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為一座半島,一定是因為海水實在無法向前,不得不在兀然聳立的陸地面前如如不動。能令大海止步的陸地,也一定或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或是綿延不絕的丘陵,惹得海水或潮或汐不停地喧囂。遼東半島就是如此。往近了看,它是千山山脈的余緒;往遠(yuǎn)了看,它是亙古長白山的末梢。
我常拿遼東半島與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相比。浪漫的歐洲人把亞平寧半島喻為女人的一只美靴,多情而性感地伸向了地中海。我把遼東半島看成巖石做的一只犁鏵,用億萬年時光磨蝕出的銳角一劃,就成了黃海和渤海的分界。
大連在遼東半島的最南端。許多年前,在厚厚的地方志書里看到了兩個陌生的名詞,一個是“金州半島”,另一個是“大連半島”。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半島附近海面常有走私鴉片的賊船游弋,這兩個名詞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清政府官員的奏折里。我看著新鮮,一下子就記住了。就想,抓捕賊船屬于軍事行動,遼東半島的涵蓋面太大了些,叫金州半島或大連半島實在是確切。再仔細(xì)一看,兩個名詞的叫法也有一個區(qū)別,叫金州半島在前,叫大連半島在后。以我的理解,應(yīng)該與歷史沿革有關(guān),金州是古已有之的城池,大連是近代崛起的城市。
我更喜歡叫大連半島,最好能叫成一種公認(rèn)的專有名詞??墒遣徽摴俜竭€是民間,直到今天也沒有流行起來,今天寫在這里,就算我與它的竊竊私語吧。
半島是一種天賜的殊榮,半島也是陸與海缺一不可的合體。正是大自然給予的這種恩遇,給住在半島之上的居民塑造了一種相當(dāng)固執(zhí)的地理優(yōu)越感,一種意志力超強(qiáng)的集體人格。記得,北京奧運(yùn)會開幕之前,國內(nèi)某出版社策劃了一本特別的書,凡是火炬?zhèn)鬟f所經(jīng)過的城市,那里的作家要寫一篇介紹自己城市的文章,因為這個城市將被舉世矚目。大連有幸成了火炬?zhèn)鬟f城市之一,出版社把寫文章的任務(wù)也交給了我。給文章取個什么題目,很讓我費(fèi)了一番思量,最后決定用一個設(shè)問句,《你到?jīng)]到過大連》。我說,這句話是大連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意思是大連有山有海,如果你沒到過大連,你就不知道有山有海的大連有多牛。
的確,大連有山有海,大連半島的輪廓,就是由山和海勾勒的。它們成了大連的地理標(biāo)識,也成了大連人的驕傲資本。
住在有山的城市是一種幸運(yùn)。因為并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山可依,也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在山中徜徉。
比如那些在歷史上曾做過朝廷的皇家都城,按照文明天圓地方的文化傳統(tǒng),幾乎無一例外地建在平闊之地,道路和街巷,是橫平堅直的經(jīng)緯。這樣的地貌在農(nóng)耕時代或冷兵器時代,那是天子的造化,百姓的福祉,將士的運(yùn)氣。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這樣的地形就生了一種城市病,低平的固化的棋盤式格局,讓走入其中的人只能看見近前大廈如林,而不知更遠(yuǎn)處還有什么,城市很大,人很渺小,小到幾乎沒有存在感。每次從那些巨大的平原城市回到有山的大連,我就會暗自慶幸,原來在那么久的歲月里,有這么多被我熟視無睹的山環(huán)繞在身邊,無聲無息地慰藉著我的目光和呼吸啊,原來地理和視野對人竟有如此深刻而隱秘的影響啊。
