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洛
在我的記憶里,武漢就是我的故鄉(xiāng),這不僅僅因為是我生于斯長于斯,喝著長江水,吃著武昌魚,更重要的是,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叔叔姑姑都生活在這里,幾十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家的概念就在心里扎了根。直到有一天,父親把爺爺字體雋永的回憶錄交到我手里,我才知曉,我的祖籍竟然在廣東,而且,爺爺也不是我從小就認為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人。透過那些力透紙背的文字,模糊的圖片愈加清晰。
光腳丫的爺爺
說到爺爺,一定要提到太爺爺,因為他是我的高祖。
我的太爺爺是廣東羅定連灘縣人,從小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廣州做小商販,娶了我的太奶奶,并相繼生下了六個孩子,但卻只有爺爺和他的姐姐成活下來。在爺爺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因無錢看病,太爺爺竟因小小痢疾而病逝,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孤兒寡母和搖搖欲墜的家,同時與連灘縣的老家也失去了聯(lián)系。
爺爺小時候真的是頭上長瘡腳下流膿,是當?shù)爻隽嗣摹俺嗄_大仙”,終年沒穿過鞋襪,了不起穿雙木屐。衣服也沒有換洗的,僅憑一個半舊的麻包袋做的衣服過冬御寒,只有在曬太陽時才能脫下來捉虱子。二三歲的時候,經(jīng)常在晚上跟隨太奶奶去乞討,頭遍雞啼時才回到家。稍大一點爺爺獨自乞討,常受別的孩子欺負,有時被打得頭破血流,不過是抓一把“土地祠”里的香爐灰止血。也有好心人救濟一二張米票,便到十八畝久輾米廠去兌回來,用少量米與菜葉、蕃薯同煮,熬上一鍋連湯帶水喝個飽,就這樣將寒冬臘月勉強度過去。有一次爺爺穿著拖到地的太奶奶的一件褂子,拿著借來的兩毛錢去福祥院買便宜米,一時大意將用紙包著的兩毛錢丟失了,當時嚇得魂不附體,回到家中挨了一頓打不算,一家仨口還餓了一整天,太奶奶也傷心痛哭了一大場。因此記憶中的爺爺一生最愛惜糧食,不拋撒米飯,不管是隔夜剩飯也好,剩菜也好,照常的吃,從不拋棄。有時爺爺也幫別人照看小孩,撿柴劈柴,得點微薄的報酬來維持生活。好在一家人并不因生活的貧困失去笑容。
春節(jié)是爺爺最快樂的時節(jié),他提著燈籠到街上去賣懶,給叔叔嬸嬸們一聲恭喜就有可能得到封包。年初五買張紅紙,裁成二寸寬三四寸長,寫上“財神”二個字拿到街上去叫賣,總能換幾個銅板彌補家用。那時的爺爺感覺自已也算得是個忙人了。
說到爺爺求學那已是民國十年,爺爺在龍?zhí)锒蹚R“求是學塾”讀書,老師陳耀庭是五十余歲的宿儒,給他起學名吳國才。入學頭一天就掌著他的手,教寫上大人、孔乙己、紅字印本,教讀三字經(jīng)。開學那天儀節(jié)頗為隆重,家中還辦了四席菜請親戚街鄰。爺爺?shù)亩烁柑觳涣辆蛯⒓彶及どw在爺爺頭上,夾著三本紅皮書,帶著蔥,抱著他到學校(舊例怕入學時見著豬狗就不聰明,所以將頭蓋著)。進學塾點著香燭向大圣孔夫子及老師磕頭,并分每個同學油角二只,這就是那天入學的過程。不到一年,陳耀庭老師病故,既改轉(zhuǎn)入大沙地“錦江學塾”,老師何錦江是個三十余歲的精明干練人,這人教書頗有名氣,將書名國才兩字改成國材。那時因家貧,太奶奶懇求老師減少學費,那時的學費每年從十六至十一二不等,懇求結(jié)果是一年三節(jié)二節(jié)送雞兩只,作為學費的折沖辦法,雞是自己買回幾只雞娃喂大的,就這樣又讀了三年。1926年,爺爺?shù)奈逡棠竵硇沤訝敔斈缸尤h口,爺爺就此輟讀。
