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自從2005年國務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始,我國已建立起從縣級、省市級、再到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截止2017年底,通過審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達到1300多項。近年來,許多學校將本地非遺文化引入校本課程,聘請校外專家、民間藝人到校授課,“非遺進校園”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進步。
非遺入校的拓展與普及
在上海,幾乎每所中小學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遺傳習項目。作為非遺傳承保護的實踐之一,通過文教結合方式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海派面塑、燈彩與上海剪紙等非遺項目紛紛進入課堂,以期培養(yǎng)非遺“小傳承人”。經過數年推行,全市基本實現“非遺進校園”全覆蓋。比如楊氏太極和形意拳等十余個項目進入華理學區(qū)各學校;嘉定外岡小學、浦東聯營小學與清華中學每周有一堂由“何氏燈彩”第三代傳人何偉福開設的燈彩制作課程……課堂上見聞古老傳統(tǒng)文化遺產,似乎變得輕而易舉。
2017年12月29日,以“非遺進校園”為主題的游園活動在華理附小舉行。進行現場教學的除了面塑、剪紙、燈彩與楊氏太極的非遺傳承人,還有來自梅園中學、華理附中的“學生傳人”。徐匯區(qū)非遺辦負責人金志紅說:“通過‘小傳人現場當‘小老師,讓優(yōu)良的文脈傳承下去?!?/p>
徐匯區(qū)自2008年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目前,全區(qū)76所中小學加入這一行列,實現“非遺進校園”全覆蓋。在引入非遺課程的同時,徐匯區(qū)先后邀請“評彈”“江南絲竹”“慶陽嗩吶”“寧夏口弦”“新疆彈布爾”等多個項目進校園演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非遺體驗。截至去年年底,“非遺進校園”所涉及的長期傳承項目達32個,參與手工體驗和技藝傳承的學生達3000余人,參加非遺賞析活動的學生過萬名。
“首先要讓大家熟悉非遺,了解非遺。”金志紅認為,“非遺進校園”能拓寬普及面,在孩子們心中播下非遺的種子,很可能,他們就是未來的傳承人?!皸钍希ㄌ飩鳎┨珮O拳”傳承人田秉淵自2016年起在華東理工附屬中學傳授太極拳,他說:“幾年下來,在學生中遇見了好幾個好苗子?!泵恳惶梅沁z課、每一次非遺展示,雖然潤物無聲,卻為尋找“小傳承人”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
在培養(yǎng)“小傳承人”的同時,“非遺進校園”也煥發(fā)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徐匯區(qū)非遺辦工作人員丁輝介紹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沒受到足夠重視之前,只依賴手藝無法糊口,不少傳承人被迫改行;隨著“非遺進校園”逐步鋪開,傳承人才有機會,重新拿起家傳手藝。徐匯區(qū)級非遺項目“面塑”傳承人李國慶就是其中一員。李國慶是面點師,每天與糕點打交道。他的父親曾是滬上知名的面塑藝人,人稱“面人阿三”。他繼承了父親的菏澤面塑,擔心手藝失傳,一直利用工作之余創(chuàng)作面塑,“2016年才出來活動,在華理附小等學校上課,傳承非遺現在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苯鹬炯t說:“社會上越重視非遺,傳承人感受到自己被認可,他們也就越重視非遺傳承?!?/p>
持續(xù)推進見成果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等文件精神,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深入校園,進一步推動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外、進師資、進網絡和進評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抓手。
2016年9月24日,“2016年上海市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月系列活動展示”在黃浦區(qū)文化館舉辦:精巧別致的扁擔戲、唱腔獨特的申曲滬劇、清雅流暢的江南絲竹,浦南點心三件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的傳承得以集中展現,讓人們初次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入校的成果。這次活動是2016年上海市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活動系列之一,由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辦,黃浦區(qū)教育局和文化局承辦,黃浦區(qū)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協辦,旨在實施學生文藝平臺打造與提升計劃,助力本市再現“文化碼頭”的魅力風采。來自全市16個區(qū)的43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傳習基地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部分高校,以及部分上海老字號“舌尖上的非遺”項目參展,為現場100個親子家庭及廣大中小學生帶來了歡樂、創(chuàng)意與智慧。
活動體驗由市中小學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傳習基地聯盟組織手工藝類基地學校及部分演藝類基地學校布置展位,部分高校非遺項目及博雅網也布置若干展位,共計16個組成非遺之家,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特色和亮點。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賈煒表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具體可見的。我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精髓,集中體現在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學習和傳承這些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能夠領悟前人對宇宙的認識、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感知和對世界大同的理解,將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培育厚重的家國情懷。“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扎根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人生成長和發(fā)展進步的智慧源泉和不竭動力?!辟Z煒強調。
