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生
祖籍江西新干的傅鐘上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位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他原名傅鐘麟,1900年6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敘永縣(原永寧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傅鐘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長期從事全軍政治思想,特別是宣傳、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并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得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傅鐘還先后擔任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屆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留學海外尋求真理
傅鐘出生于永寧縣城的書香門第,在中學讀書時受五四運動思想影響,追求進步。1919年,傅鐘考入四川永寧中學堂。由于思想進步,他被選為縣抵制日貨運動委員會宣傳干事。五四運動后,父親安排了傅鐘與成都女校畢業(yè)的劉筱圃的婚事。劉筱圃向傅鐘介紹了她姐夫秦青川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情況,在父親和兄長的支持下,1920年11月7日,傅鐘搭乘法國郵船“波爾多斯”號從上海啟程去法國留學,歷時36天,抵達法國。在法國,他一邊在一家工廠打工,一邊學習馬列主義,撰寫出《中華文化之演進》,并由周恩來推薦給巴黎一家報紙發(fā)表。1921年冬,傅鐘參加籌建“旅歐少年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擔任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書記,1926年赴蘇聯(lián),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擔任學生會總支部副書記,翌年轉入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學習,后畢業(yè)于該校。
政工干將恪盡職守
1930年,傅鐘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工作。土地革命時期,他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紅十二師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隨營學校校長兼政委,彭(湃)、楊(殷)軍政干部學校政治部主任兼紅十師政治部主任。1931年,傅鐘與劉筱圃在上海結婚。劉筱圃在上海做工運工作,后轉至延安。傅鐘在歷次反“圍剿”戰(zhàn)斗中,操步槍和戰(zhàn)士們一起沖鋒陷陣,戰(zhàn)斗間隙,他編寫了《紅軍須知》《連隊指導員手冊》等,并親自授課,為紅軍培養(yǎng)了大批基層干部。1932年冬,傅鐘隨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參與創(chuàng)建川陜蘇區(qū),并擔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此后,先后擔任西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康邊區(qū)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后,傅鐘擔任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協(xié)助朱德、任弼時、劉伯承、徐向前等人挫敗了張國燾的分裂陰謀。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傅鐘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主任兼民運部部長、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他起草的《政治軍事方案》《政治整軍訓令》《八路軍抗戰(zhàn)中政治工作的經驗》《論革命軍隊建設問題》等對八路軍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傅鐘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了《增強黨的團結,反對山頭主義》的發(fā)言,受到毛澤東等與會同志的稱贊。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兼新華日報社社長、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相見主席談笑楚漢
2009年7月15日,四川《瀘州晚報》較為翔實地介紹了傅鐘將軍,其中有一個“相見主席,談笑楚漢”的故事。1948年春夏之交,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人在河北西柏坡同中央工委等部會合。周恩來問傅鐘:“你去看主席了沒有?”傅鐘說:“我怕打擾主席,還沒有去。”周恩來告訴傅鐘:“你明天可以去,不要談工作,只要說笑,這一段時間太緊張了?!泵珴蓶|見到傅鐘,還是那么親熱,說:“劉筱圃撤離延安前送的那些豆豉,在陜北是好菜,我把它吃光了,要謝謝她?!苯又珴蓶|一語雙關地問傅鐘:“傅主任,我們進關了吧,離‘咸陽’還有多遠?”傅鐘領會了毛澤東的意思,便借用劉邦打敗項羽的故事回答:“我們打敗蔣介石,奪取全國勝利,已經臨近了?!泵珴蓶|覺得傅鐘的回答很知心,便和傅鐘就項羽、劉邦不同的為人和不同的結局說笑了一陣。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傅鐘多次擔任副職,與“副”結緣。此前,毛澤東還十分高興地打趣道:“傅主任,還是我們的副主任?!彼滟澑电姴挥嬅匚唬恍囊灰鉃楦锩母哔F品質。
任職總政佳作傳唱
新中國成立以后,不管在哪個領域、哪個行業(yè),那些昔日馳騁疆場的戰(zhàn)將們,始終以戰(zhàn)爭年代的精神,投入新中國的偉大建設事業(yè)中。此時,傅鐘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部長,他繼承和發(fā)揚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軍隊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在總政任職期間,傅鐘積極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尊重人才,愛護作家、藝術家及群眾中的文藝人才。八一電影制片廠,總政話劇團、歌舞團、歌劇團,解放軍畫報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等單位所取得的碩果,都凝聚了傅鐘的心血。他還十分關心和重視連隊基層的文藝生活,大力提倡開展小型多樣、健康活潑的文藝活動。
“文化大革命”中,傅鐘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誣陷為“黑線人物”“七閻王”,遭到批斗,直到粉碎“四人幫”后,方得昭雪。傅鐘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晚年,傅鐘念念不忘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他有不少在國外求學時的老同學在臺灣,其中包括同學時間較長的蔣經國。1983年中秋節(jié),傅鐘作詞一首:
《長相思·致臺灣故舊》
喜中秋,慶中秋,中秋月夜思親愁。團圓寤寐求。
念同儔,盼同儔,莫將歸心付東流。大業(yè)在前頭。
這首詞在1983年9月20日的《人民日報》上發(fā)表后,引起海內外強烈共鳴,經過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譜曲,由歌唱家郁鈞劍在第二屆“海峽之聲”音樂會上演唱,并成為“海峽之聲”音樂會多年的保留節(jié)目。
難忘故園曲折尋親
傅鐘在他的自傳《征途集》中寫道:“我的祖籍是江西省新淦縣(即今江西省新干縣)。明朝嘉靖年間移民‘填川’,華東各省都有數(shù)量可觀的人被迫入川。他們難忘祖籍,一代又一代讓孩子們熟背自己的根在何方。我清楚地記得小伙伴們在父母面前,閉上眼睛吃力地背誦著‘我是×省×府×縣×村×街人’。背對了,父母賞個銅板,背錯了,一頓申(訓)斥?!彪m然在外多年,但他認祖歸根的心愿從未改變。由于年代久遠,確定傅鐘祖籍地的過程非常不容易。在尋親過程中,新干縣委黨史辦的工作人員遵照縣領導的指示,依據“江西省新淦縣”這一信息,從2003年就著手尋親工作,直到2009年7月,才尋到傅鐘在新干縣的祖居地。原來,他的祖籍地“原系南昌府豐城縣青甫石頭城,自宋分派臨江府新淦縣登封鄉(xiāng)萬春里溪西保五都九圖九甲,地名圳上傅家”。見到“圳上傅家”這幾個字,工作人員茅塞頓開,圳上傅家現(xiàn)屬新干縣大洋洲鎮(zhèn)譚家坊村委。傅鐘祖上入川原因,并不是明嘉靖移民“填川”,而是清嘉慶年間“往四川永寧縣生理(做生意)”,中間相距200余年。
1989年7月28日,這位從新干“走出去”的開國上將病逝于北京,終年89歲。他的一生既是武將,亦是文臣,享譽很高。原南京軍區(qū)政委、江西萬載籍將軍杜平挽聯(lián)云:“建黨治軍前輩功勛永存史冊,誨人育才長者典型常留心間?!痹暇┸妳^(qū)空軍政委李中權將軍賦詩贊揚:“長征萬里克強敵,革命一生忠于黨,副職終身作助手,蓋棺論定好上將?!蔽膶W泰斗巴金在唁電中說:“傅鐘同志是我敬佩的長輩,我永遠懷念他?!彼挠⒚d入了家鄉(xiāng)的史冊,將被家鄉(xiāng)人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