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
摘要:聽覺障礙兒童(以下簡稱聾童)在感知識事物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知覺信息加工不完整,視覺的優(yōu)勢地位及缺陷補償三個方面。[1]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紀律需要時時提醒,識記的特點是記得慢忘得快,語言發(fā)展水平比同齡正常兒童滯后三年多。教師應在最大限度利用聾童殘余聽力的前提下,對其聽力損傷進行缺陷補償,充分利用視覺刺激使聾童獲取知識,并形成有效復習方法。
關鍵詞:讀書交流;圖片;評價;句子節(jié)奏;課堂預設
聽力殘疾兒童,由于聽力損失,在語言發(fā)展、認知發(fā)展、社會交往等方面都遇到一系列困難,尤其作為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對于漢語知識的學習,有著更多的困難。比如一個班里除了蒙、漢、維、哈、回等民族的差異外,還存在著不同起點入學所帶來的各種困擾。
我從事聾班語文教學四年多,我班沒有漢族同學,每年開學初,我都要求聾童復習上學期學過的知識,把課文全部用手語打一遍,常發(fā)現(xiàn)聾童經(jīng)過一個假期的休息,連觸摸可見的詞語都忘記了意義。經(jīng)過我講解之后聾童看起來還是很糊涂,這引起我的深思。聾校語文的教學要從最細微的環(huán)節(jié)入手,學習新知的同時堅持把復習貫穿始終,這樣聽力殘疾聾童才會有所收獲。
下面談談我對聾校語文教學的幾點心得:
一、制定課堂常規(guī),確保教學活動有效進行。
學校的課堂教育,不能因為是特殊教育聾童,就在制度上就有所松懈,因為一旦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是很難改正過來的,所以 我們要用課堂常規(guī)來約束他們的行為,保障教學活動有效進行。 從上課起立、師生問好、點名,一點點練起,慢慢規(guī)范聾童的上課習慣。例如:老師講解時,全體聾童應看著老師;聾童發(fā)言要舉手,老師同意再發(fā)言;情況需要時,聾童要走上講臺(而不是斜扭著身子),面對全體聾童發(fā)言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課堂秩序有了很大改觀。另外,教學常規(guī)要持之以恒,切忌朝令夕改,這樣聾童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選擇適合聾童認知水平的教材。
我教聾校語文第一冊到第五冊教材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教材內(nèi)容遠離生活時代。課文中至今有“插秧”,“揚場”等落后的生活場景,給聾童的知識學習和生活指導帶來極大的困擾,我反復甄選后幾經(jīng)變革,把聾校四年級的教材改為普校二年級上冊的課本,與此同時在普校教材中,我又刪除了《古詩四首》、《泉水》、《日月潭》、《葡萄溝》這五篇課文。
在具體課文教學中,針對聾童的認知水平,相應調整教學重點,以期聾童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識。例如《北京亮起來了》,一文中出現(xiàn)“華燈高照,銀光閃閃,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燈光閃爍,絢麗多彩”等詞語,這些詞語的本義有很大差別,而手語表達卻是一樣的。我就把學習重點定位在:1、學習生字,2、通過觀看視頻知道,北京夜晚亮,是因為有草坪燈,路燈,噴泉燈,車燈,霓虹燈,櫥窗燈,廣告燈----,這些發(fā)光體共同營造出的“不夜城”,一個“亮”字才是本文核心。
三、重視聾童運用語言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聾童之間的交流重在看懂、看透。聾童學習語言的最大目的是能用語言同別人交流,而他們的很多手語都是“自創(chuàng)”的,沒有依據(jù)可循,在課堂交流時往往造成“雞對鴨講”的現(xiàn)象,在對方看不懂的情況下就不關注了。我要求聾童回答問題時站在前臺來,一遍遍打給同學看,直到有學生看懂了。請看懂的同學再用自己的理解說一說,引導其他聾童明白究竟在說些什么。時間長了,聾童之間相互交流的意識增強了。
(二)、注重聾童手語和口語的同時訓練。
有聲語言發(fā)展滯后是聾童的主要缺陷,在應該形成口語的時候沒有能學會說話,在缺少口語的基礎上,學習書面語言給聾童造成極大的困難。[2]為了節(jié)省時間又凸顯重點,有些老師往往只挑關鍵詞打手語。例如:老師想要表達的是:你去把辦公室的語文書拿來。手語卻只打關鍵詞“辦公室,書”,所帶來的弊端是,打出的手語連起來不是完整話,直接影響聾童的思維定式,錯誤認為那就是完整句,漢語的書寫時,會造成句子成分的殘缺。這時候老師以標準的口語補充手語,聾童看口型可以很好的感受詞語的發(fā)音,感知句子的完整性。
概念總是用詞來固定和標志的,聾童由于語言缺陷,掌握的詞語少,對詞語的理解也不深入,經(jīng)常出現(xiàn)用詞不當?shù)那闆r。[3]視覺看話的速度和分辨口型的能力也與聽覺聽話的速度和理解力不同。[4]聾童在說話時常用錯量詞、丟掉賓語或補語。例如“一把桌子”“一個橡皮”“我激動得(掉下眼淚)”,老師在與聾童對話時,用夸張的口型著重強調正確的表達方式,對語感的形成及句子的書寫起很好的作用。
