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奢侈的,談論它的書籍,或許亦可稱為奢侈。
看罷此書,驀然發(fā)覺,“我在”,出席在生命里,是多么幸運。書提到過青春,提到過人格,還有閑情、山水、初心、感恩……作者張曉風記敘下自己這半生經(jīng)歷,以一件件小事及其感想用蒼勁而唯美的文筆表現(xiàn)出來,震撼了一顆少年的心靈。我們雖未成年,卻幾乎識盡愁滋味。正當苦悶時,翻開書本,偶然見此句:“這世上沒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學者,要做詩人,要做情人,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只是生死以之?!被蛟S在這之前,你并不這么想,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有先苦后甜的說法。為這些東西,付出百年光陰,值得嗎?必要嗎?可能年輕的時候永遠不會有虛度年華之感,但若步入青年之后的人生階段,才會意識到,一切成功都只是人的一生去耐心編織,甚至這一生都不夠?!皝砣绱簤魩锥鄷r,去似朝云無覓處”,正是對此的釋義吧。這么短暫的美好怎么會充實如此長遠的未來?是的,此書中區(qū)區(qū)一個句子,便足以征服我,讓我擁有更深刻的思想。
“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多少人喜歡說這種陳詞濫調(diào):人生自是五味雜陳,自有喜怒哀樂。卻不明白,為何定要有怒與哀?讀了書中這句話才知,快樂與創(chuàng)傷的來源,是并存于同一種東西中的。即使我們還年少,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應該已有過這句話形容的體驗了。情越深,被傷害越是易如反掌。但這卻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他人給予的溫暖,讓我們從中獲得成長。這也是《歲月在,我在》最令我心動的。它總是莫名催人淚下,觸及我們在過去積下的傷痕。它并不消極,只是慨嘆,錦瑟年華之心酸,還有生命之蕩氣回腸。在這本書中,能感受到靜,靜中之動,起伏后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在面對未來時的錯誤。這本書再好,也無能一改芳年的短促,可是它那一行行文字卻能給我們信心,給我們勇氣,以及一生往來中正確的態(tài)度。
作者就曾以這樣的句子在我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我們這一生,這是我們唯一的籌碼,我們要活在一起下注;我們只有這一生,這是我們唯一的戲碼,我們要同臺演出。
憶秦娥·錦鯉
◆上海市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初二 胡君意
空枝寞。錦池自把方塵繼。
方塵繼。鱗紋閱盡,歲華重洗。
天鴻水尾都來幾,三世一響輪回里。
輪回里。江山半壁,斷與傾憶。
憶秦娥·游桃花潭有感
◆上海市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初二 胡君意
千尺度,青蓮一曲聲常駐。
聲常駐。紅云十里,踏歌睽路。
古昔棟梁埋丘土,八荒幽徑三朝畝。
三朝畝。盛唐猶記,敗痕皆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