣子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仍舊是那個樸素的農民一樣的老頭: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顴骨,黝黑的皮膚,背微微地駝著,身上穿著的永遠都是他最鐘愛的“物美價廉牌”的衣服。
◎ 撰文|段新權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