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你是否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柯達膠卷的經(jīng)典廣告,廣告的畫面是一個小男孩在幼兒園扮演小老虎蹦跳,忽然虎皮褲子掉下來,他委屈地一轉(zhuǎn)身剛好被相機抓拍。這時傳來歌聲:“每一刻別悄悄溜走,是柯達留在我身邊。這一刻別悄悄溜走,好好珍惜。分享此刻分享生活?!?/p>
柯達公司在2012年申請破產(chǎn)保護,但這不妨礙我們繼續(xù)用相機留住生活的每一刻。在今天,手機的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照片像素越來越高。像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意識到,想讓自己的手機用戶便捷地拍攝到更多照片,就有必要簡化拍照步驟。因此,它將相機程序設置為在鎖定屏幕上可直接打開,無須輸入解鎖密碼。你只需輕輕一觸,手機上的自帶鏡頭就會開啟。
那么我們生活中的美好一刻真的被留住了嗎?
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琳達·亨克爾的實驗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觀點。
亨克爾要求受試者拍攝博物館中的各種畫作,第二天,她對他們做了關于這些藝術(shù)品的測試,她很快發(fā)現(xiàn),那些使用數(shù)碼相機進行拍攝的受試者,都不太可能記住畫作的細節(jié),至少和那些觀察畫作的人比起來是這樣的。
亨克爾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攝影損傷效應”,她說:人們總是掏出相機,不經(jīng)大腦思考地去捕捉某個時刻,而忽略了在他們面前真正發(fā)生的事情。
我們來到某處景點,掏出相機或者手機“咔咔”一頓拍攝,然后仿佛完成了任務,而那些照片要么在朋友圈曬一下,要么索性永遠沉睡在存儲卡里。當我們?nèi)蘸蠡貞涍@次旅行時,我們會說,嗯,我都拍下來了,改天我去電腦里找找,除此之外你似乎并不記得什么。
為什么我們記不得那些我們當時以為是美好的一刻,原因就是按下相機快門的過程實在太簡單了。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帕姆·米勒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丹尼爾·奧本海默,在《心理科學》雜志2014年第6期發(fā)表了《筆比鍵盤更強大:手寫筆記比電腦筆記更具優(yōu)勢》的文章。在實驗中,他們向?qū)W生展示了涉及多種主題的視頻講座,一半學生被允許使用筆記本電腦記筆記,而另一半則使用紙和筆進行記錄。
米勒和奧本海默發(fā)現(xiàn),使用筆記本電腦記筆記的學生更喜歡做“逐字”筆記,而手寫筆記的學生由于聽得多、寫得慢則被迫做總結(jié)性筆記,他們不得不選擇要記錄什么,最終的結(jié)果是,后者更能夠深入地融入講座,因為這些學生是先通過大腦歸納總結(jié)和思考再記錄下來。
同樣,真正難忘的美好一刻一定不是簡單地儲存在卡中,而是存放在心里,因為那一刻你用心感受了。在你的心里一定保留著父母第一次送你出遠門的不舍,保留著你見到心上人心跳加速的歡快,保留著和遠方的朋友告別不知何時再見的難過,這些畫面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大學期間,我和一群同學隨教授去一座江南古鎮(zhèn)做社會調(diào)查,那時我并沒有攜帶相機,然而古鎮(zhèn)的一切至今歷歷在目,錯綜的河道上橫跨著古樸的石橋,延綿的檐廊和隨處可見的美人靠,到處是白墻黛瓦和青石板路。20多年后的今天,不用照片,我也能想起那些老師和同學們的臉,空氣中菱角和魚鲞的味道,檐廊下坐在木桶中的嬰兒……
我們按下了快門,以為留住了美好一刻,那就大錯特錯了,它們并不真正屬于你。留住美好時刻,只有用心體會,記得空氣中的氣味,風吹過身體的感覺,至親至愛的人手掌的溫度……把這一切深深印在心里,再漫長的時光也無法模糊這一刻。
周繼紅薦自《羊城晚報》2019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