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寫了一首贊揚某小學的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庇袀€才八九歲的女學生卻提出:“既然大孩子能自動教小孩子,小孩子就不能教大孩子嗎?我看應該改為‘小孩自動教小孩’?!碧招兄牶篌@喜不已,當即把詩中的“大”字改為“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這個小孩子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師’!”
20世紀40年代初,話劇《屈原》在重慶公演,郭沫若也在臺下觀看。臺上,嬋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聽來,總覺得有些不夠味。隔天,郭沫若到后臺與扮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說自己的感受,商量著對這句話做些修改。有位演員在一旁插嘴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边@一改,果然生色不少。事后,郭沫若特地寫了一篇短文附在劇本后,稱這位演員為“一字之師”。
20世紀50年代,詩人公劉寫了一首詩《五月一日的夜晚》,詩的最后寫道:“整個世界站在陽臺上觀看,中國在笑!中國在跳舞!中國在狂歡!”之后,公劉把詩寄給了《人民文學》雜志。作品發(fā)表時,負責編輯工作的詩人呂劍刪去了其中的“跳”字。這樣,既使文字明快,又豐富了詩意。公劉就把呂劍稱為“一字之師”。
作家周立波寫成《山鄉(xiāng)巨變》后,請當時深入生活的當?shù)剜l(xiāng)黨委書記陳清亮幫助修改。陳清亮將“今年的豐收,硬是壇子里做烏龜———十拿九穩(wěn)”一句中的“做”字改為“捉”字。周立波看后,心悅誠服地對陳清亮說:“你就是我的‘一字之師’。‘做’烏龜,豈不笑話?應該是‘捉’?!薄渡洁l(xiāng)巨變》一書的初版印好后,周立波特地送給陳清亮一套,一再請這位“一字之師”幫著修改。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人之托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他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之后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將它寄給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葺”這個錯字。
事隔不久,一首《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被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云瘺。”“海云瘺”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的,詩中表達了他對金塵僧的真摯感謝。王一亭先生勤奮好學、勇于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