大連半島的山,大致可以分兩種。
一種是看不見的山。它們是無名的力士,用身體默默地把城市托舉在尺度舒適的高處,自己卻安守本分地沉潛在城市的底部,讓寬寬窄窄的街巷如五線譜一樣,有了音階般的起起伏伏,抑揚(yáng)頓挫。因為有山,這個城市沒有長安街那么寬闊那么筆直的大道,即使是上下班高峰,也看不到擁擠的騎自行車流。因為這個城市有太多的拐彎抹角,太多的上坡和下坡,不論開公交車還是開私家車,手把方向盤的司機(jī)一定得讓自己的腳分清剎車和油門。
另一種是看得見的山。它們是城市的天際線,或挺拔地矗立在城市中央,或綠籬般或縱或橫伸向四面八方,讓整個城市隨著山勢的逶迤,形成了自然分隔的社區(qū)。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便組團(tuán)式的見縫插針,像一支支聽話的羊群,看似在隨遇而安地覓草嬉戲,其實是以團(tuán)團(tuán)簇簇的方式證明山的存在,襯托山的偉岸和清奇。
看大連半島的山,最美的季節(jié)是五月。
五月的山體,綠中含白。綠色來得要早些,那是槐樹剛剛萌發(fā)的枝葉在等待月末的某個傍晚,就像新郎在等著給新娘揭蓋頭。當(dāng)那個時刻到來,突然一下就有滿山槐花如雪。因為大連半島的槐樹不是源自山西的洪洞,而是俄國人從遙遠(yuǎn)的歐洲泊來,所以大連人都管它叫洋槐。
今年五月,有一本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寫的書風(fēng)靡全城,書名叫《洋槐樹下的大連》。清岡卓行是在大連出生的二代渡海者,他在這里生活了28年,還在這里娶了一個深愛的妻子,在他不得不回到了那個令他陌生的島國之后,竟然許多年都處在一種不能自拔的恍惚之中。自妻子去世后,這種感覺日甚。為了把自己從無邊的黑暗中解脫出來,在20世紀(jì)70年代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令他想不到的是,本來把它當(dāng)成一劑治病的藥,卻讓他獲了一個相當(dāng)重要的芥川獎。
小說獲獎之后,清岡卓行反而更加懷念大連南山那片香氣撲鼻的槐花了,終于在1982年回到朝思暮想的大連。有意思的是,在這部小說里,他說日本是他母語的故鄉(xiāng),大連是他風(fēng)土的故鄉(xiāng),而他更愛風(fēng)土的故鄉(xiāng),只是無法舊夢重圓。表面上看,分別了30多年,仍錯把他鄉(xiāng)當(dāng)故鄉(xiāng),這是清岡卓行的不識相。往深里說,強(qiáng)拉他離開洋槐樹下的,不是深受殖民地之苦的大連,而是因為戰(zhàn)敗潰回島國的日本。也許正是這個刻骨銘心的恥辱,也許正因為他寫了別人不曾有過的痛,做評委的川端康成和井上靖給他投了贊成票吧?
大連的讀者至今仍在力捧《洋槐樹下的大連》。我知道,有的人是喜歡清岡卓行,有的人是喜歡清岡卓行的小說,更多的人其實是喜歡洋槐樹和洋槐樹下的大連。如今,大連還在,洋槐樹卻少了。說不定,經(jīng)過這么一場文學(xué)的網(wǎng)紅,爛漫而樸素的洋槐樹會在這個城市盛況空前地卷土重來,讓這個山地與丘陵重疊的城市重獲槐城之譽(yù),并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
泊來的洋槐,從1899年一直生長到現(xiàn)在。它也由此提醒了我,大連城市的種槐史已經(jīng)有120年,這個城市的建市史也已經(jīng)有120年……
有山的大連卻非山城,而是以海著稱的濱城。