每一項非遺技藝,都經受了時間的磨礪。它的傳承,最需要的是時間,最缺的也是時間。
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校是海派黃楊木雕的傳承基地。黃楊木雕注重以凝練刀法、立體的方式創(chuàng)造形神兼?zhèn)涞淖髌罚小澳局邢笱馈敝u。由于工藝精細,掌握全部的雕刻技藝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對學生的要求高。但是,學生在校時間有限,沒有足夠時間“吃透”這門手藝;升入畢業(yè)年級后,面臨升學、就業(yè)壓力,繼續(xù)學習黃楊木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一位從事非遺工作的工作人員感慨,數年前,學校里曾出現過一個好苗子,喜歡黃楊木雕,也能靜下心來雕刻,可是,出師前后,要有一段磨合期。受市場環(huán)境影響,短期內他無法依靠木雕糊口,只能放棄了。最后成為一名廚師。
每一項飽受贊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十八般武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胺沁z進校園”推廣僅是個美好的開始,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來說,依舊任重道遠。
廣州:民俗豐富,傳承眾多
2018年中秋節(jié)期間,由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市文化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文脈頌中華”之廣州餅印親子體驗課,在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廣州餅印制作世家“余同號”第五代傳人余兆基來到現場,親自展示傳統(tǒng)廣式月餅主要制作工具——廣州餅印的制作過程。
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從未中斷。除了周末非遺課堂等活動外,近年來,在多方努力下,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走進中小學校園,非遺生命力蓬蓬勃勃。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師資、場地與資金等方面的瓶頸亟待突破。
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發(fā)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廣州市共有非遺項目107項。據不完全統(tǒng)計,廣州市有至少100余所學校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實踐,覆蓋到幼兒園、小學、中學與職業(yè)教育等各個學段。在中學教育學段中,非遺進校園往往與學校辦學特色結合,如體育特色學校廣州市第十七中的醒獅、太虛拳教學;美術特色學校嶺南畫派紀念中學的廣彩課程教學。
早在2014年10月,廣州市第十七中學就開設了舞獅、太虛拳與廣繡三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并設置3個專門場室。學校還邀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授課。廣州十七中副校長鄧雪嶺介紹,十七中的非遺傳承課程也是一路摸索,不斷學習慢慢成長起來的。2015年,學??啼浟朔沁z傳承項目教學光盤,首先以初一、初二的學生為對象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設非遺傳承課程。這兩年,結合學?!按笾形幕碧厣n程,開發(fā)非遺傳承項目校本課程。今年,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非遺傳承項目的校本選修課程,在每周三下午的活動課上,學生都能參加廣繡針法的學習。
廣州市南海中學是廣州最早一批粵劇傳承學校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南海中學為傳揚粵劇文化特色做出了一系列推廣工作,例如開設粵劇普及課、編寫粵劇校本教材與組織粵劇興趣班等。2012年,學校聘請粵劇藝術家倪慧英等成立粵劇特色教育專家組,定期到校教導“小紅豆”。目前,南海中學初中部的學生每周都要上一節(jié)粵劇校本課程,學校還編排了“粵韻操”。
2010年,廣州市嶺南畫派紀念中學就把廣彩資源引入到學校初、高中的美術教學中,學校成為“廣州市廣彩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目前,廣彩文化課程已普及至全校學生。學校也聘請了廣彩傳承人趙藝銘和馮瑞華為學校培訓教師。嶺南畫派紀念中學正在繪制大型廣彩作品,以展示學校廣彩教學成果。
“斷層”中銜接的難點
“非遺進校園”離不開項目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指導傳授。但由于目前許多非遺項目傳承人稀少,難以長時間投身學校教學,而學校教師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非遺項目的內涵與技藝吃透,因而非遺項目進校園面臨著師資短缺問題。部分傳承人由于只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不能深入淺出地教學或展示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項目存在“斷層”,各學段未能有效銜接。由于不同學段的學校培養(yǎng)理念不同,學生即使在上一學段對項目非常感興趣,但升學后卻因為各種原因難以持續(xù):廣州第十七中學的舞獅項目就因隊員“斷層”而不得不暫停;舞獅隊的前鋒一般由高中生才能勝任,因初中隊前鋒考入其他高中,舞獅隊只能暫時停止了一年。場地、資金手續(xù)問題依舊存在,各地非遺入校積累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作品,但學校的面積有限,因此騰出的展示空間只能展示一部分作品。
非遺入校中,學生到傳承人為時尚早;有專家指示,很多傳統(tǒng)技藝,沒有長期的打磨都不能談“手藝到家”。近年來,一些“非遺進校園”項目的推廣做得已經很好。但從學生到成為傳承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很多項目還沒有人達到傳承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