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廣 申霞
[摘要]目的:比較分析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需進行MRI與cT診斷,對比分析兩種檢查結果。結果:根據手術結果可知,MRI診斷準確率為95.08%,明顯高-TCT診斷準確率81.97%,兩種診斷方法準確度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均較高,各有優(yōu)缺點,MRI可準確診斷出腰椎間盤突出類型,cT診斷具有檢查時間短、成本低的特點,故診斷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檢查方法。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MRI,CT,診斷,準確率
[中圖分類號]R681.5:R445.2: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6-0226-02
腰椎間盤突出是由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壞、髓核突出,刺激馬尾神經、神經根所致的一種綜合征,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放射痛、腰痛、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間盤突出嚴重時,極易對患者日常生活和行為功能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故需要為患者提供一種安全、圖像清晰、準確度高的檢查方法,及時診斷出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程度和類型,以便于患者可快速得到有效的對癥治療,而MRI、CT是近幾年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常用的兩種影像學技術。本研究選取61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分析比較其MRI與CT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效果,詳細流程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1例,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2.72±0.59)年;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19例,手術結果:椎間盤結節(jié)9例、椎問盤游離4例、椎間盤脫出11例、椎間盤突出25例、椎間盤膨出12例;年齡范圍34-76歲,平均年齡(51.03±2.19)歲。所有患者在病程、性別、手術結果、年齡等臨床資料方面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手術、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標準者;無心腦血管疾病者;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者;無手術禁忌癥者;患者、家屬均知曉診斷方法,且自愿參與實驗研究;積極配合檢查操作者;無家族遺傳病史者;無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腰椎間盤存在其他疾病者;存在惡性腫瘤疾病者;病例數據或資料不完善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近3個月進行過影像學檢查者;語言溝通障礙者;血液系統(tǒng)或神經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心臟、肝臟、腎臟、脾肺等器官功能不全者。
1.3方法所有患者均需進行MRI與CT診斷,MRI檢查方法:選用西門子1.5T或3.0T磁共振掃描儀,首先需幫助患者調整至平臥姿勢,嚴格按照橫斷面T2WI成像、矢狀面sE序列TI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完成全方位掃描,確定、記錄患者腰椎間盤信號變化,觀察患者腰椎間盤形態(tài)。CT檢查方法:選用GE公司產的16層螺旋CT,層厚設置為3mm、層距設置為1mm、矩陣設置為256mm×512mm,機架傾斜±30°,讓設備掃描層面平行于椎間隙中心線,事先常規(guī)掃描腰椎L3/-L5/S1等3個椎間隙,連續(xù)掃描3次,重點掃描腰椎病變區(qū)域,之后認真查看骨窗與軟組織窗,確定具體病變部位。
1.4評估標準觀察、記錄所有患者MRI檢查、CT檢查得出的腰椎間盤突出類型,并根據手術結果計算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率。
1.5統(tǒng)計學分析在SPSS21.0軟件中輸入實驗研究結果,t檢驗計量資料,描述用(±s),x2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描述,若P<0.05,則組間差異成立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種檢查技術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一種病癥,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部分(軟骨板、纖維環(huán)、髓核)退行性變化、外力作用,致使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組織破裂突出于椎管內或后方、壓迫、刺激相鄰脊神經根所致,其突出原因與腰骶先天異常、遺傳、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損傷等有關,腰椎間盤突出形成后通常伴隨著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腰痛等癥狀,突出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感覺障礙、大小便障礙、下肢癱瘓等情況,最終極易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許多不良影響。近幾年,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壓力日益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多需要長時間保持錯誤坐姿,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發(fā)生率逐年增長,因此需要選擇一種安全、精準的檢查診斷技術,直觀、生動地顯示出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程度,確定腰椎間盤突出類型,以便于患者能夠及時得到針對性的治療,有效提高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質量。
MRI、CT是當前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常用的兩種影像-學方法,前者具有無放射性、分辨率高等特點,掃描后可直觀顯示出患者腰椎間盤結構、骨組織、硬膜囊、神經根、纖維懷破裂、髓核等情況,同時能實現(xiàn)全方位、多序列成像,以此能準確反映出患者椎管內結構、椎間盤游離和椎間盤真空象,可為患者臨床診治提供科學的影像及數據參考;后者雖然能快速檢出患者腰骶椎斜位與后位狀況,幫助觀察患者腰椎間隙內部情況,確定脊椎內是否出現(xiàn)腫瘤、結核等現(xiàn)象,且能直接顯示出患者神經根、硬膜囊的壓迫征象和伴發(fā)征象以及突出物,具有檢查成本低、掃描快速的特點,但掃描操作需要注入造影劑,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容易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且難以準確診斷出腰椎間盤鈣化等征象,不適用于體質虛弱患者嗍。經研究結果可知,結合手術結果得出,腰椎間盤突出MRI診斷準確率為95.08%,明顯高于腰椎間盤突出CT診斷準確率81.97%,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且各有優(yōu)缺點,MRI診斷準確率更高,但成本高、掃描時間長,CT診斷快速、掃描范圍廣,但對人體存在一定的損傷,故臨床診斷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MRI與CT診斷方法,必要時可結合兩種診斷方法,實現(xiàn)互補,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針對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