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春
夜幕降臨,一輪金黃的圓月高懸在天空,周圍的云朵圍著它緩緩移動,定睛觀瞧。似乎是月亮正快速地穿過云朵,跟隨著我們在一起前進!我們可以選擇樹木作為參照物,月亮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它相對于樹木是運動的,但是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將近30天,因此在我們走路的短時間內,月亮相對樹木運動的距離是可以忽略的,月亮相對樹木是靜止的,當人走路前進,月亮應該和樹木一樣后退,而不是“跟著人走”,這該如何解釋呢?
眼睛在起作用
要解釋這個現(xiàn)象需要考慮人眼的視覺特性和習慣,同樣大小的物體,離人眼越遠,成在視網膜上的像越小,人就感覺物體越小,
當眼前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發(fā)生變化,人就感覺該物體在運動:如果眼前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人就感覺該物體靜止,無論人停下來也罷,走得慢、走得快也罷,遙遠的月亮所反射的光在人眼球的視網膜上成的像大小、位置都幾乎不變,這樣,大腦根據(jù)長期的生活經驗,判斷月亮總是和自己相對靜止。
人走路時是以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如樹木)為參照物,那么,當人看到自己走過一棵棵樹時,就會覺得相對于自己靜止的月亮是跟著自己走過一棵棵樹,人停下時,月亮也停下;人走得快,月亮也走得快。這就是“月亮總跟著人走”的原因。
生活中的類似現(xiàn)象
生活中,這種并未運動的物體看起來好像運動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比如,馬路旁有電線桿,遠處有高樓,當你在馬路上行走時,會看到遠處的高樓“跟著你走”,又比如,坐在高速行駛的車上,你會看到窗外近處的樹木、田野等繞著遠處的高山“轉動”,雖然窗外的樹木、田野及遠山都相對于車向后運動,但是在相同時間內它們在視網膜上成的像的大小、位置的改變是近處的大,遠處的小,更遠處的幾乎為零,這樣,大腦就會產生一種近景繞遠山向后“轉動”的視覺表象,或者遠山跟車一起向前“走”的感覺。
綜上所述,若人眼能夠同時看到兩個物體,其中一,個近在眼前,一個遠在天邊。當人沿垂直于它們連線的方向運動時,就會出現(xiàn)遠處物體隨人走的情形。其中,近處的物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遠處物體和近處物體相比較,才可能產生遠處物體運動的感覺,假如我們走在一片空曠的原野中,我們就不會有月亮隨人走的感覺,我們就會感覺月亮始終靜止在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