爺爺來到漢口時值秋天,他的五姨母給他做長棉袍及鞋襪等,由大股東的他五姨父薦入江漢路口益昌五金號學生意。爺爺勤奮好學,很快就能獨擋一面了,不僅工作盡心盡力,人也變了模樣,長得又白又健壯,娶了我奶奶,生下了我的父親。1938年,因中日戰(zhàn)爭,資方全體都回粵,只留下資方代理人及剩下勞方無力回粵的四人,全部遷入法租界三德里暫住。因武漢已淪陷資方星散,遂宣告停業(yè),給二十元銀元勞方各自謀生,就這樣解散了。爺爺一家仍搬回前花樓街原屋居住,當時的各店家貨物,多數(shù)寄存英租界的英商俄商洋行倉庫內(nèi),資方都不敢出頭露面做生意。爺爺瞅準商機,膽大心細,做起代客買賣和過手生意,一直到1945年過手生意不好做了,便改業(yè)務跑廣州,代五金同行帶帶五金零件,代同行辦辦五金貨物,做的都是無本生意。當別人熟悉了路子,他又改為同那些手上有錢想做生意的人,同到廣州包買回漢口包賣,賺錢后三七分或四六分。不等做了一個時期,隨后他們水性摸熟不需我爺爺了,他又改為單人跑,借加一利錢的錢去跑。此時漢口解放,而廣州尚未解放。一朋友要我爺爺?shù)綇V州扶助他兒子開五金號做生意,爺爺信了那人父子,誰知事與愿違,好在四個月后,爺爺回到了解放區(qū)漢口。
半導體里的鄉(xiāng)愁
爺爺回到漢口以后,奶奶又陸續(xù)為爺爺添了幾個孩子,十幾口人要吃要喝,爺爺也不想那么累的漢口廣州兩頭跑了,就想找一個固定的單位,安心地上個班,養(yǎng)家糊口。
爺爺進了武漢的一家造紙廠,造紙廠里收有許多報紙和書籍,爺爺沒事做的時候就在里面翻著看,看到一些好的風景圖片會剪下來,看到幾本有價值的古書籍也會收藏起來。最讓爺爺關(guān)注的,當然還是來自家鄉(xiāng)的消息,他沒有想到,在廢紙堆里,他竟然發(fā)現(xiàn)了連灘老家的信息。他拾得名叫《散游六記》的一本殘缺不全的書,內(nèi)中有一段關(guān)于連灘的記載,說連灘縣在西江,屬羅定州,在廣西邊界。爺爺是個念舊情的人,看到《散游六記》后,思鄉(xiāng)的念頭更加強烈,但他卻無力回去尋找祖先遺跡,只好把思念寄托在粵曲聲中,而傳遞感情的是他那部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舊半導體收音機。
爺爺這部半導體收音機雖已破舊,甚至到了修也無法再修的地步,但爺爺不僅舍不得扔掉,反而視為寶貝。在我剛記事時,總見爺爺把它拿在手上,連早晨鍛煉都帶著它。有次趁爺爺不在家的時候,我把半導體拿出來玩,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壞了,可把父親和奶奶給急壞了。爺爺回來知道后雖然很懊惱,卻也沒有怎么責罰我。
后來,爺爺又買了一個小半導體,我再也不敢動了。只知道每當夜深人靜,爺爺?shù)陌雽w里傳出的聲音是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我們以為爺爺偷聽的是美國之音,后來父親告訴我,爺爺聽的是廣東電臺。
粵語、粵曲、高胡、笛子、長板短板,抑揚頓挫的曲調(diào)與歌聲充盈了爺爺?shù)耐砟晟?,唯有在那個時候,爺爺臉上的皺紋是舒展的,眼里的光明澈而慈祥。因意外醫(yī)療事故,爺爺離開了我們。安葬爺爺?shù)臅r候,父親特意把那個半導體放進了爺爺?shù)哪沟?。父親說,爺爺什么時候想聽家鄉(xiāng)話,想聽廣東音樂,都會很方便,再也沒有誰能干涉他了。
爺爺靜靜地安睡在武漢九峰山上。父親特意將爺爺?shù)哪沟剡x擇在一方水塘之后,并將墓碑面向正南方。父親說,你爺爺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廣東去,他現(xiàn)在人是回不去了,卻可以天天看著家鄉(xiāng)。廣東的家,出門是一個斜坡,下坡便是一條河,河對岸才是繁華商業(yè)區(qū),你爺爺每天早上過河去做生意,晚上才回家。權(quán)將墳前這方堰塘,看成廣東家門口的那條河吧,你爺爺這就算回家了。
海水里的眼睛
爺爺肯定是回故鄉(xiāng)去了,那是他一輩子都夢牽魂繞的家。
讀著爺爺?shù)奈淖?,我替爺爺沒能回到家鄉(xiāng)耿耿于懷。爺爺留下的圖片還在,爺爺留下的唱片也還保存著。父親喜歡聽廣東音樂,父親也常給我們做粵菜吃。我也想和父親一同回廣東老家看看,因種種原因一拖再拖。如今,父親已經(jīng)85歲高齡且身患重病,連家門都出不了,更別說帶我回廣東老家了,可我知道他也是極想回家看看的。我決定代替我的爺爺和我的父親回廣東老家,去撿拾過去的歲月,去感受今天的變化。念頭既起,只待時機。好在廣東教育實業(yè)家解董盛情邀請他的隨州老鄉(xiāng)訪粵,我沾光隨同前往,這才有了我的廣東之行,圓了我的故鄉(xiāng)夢。
飛機在廣州白云機場安全著陸,我的心跳加快,走出機艙的一霎那,心中不由地輕喊:故鄉(xiāng),我總算回來了,你會原諒我的遲歸嗎?