因為它有兩海相擁,左手一個黃海,右手一個渤海。海是它的裙裾,也是它的水床。站在海上看過去,背后是父性的山托起了它;站在岸上看過去,迎面是母性的海抱住了它。整個城市,就在山海之間靜若處子。
當(dāng)然,這世上有許多半島。所謂半島,一定是三面環(huán)海。我曾為此翻開世界地圖,看半島與半島究竟有什么不同。于是知道,有的半島只面對一個海;有的半島除了面對一個海,還面對一個大洋;有的半島甚至被三個?;蛩膫€海層層環(huán)繞。比如亞平寧半島,左邊是亞德里亞海,右邊是第勒尼安海,前面是愛奧尼亞海,再前邊是地中海。再比如希臘半島,左邊是愛琴海,右邊是伊奧尼亞海,前邊是克里特海,再前邊也是地中海。類似的半島太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一個事實卻是,再多的海,再深的海,也無法淹沒半島,只能退而求其次,以舉案齊眉的方式,相敬如賓,彼此成全,然后給世間呈現(xiàn)一道天造地設(shè)的美境。海的全部意義,除了告訴你什么叫遙遠(yuǎn)和浩渺,還告訴你什么叫添彩與給予。
大連因為是半島,就有了它與別人不一樣的前世今生。
它最早的樣子,只是一個個漁歌唱晚的小村落。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門破了,它首當(dāng)其沖地成了殖民者的獵物,然后瞬間就蛻變成了一座光鮮亮麗的濱城。就是說,它是忍著恥辱生長出來的一個近代城市。殖民者之所以選擇了它,就是因為它面朝大海,而且是四季不凍的大海,正好就給那些堅船利炮當(dāng)了可以駐泊的港灣。
世界近代史是從海上開始的,也是由西方人把大幕揭開的。15世紀(jì),因為哥侖布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而有了海外殖民地這個怪物。18世紀(jì),因為瓦特發(fā)明了蒸汽機(jī),而有了工業(yè)革命這個巨無霸。一場世界性的占領(lǐng)和掠奪自此開始,于是在中國東部的海岸線上,甚至在中國中部的河口江堤,幾乎所有的碼頭都有登陸者粗暴而忙碌的身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連半島的地理,決定了大連半島的命運(yùn)。波平浪靜的黃海和渤海壓根也沒想到,有一天它們竟會給愛之猶恐不及的半島惹出這么大的禍。
海洋維系了世界大同,也傷害了人類情感。自15世紀(jì)開始,就成了一個無解的悖論。
曾看過殖民者當(dāng)年制作的城市規(guī)劃圖。在那里面,大連城市中心的最高處,是一道用力拱起并呈東西走向的山脊,其中的一段山脊,被李四光命名為地質(zhì)學(xué)意義上的蓮花地貌。殖民者自己請的規(guī)劃師因勢而為,以山脊為界,將整個城市分出動靜相對獨(dú)立的兩片區(qū)域。山脊的北側(cè),面向C形的大連灣,也是漁村最密集的地方。殖民者決定將火車站和碼頭建在這里,將喧鬧的居住區(qū)和工廠區(qū)也建在這里。山脊的南側(cè),面向無垠的黃海。因為規(guī)劃者是喜歡陽光沙灘的俄羅斯人,他們決定把這里留給感官享受,建設(shè)安靜的休閑區(qū)和度假區(qū)。
然而,七年之后發(fā)生的日俄戰(zhàn)爭,讓日本人成了贏家,他們報了甲午戰(zhàn)爭雖勝猶敗之仇,讓俄國人朝他們跪下了,成為新的殖民者。為了讓山南與山北有個連接,便在山脊中間的低凹處鑿?fù)艘粭l馬路,并且開通了有軌電車。這條路從喧鬧區(qū)的青泥洼一直通到寂靜處的老虎灘。后來,在這條路兩旁的山腰臺地上,建了一個中級將領(lǐng)住宅區(qū),名叫櫻花臺,一個高級將領(lǐng)別墅區(qū),名叫文化臺。再往老虎灘方向走,還建了一個桃源臺,一個秀月臺。