四、訓練劃分句子節(jié)奏,培養(yǎng)聾童的理解能力。
在缺少語音的幫助下,聾童對語言材料不太容易理解,保持和再認相對要差,而語言的韻律美對實際語言材料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5]學習、理解新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劃分句子的節(jié)奏,例如,《筍芽兒》中有一句“低聲呼喚著沉睡的筍芽兒”,聾童在斷句時有可能會斷成:“低︱聲呼︱喚著|沉睡筍︱芽兒”,老師首先帶領聾童劃分節(jié)奏,劃節(jié)奏的同時也就體現(xiàn)了“低聲、呼喚、沉睡、筍芽兒”這些詞語,之后再開始讀課文。課文節(jié)奏劃分正確,預示聾童對課文理解了一半。每篇課文都挑選有代表性的段落,請聾童劃分并讀出節(jié)奏,每篇課文練習一兩段,這樣聾童在課余時間讀書時,也有劃分節(jié)奏的的意識。
五、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多種途徑,提高聾童的理解能力。
由于聾童聽覺有障礙,在不理解詞義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把手語、詞語、詞義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眼睛就成為最主要、最主動、最活躍的補償感覺器官。[6]所以,在學習詞語時,結合圖片或視頻講解,是最有效、最省時、記憶最深刻的一種方法。一般經(jīng)過三遍圖片或視頻的鞏固,聾童就能脫離具體形象直接概括出詞語。例如《卡羅爾和她的小貓》一文中,要展示的圖片有“黑白相間、拖鞋、鋼琴、籃子、軟墊、抽屜、廣告”,看圖片的同時打出相應手語;第二次圖片展示時,讓聾童在課文中找出對應詞語;第三次是在單元課文學習完之后,把本單元重點圖片逐一展示,讓聾童在課文中找出相應手語。三次圖片展示,側重點都不同,針對不同聾童情況提出相應要求,看圖片,可以在書上劃出詞語;也可以要求聾童在黑板上寫出詞語。這樣的詞語鞏固教學,既讓聾童牢固掌握了詞語,又很好地理解詞意。
六、關注課堂生成中的預設性。
教師在備課時,了解聾童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準確預設聾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可能有哪些地方不懂;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以便有針對性的運用各種途徑,突破難點,幫助他們發(fā)展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例《小鹿的玫瑰花》中有一句“這玫瑰你白栽了”,“白栽”這個詞比預期的還難解釋。“白”字在字典中有11種解釋,這里是“沒有效果”的意思,與最初的本意“黑”沒有聯(lián)系,課前如果沒有預設和充足的準備,在課堂中很難達到預期的講課效果。越是直白的詞語,越容易被忽略,也越難解釋得清楚,如果在備課時沒有充分準確地預設,上課的時候就會措手不及。關注課堂的生成中的預設性,既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七、有效的獎勵或批評機制
適當?shù)莫剟詈团u會更加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聽寫成績我每次都登記在案,按時公布,真心夸夸孩子們;晚自習讀書情況認真記錄,一月匯總一次,給表現(xiàn)好的聾童頒發(fā)“最佳讀書獎”,把孩子拿著獎狀的照片發(fā)送到本班的家長群里,讓孩子親眼見到自己掙得的榮譽;平日做得好的作業(yè),在作業(yè)本上畫笑臉;測試卷要求家長簽字寫出評語;對于不按時完成作業(yè),不按時背課文的同學,我會當著同學的面認真記錄在本子上,以起督促警示作用。獎勵機制的有效實施,班中愛學習的風氣正在悄然形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在課堂上,不管采用怎樣完善的教學方法,都不能保證十全十美的教育。聾校語文教學更是這樣。在幾年的聾校語文教學中,我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努力探索總結教學方法,并積極付諸于實踐,只想不要耽誤孩子有限的學習年華。我相信,不管聾校教學方法多么日漸成熟,總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著我們?nèi)ネ诰颍以父F其一生走在這條求知路上。
參考文獻:
[1],[3],[6],方俊明.《特殊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4],[5],華國棟.《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發(fā)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