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美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和我一樣的體會:只要一上公開課,不論哪一年級,大多數(shù)老師的課堂就是相對固定的套路:講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等,步步細摳,幾乎全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講記憶為主的教學方式。根本就沒有講讀課和自讀課的明顯區(qū)別。
老師們通過新教材培訓,以及各種形式的專題講座,都漸漸熟知了“雙線組元”、“三位一體”、“多文本閱讀”、“1+X”等新的語文教學理念“自主閱讀”儼然成為了本套通編教材一以貫之的理念,特別是八上教材在“自主”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所提高。那么教師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何在課內(nèi)自讀課上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真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中語人認真思考。
那么,如何多角度地研讀課內(nèi)自讀課的文章,下面以《昆明的雨》為例,從不同的角度研讀一下。
《昆明的雨》是統(tǒng)編教材八上第四單元的課內(nèi)自讀課。這一單元五篇散文既有寫人記事的《背影》,托物言志的《白楊禮贊》,又有議論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抒情性散文《昆明的雨》。凸顯了統(tǒng)編教材“一篇”到“一類”教學理念,情感哲思類的散文教學應該把品味語言、理解寫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寫人記事散文《背影》和寫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教學重點應放到課文語言品析上。
一、研讀閱讀提示
每篇自讀課后面都有閱讀提示,這是自讀課閱讀教學的抓手,是“牛鼻子”,萬萬不可輕視,或棄而不用。通過閱讀《昆明的雨》,我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得愛得醇厚。仙人掌,青頭菌、牛肝菌等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感情的載體,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顯著汪老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生活的美存在于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們,然后攜來入文,遂成美文。
于是課堂上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閱讀提示說說本文圍繞“昆明的雨”寫了哪些景、物、事?
2.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全文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整體把握。
二、研讀自讀課文
1.研讀文本語言??次谋具@幾段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p>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p>
“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年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帯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強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
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第一段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tài)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fā)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第二段句子中的“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喜愛、贊嘆之情。
第三段則是比喻形象,對比鮮明,調(diào)動你的想象力,以及各種感官,如見“干巴菌”其形,如嘗“干巴菌”其味。最后“?!”同時使用,表達了及其豐富的情感。
汪曾祺在他的《自報家門中》寫道:“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p>
于是課堂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做些圈點批注,并通過朗讀加以品味。特別注意在學生交流展示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受,盡量不做過多的點評,重在引導、啟發(fā)。
2.研讀文本結構。本文的結構很有特點,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呢?假如我們把這第3段去掉,文章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我想念昆明的雨?!边@一句獨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又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照應了題目,點明了文章中心,表達了籠罩全文的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的感情。
三、研讀課外篇目
提前印發(fā)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鄉(xiāng)》等散文,讓學生細細品讀,體會作者散文的獨特韻味。
讀了以后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汪先生談吃的似乎格外在行,但仔細琢磨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借故鄉(xiāng)的食物代表了自己味覺的記憶,協(xié)助自己挽留日漸淡隱的故鄉(xiāng)。
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節(jié)《汪曾祺的“吃貨”情結》的對比閱讀課,課前布置學生閱讀推薦文章,要求學生寫出文中的食物種類及特色,特別摘錄描寫食物的美句,在課上進行交流。最后讓學生們自己模仿描寫自己最愛的美食。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紛呈的,高效的,實用的。
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代表制定學案下發(fā)學生,教師負責維護秩序,學生自己進行聽說讀寫,可以不受限制的提出各種問題,然后由學生自己解決,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都可以由學生來確定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結合教讀課的學習,自己對課文進行結構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每個中語人要先做讀者,后做教師。
特別在自讀課的教學設計上,先自主地多角度地研讀教材,從多方面中發(fā)現(xiàn)語文的趣味。
在這方面余老師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余老師對教材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的研讀,融入了他殫精竭慮的智慧,凝聚著他獨特而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也是他頗具個性魅力的教學藝術。而他的切入點正是研讀教材。
讓我們每一個中語人都能夠在余老師的帶領下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把自讀課上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