臺,日語是山坡的意思。一個一個的臺,成了動與靜之間的過渡地帶,也讓被馬路一隔兩開的山脊各自有了名號,東邊叫南山,西邊叫綠山。
在綠意蔥郁的南山北麓,自古就有一灣活水,這灣水在東青泥洼村,而且是東青泥洼河的源頭。這支河水當(dāng)年曾一路向北流入大連灣,日本人繞著水灣建了個公園,取名叫鏡池,此即現(xiàn)在的明澤湖。
在濃蔭蔽日的綠山北麓,也有一灣活水,這灣水在西青泥洼村,自然也是西青泥洼河的源頭。這支河水當(dāng)年也是一路向北流入大連灣,先是俄國人繞著水灣在這里修了個西公園,在河上建了個木橋。后來日本人接著建,改叫中央公園,把木橋改為石橋,取名虎溪橋,水灣就是現(xiàn)在勞動公園的荷花池。
再看山脊北側(cè)整個城區(qū)的格局,更是完全符合殖民地的特點(diǎn)。南山一側(cè),對應(yīng)的是洋人居住的歐羅巴街;綠山一側(cè),對應(yīng)的是中國人住的支那街,采取的是華洋隔離,貴賤分處的惡俗。具有掠奪性質(zhì)的港口、鐵路和臨港工業(yè),將C形大連灣沿岸安插得水泄不通。這個城市的基因,不是中國式的青磚,而是歐式的大理石。殖民者是城市的主人和主體,中國人是城市的傭人和打工者。所以,1945年8月,當(dāng)日本人成了亡命徒喪家犬,這個城市居然出現(xiàn)了短暫的空蕩和空白,一下子做了主人的中國人竟然有一種疑真疑幻。
山脊南側(cè)的海濱,是殖民者留給自己的樂園。即使前一個殖民者被打敗黯然退場,后一個殖民者以勝利之姿傲慢出場,也沒有改變南側(cè)的靜謐。這里海岸線曲曲折折,而且多是懸崖峭壁。沿岸只有三個地方可以親海,東為老虎灘,西為黑石礁,中間夾了一個傅家莊。就地名而言,老虎灘和黑石礁,意象非常直觀,一下子就會讓人想到大?;蛟觥8导仪f雖也在海邊,卻散發(fā)著一股濃重的煙火氣,感覺至今仍有人在那里打漁曬網(wǎng)。
大連市區(qū)的地名有個特點(diǎn),洋就洋得沒邊兒,土就土得掉渣兒。后來看到《解讀大連市區(qū)道路名稱》一書,始知其中玄奧。書上說,殖民者在建市之初,就對大連街巷取名設(shè)定了一個原則,城區(qū)中心因為是把小漁村碾除一切舊跡重建,取的都是新名,郊區(qū)邊緣因為要對風(fēng)土地理有個記憶,大都保留了原名。在殖民者居住的歐羅巴街區(qū),俄據(jù)時代的俄國人,以俄語的方式給新建的街道取名,日據(jù)時代的日本人,以日語的方式給新建的街道取名。但是在支那街區(qū),出于對中國人生活習(xí)俗的尊重,則以漢語的方式,給新建的街道取名。至于周水子、馬欄子、香爐礁、寺兒溝、老虎灘、傅家莊、黑石礁等等,沿襲歷史上的舊名,它們就這樣一直被叫到現(xiàn)在。這是書上的記載,絕非給殖民者臉上貼金。也正因如此,半土半洋的大連地名,就有了今天這樣的擰巴。
山脊的北側(cè),城市的北部,至今依然是喧鬧的所在。相比之下,雖然時異世殊,山脊的南側(cè),城市的南部,仍有一種長在骨子里的沉靜。就好比城市也是個生命體,靜的基因一旦被植入就很難更改。
西部海濱的黑石礁,原本是形成于距今七億年前后的震旦紀(jì)白云巖,因為經(jīng)過了億萬斯年的礦物性風(fēng)化,因為時間的包漿太厚,而呈現(xiàn)出滄桑如漆的黑色。這片礁石只可以審美,不能與之擁抱,于是殖民者就把目光向東移了數(shù)百米,于是在大連當(dāng)年的版圖上就有了一個大型的公共浴場——星個浦,后來改叫星海公園。
東部海濱的老虎灘也有礁石,且灘齡和礁齡也有七億年。不同的是黑石礁一直是個地理形象,老虎灘卻被后世附加了人文故事。因為石槽村的原住民給它編排了一個虎口救人的傳說,有位藝術(shù)家就在老虎灘對面的菱角灣立起一尊群虎石雕,讓老虎灘至少算得上這個城市的自然與人文雙遺產(chǎn)。
