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 宋書彬 郭占欣
摘要:面對著日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及激烈的社會競爭,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也越來越多的面臨令他們無所適從的種種問題:學習困惑、同學關系、情感問題、就業(yè)方向等等。由此產生的諸多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并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大學校園的安全與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所以加強團體心理訓練和心理服務研究非常迫切。
關鍵詞:團體動力;心理服務;大學
國家“十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團體心理輔導》,研討的正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以團體輔導為主的心理服務教育模式,它的特點和長處不僅在于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而且它是在輔導者的指導下,向所有參與者提一個坦誠、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維人際互動的環(huán)境,使參與者在群體互動條件下親自體驗認識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學會掌握多種正確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和技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馬文駒教授認為這非常符臺學校班級制的客觀特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全面滲透;以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全力為支柱。
各大高校學校心理輔導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從這個方面來講,團體心理輔導在紅過大學的素質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它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或稱為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這三方面的素質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由于以往的學校教育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使得教育嚴重脫離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比如,德育工作不大重視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這常使得道德教育成為“空洞”的說教,收效甚微(《現(xiàn)代學校心理輔導模式研究》,吳增強,1998,p42)。從細節(jié)上來講,學校心理輔導是運用不同的心理輔導方式來幫助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自我教育活動,這是它有別于學校其他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大多數(shù)人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心理輔導是一個助人的過程,通過輔導者與被輔導者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協(xié)助當事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進而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團體心理以他助、互助、自助為機制。心理輔導既然是學生的自我教育活動,就必須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教育潛能(《現(xiàn)代學校心理輔導模式研究》,吳增強,1998,p43)。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一種積極的與他人溝通過程,在學校中的朋友有共同的愛好、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彼此之間容易理解、溝通。在一定的集體目標(集體規(guī)范、集體價值)下,更能形成為他們所接受的共識。團體輔導的學生作為集體的一員,在輔導活動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和疏導,重要的是,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講,他們很容易接受同齡人并且很容易對同齡人敞開心扉;作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幫助別人。并且這種他助與互助可以增加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達到自我疏導的一種境界。而教師作為輔導者應該在團體內建立良好的集體輿論、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自由的氣氛,來充分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運用。以確保這種良性機制的形成。而現(xiàn)今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某些人認為只是解決學生的情緒、意志、人際適應的問題,而將認知因素排除在外。而情緒與意志問題恰恰是當代大學生的最大的心理問題,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人為了一定的目標,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和看法,并克服困難想聯(lián)系的心理過程。但很多當代大學生不愿意去參加學校內各種集體,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種行為就是沒有意志的體現(xiàn)。當然,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缺少對人的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認識。因此,學習輔導、人格輔導(包括人際交往輔導、自我意識輔導、情緒輔導、青春期輔導等)、生活輔導和職業(yè)輔導都是目前各大高校心理教育的內容。所謂階段性,是指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應有與之相適應的心理教育內容。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年齡跨度6周歲18周歲,這一階段個體經歷了兒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心理發(fā)展上的變化很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自我意識不斷增長、情感不斷豐富、意志力日益增強。尤其是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性意識的覺醒帶來種種急劇的變化和心理困擾。學校心理咨詢具有保健治療功能,但它不同于醫(yī)院和心理衛(wèi)生專門機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區(qū)別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程度不同。人的心理問題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般的心理狀態(tài)失調或行為問題,例如,考試焦慮、受挫后情緒低落、自卑、孤獨、多動、攻擊等等。第二類是神經癥,如焦慮癥、恐懼癥、強迫癥、孤獨癥等等。第三類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癥。這三類心理問題按程度輕重由不同的機構承擔。學校心理咨詢主要解決第一類心理問題,但應能鑒別出第二類心理問題,以便及時轉介(《現(xiàn)代學校心理輔導模式研究》,吳增強,1998,p46)。
在我看來,目前我國高校內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以最高效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且及時疏導。以下四點是我從前輩那里借鑒來的高校團體心理輔導模式。
(一)以班級為單位心理輔導課
班級心理輔導課是學?!靶挠敝匾d體。它是以教學班為輔導單位、針對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探討》,王坤偉)。班級心理輔導課區(qū)別于學科課程,其一,內容不同。班級心理輔導課屬于包括了“顯在課程”(overt or manifest curriculum)與“潛在課程”(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在內的賦予學習者“學習經驗的總體”的廣義課程論范疇,體現(xiàn)了教育社會功能的多樣性,而并非屬于傳統(tǒng)的那種“把力點置于學科的知識內容這一客觀側面”的狹義的“課程”范疇。(鐘啟泉,1989年)。其二,教學方式的不同。班級心理輔導課程是以書法學生內心活動為主要內容,通過“活動”為學生模擬社會中不同的生活方式。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學習方式。并且,班級心理輔導課程,無需測驗,無需考試。但一定要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為以后融入社會大號良好心理服務基礎。
它重在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這是一種面向集體的交流。學生在相互交流及評判中碰擊出智慧的火花,觸發(fā)更深的發(fā)現(xiàn),倍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過程中,輔導者采取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如:講授法、自述法、角色法、討論法、情景法、綜合法等。輔導教師根據(jù)班級、學生、心理問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一致,有目標地針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合理選擇和組合各種方法以提高輔導課的實效(《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探討》,王坤偉)。
(二)開展心理訓練活動
心理訓練活動是學校團體心理輔導另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雖然班級心理輔導課中也經常采用心理訓練活動,但心理訓練活動作為一種專門的心理輔導模式,還可以結合學校、戶外活動開展。心理訓練活動的內容、形式很多,包括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拓展性的心理游園活動、心理夏令營、智力開發(fā)活動等(《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探討》,王坤偉)。
(三)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它非常重視所有教師充分利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滲透到學生的心理咨詢中,融入各種興趣,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這是團體心理咨詢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質訓練。主體教學心理學教育的滲透是指在主體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和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課堂學習中認知,情感和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活動。
(四)學生實習與社會服務相結合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與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大學生心理問題就會輕易暴露出來。如何在實訓實習期間通過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流程將學校里的團體訓練內容實際運用,完成心理準備和良好心理建設以保證以后求職擇業(yè)的順利順暢進行。客觀分析自身的優(yōu)劣勢,客觀認識自己,評判自己。為良好的人際溝通與交流夯實基礎。
基金項目:2018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大學生就業(yè)政策心理服務研究”(課題編號201803040201)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