聽,我聽到了故鄉(xiāng)的旋律,這旋律對于我是太熟悉不過了,寧靜祥和的《平湖秋月》,哀婉幽怨的《雙星恨》,飄逸浪漫的《彩云追月》,歡快喜慶的《步步高》,流暢明快的《雨打芭蕉》,都是我的最愛,也是爺爺?shù)淖類?。我最初是從爺爺?shù)膶氊愋“雽w里聽到的這些美妙絲竹音樂的,如今爺爺在地下依然可用他的陪葬小半導體收聽他的家鄉(xiāng)音樂,而我則回廣東來尋找他曾經(jīng)的足跡。
解董派司機小莫來接機了,這是我下機后見到的第一個廣東老鄉(xiāng),他有著典型的廣東人輪廓分明的面貌特征,與爺爺和父親的面相有些相似,不由得多看了他幾眼。在廣東的那幾天,小莫一直陪著我們。
來之前,解董已為我們做好了周密的行程安排,他和夫人于百忙之中特意抽出時間,陪同我們參觀游覽珠海市和孫中山先生的故居。在游覽港珠澳大橋的時候,解董一直蹲在甲板上用手機忙工作,他這是工作陪客兩不誤啊,他的敬業(yè)精神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關(guān)愛,我們是感同身受的。
我聽到,歷史的足音在叩響我的心門。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里欣賞悠久燦爛的嶺南文化;在“江門宋元崖門海戰(zhàn)文化旅游區(qū)”感受崖海大戰(zhàn)的震撼和壯烈,接受傳統(tǒng)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在“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江門崖口古炮臺”,我仿佛看到林則徐正在從容指揮抗擊英侵略軍,看到游擊隊在西江崖門出??诤莺荽驌羧湛??!皩O中山故居”和“孫中山紀念館”是游客最多的地方,人們對這位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無比的崇敬;而到“梁啟超故居”去看看,是為了感受“齊家”之道的熏陶。
來到解董創(chuàng)建的民辦學校參觀,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先進的教學設備,齊全的教師隊伍,完善的管理模式,獨有的素質(zhì)教育,較之內(nèi)地太過優(yōu)越,讓我們頗為感慨。我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廣東率先引入西學,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的平民教育,高舉起教育革新的大旗,才顛覆了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產(chǎn)生如梁啟超、孫中山這樣出類拔萃的思想家和革命先驅(qū),產(chǎn)生“一門三院士六專家”這樣特殊的梁氏家族。在文化教育方面,廣東始終走在全國之先,過去如此,今天亦如是。
我特意找到了爺爺?shù)某錾佚執(zhí)镂鹘?,曾?jīng)的六條老巷子已沒有人記得它,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居民小區(qū),不會再有“赤腳大仙”坐在太陽下捉虱子,也不會再有因沒錢回家而失去家鄉(xiāng)宗祖的事情發(fā)生;旁邊不遠處的河涌還在,加固許多,不見了當年的“蛋家”;對面的仁和直街想來變化不大,那里是爺爺幼年乞討的地方。當年爺爺經(jīng)商過的老街上下九和荔枝灣依然在,即便爺爺回來也早已識不得它的模樣,如再登上廣州塔俯瞰全城,當驚呼換了人間。最驚異的還是港珠澳一橋飛架,宛若海上巨龍騰飛,它實現(xiàn)了內(nèi)地、港、澳三地互通,使祖國內(nèi)地與香港、澳門之間的聯(lián)系更緊密了,也寓意著手足之間手相牽,心相連。
故鄉(xiāng)廣東是首批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改革開放的急先鋒,也是著名的僑鄉(xiāng)。廣東的形象代表著祖國的形象,廣東的發(fā)展代表著祖國的發(fā)展,廣東的發(fā)展牽動著國家的命脈。她的變化太快太大了,讓我實在看不過來??粗毕従彽赜縼恚嘶贝俚嘏拇蛏碁?,聽著大海的交響,我的心再一次收緊,我又想起了爺爺,光著腳丫子的爺爺,想起了爺爺那臺說廣東話的半導體收音機。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