20世紀(jì)70年代末,因為讀書走入著名的濱城,后來又因為留校工作有幸成為濱城的居民。閑暇時光,我最喜歡最常去的地方,自然也是老虎灘公園和星海公園。彼時,南部海濱與北部城區(qū)相比,仍有明顯的動靜之別,兩個海濱公園雖有那么多的人涌入這里,感覺也是大靜中的小鬧。而這一點(diǎn)點(diǎn)的小鬧,也早已被海浪的喧濺聲給吸之若無了。
那是在大連居住了許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傅家莊也是個著名的海水浴場,而且就親海戲海而言,傅家莊似乎要比老虎灘和黑石礁更有娛樂性和挑戰(zhàn)性。之所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是因為許多人告訴我,如果你不識水性,不會戲浪,就千萬不要在傅家莊游泳,意思是它那卷曲的浪花雖然也很陰柔,隱伏在它下面的涌卻很雄性,遇上了膽小的女孩子,它使出的力氣就像要往死里愛。我生性懼水,便始終與它保持一種安全距離,只在傅家莊濕過腳,卻從未在傅家莊游過泳。
時過幾十年,我如愿以償在南部海濱買了新居。當(dāng)我一次次徒步或駕車由西向東在濱海路上緩慢穿行,卻發(fā)現(xiàn)之前曾經(jīng)那么吸引我的地方,如今卻變成了我特別想忽略的地方,之前曾經(jīng)那么讓我恐懼的地方,如今卻成了我喜歡走近的地方。這個地方不是黑石礁,也不是老虎灘,而是依然浪花卷曲的傅家莊,依然既陰柔又雄性的傅家莊。
如果讓我說出理由,就是別的地方都變了,只有這個地方?jīng)]有變。這里至少沒有密集如墻的高樓刺破天際線,這里至少沒有不分晝夜的娛樂甚囂塵上。這里的冬天森林濃綠如漆,松濤與海潮的聲浪此起彼伏,即使在浴場四周的樹梢上,仍可以看到無數(shù)個精致的鳥巢。這里的夏天只有一個單純的功用,那就是讓所有的泳者可以直奔大海。這是個眾神狂歡的時代,這是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傅家莊能這樣守護(hù)自己的原鄉(xiāng)本色,讓我不能不對它另眼相看。
顯而易見,最初的劃分是對的,后來的遵循是應(yīng)該的。但是,老虎灘和星海灣愈演愈烈的擁擠,反面顯出了傅家莊的疏朗和通透。似乎誰都無法更改它的氣定神閑,誰也不能冒犯它的婉容素顏。直到現(xiàn)在,這里也仍然只適合居住,只適合療養(yǎng),只適合度假,只適合與大海私享肌膚之親。若非如此,怎會有那么多俄羅斯少女遠(yuǎn)道而來,賴在異鄉(xiāng)的沙灘上舍不得走呢!
真的希望,傅家莊能給城市南部的靜留一個活化石,一個標(biāo)本。真的希望,在別處都變得面目全非的時候,傅家莊能永遠(yuǎn)以它固有的神秘和堅定,盡可能的給整個城市留住最后一片清涼。讓近在眼前的它,成為隨時可以吟誦的詩,隨時可以去的遠(yuǎn)方。
那是十幾年前,曾給大連寫過一個紀(jì)錄片,片名叫《凝固的記憶》;也是十多年前,曾給大連寫過兩本書,一本叫《流光碎影》,一本叫《旅順口往事》。拍一個片子,寫兩本書。這是我與這個城市的交流方式,也是我愛這個城市的方式。
《流光碎影》出版之后,我認(rèn)識了許多對這個城市懷有深情的朋友。其中一位,是來自香港的劉先生。他的公司要在大連做一個很大的項目,建筑設(shè)計團(tuán)隊找的是美國巴馬丹拿公司,環(huán)境設(shè)計團(tuán)隊找的是法國土人公司。劉先生畢業(yè)于英國某大學(xué)建筑系,既是資深的內(nèi)行專家,也是個成功的商人。他說,他已經(jīng)四次推翻巴馬丹拿公司的設(shè)計,總覺得不對,卻說不出哪里不對,看了《流光碎影》之后,感覺你能跟他們講明白。一個香港公司給大連做項目,在設(shè)計上可以如此負(fù)責(zé),令我肅然起敬。于是,我跟來自美國和法國的兩個團(tuán)隊坐在了一起。
建筑是城市的編年史,今天添加的這一筆就屬于當(dāng)下史。普通的房子,只是生活用品。建筑則不同,它是藝術(shù)作品,所以只有建筑才可以入史。
記得那天,我跟那些外國人說得最多的,就是介紹這個城市歷史淵源和建筑文脈。
我說,在建筑形態(tài)和風(fēng)格上,不論你們設(shè)計得多么歐化,多么洋氣,它們與大連都可以做到無縫對接,因為這個城市的底子,不是中國式的青磚,而是歐式的大理石。
我說,因為要建西伯利亞大碼頭,而建了這個依附于它的城市。碼頭在前,男人一樣面向大海,城市在后,女人一樣生兒育女。那條從碼頭背后延伸而來的長街,臍帶似的連接著胎盤般城市,它也成為這個城市由東向西走去的中軸線。
我說,在這個中軸線上,最顯著的地標(biāo)就由東向西排列著的三個廣場。東部的中山廣場,其實就是這個城市最初的CBD商務(wù)區(qū),直到現(xiàn)在也沒改變功能。中部的人民廣場,其實就是這個城市的行政中心,直到現(xiàn)在也未改變屬性。西部的星海廣場,我一時無法命名。有人說它是亞洲最大的廣場,但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最著名的廣場好像從未以面積著稱,而是要看這個廣場上有什么樣的標(biāo)志性或紀(jì)念性的人文建筑。翻看星海廣場的前史,最早的定位是市民健身廣場,后來修改為會展廣場,再后來因為什么符號都進(jìn)來了,就變成了面目不清的無名的廣場。而你們設(shè)計的這個項目,恰恰就在星海廣場的西部,在這條城市中軸線的下一個節(jié)點(diǎn),我建議你們修改星海廣場的模糊和混亂,給這個城市貢獻(xiàn)一個純粹的五百年也不改初衷的廣場。因為就建筑而言,廣場既是這個城市的臉面,也是這個城市的靈魂。我希望,廣場可以成為你們這個項目的靈魂性符號。
聽劉先生說,我的那個以廣場為主題的建議,一下子讓設(shè)計師們見了亮兒,他們正在圍繞著一個全新的廣場做方案。大連西部的這個廣場,直到現(xiàn)在也未揭開面紗,不知道遇到了什么難題。速度再慢,也不會像大教堂一樣建它幾百年吧?
最近聽說,大連在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在大連以城市面世的一百二十年里,這絕對是個好消息??墒?,我馬上就想到了紀(jì)念城市一百周年的時候,全市人民目睹了發(fā)生在人民廣場上的一場拆遷。什么叫歷史?發(fā)生過的事實不被肆意篡改,就是歷史。什么是文化?對歷史給予應(yīng)有的尊重,就是文化。什么是名城?擁有獨(dú)屬于自己的記憶和榮光,就是名城。歷史文化名城,當(dāng)三個名詞連成一個句子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一陣陣心跳,一陣陣臉紅。
因為是半島,這個城市有山有海;因為是濱城,這個城市浪漫而又多情。可有許多時候,我真就覺得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我知道這是為什么,卻無能為力。
在一百二十年的滄桑中,這個城市一直就在幸與不幸、好與不好之間切換跳蕩。
在我與它無語相看的幾十年里,它就一直停在那兒,成為一個讓我既喜又悲、既愛又痛的敘述文本。
海風(fēng)吹起我的衣衫/吹起青泥洼潮濕的詩意/還有它的漁歌唱晚/海鷗飛過我的眼前/飛過大連灣密集的桅桿/還有它的浪花飛濺/古老而寧靜的半島/手挽著渤海和黃海的蔚藍(lán)/不論在下雨的晨/還是在飄雪的夜/我都要等你到老/廝守千年/纏綿永遠(yuǎn)/那是一種春暖花開的戀/那是一種深不見底的暖
……
這是我曾經(jīng)寫過的一首歌詞,卻沒有把它譜成曲。
2019年7月19日
完稿于大連星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