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油畫是西方繪畫材料在中國本土化的產物,其思想觀念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以“寫”的形式傳達了主體的內在精神世界,使繪畫成為情景交融、心物契合、虛實相應的客體表達,使作品展現(xiàn)出表現(xiàn)性的藝術審美取向。寫意二字體現(xiàn)了畫家寄情于“境”、寄意于“象”、借物抒懷的主觀情思,同時也承載著個體的文化情懷和精神氣質。
藝術源于生活,而現(xiàn)實是不可重復的,如此便產生了寫意。
寫形傳意,形是意的載體,意是形的目的。寫是以形寫神、以虛寫實,以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氣質追求風骨、神韻的審美趣味。意可以理解為“意象”或者“意境”(雖然二者并非同一概念,在此不作深議,只取相通之處),指的是畫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主體心意與客體物象相互關照、彼此交融的藝術品格。畫家之間的差別就表現(xiàn)在呈現(xiàn)同一現(xiàn)實事物時個人審美的差異,是現(xiàn)實所引發(fā)的個體體驗的差異,也是在該事物上所借用的那部分東西與內心填充那些情感的差異,否則畫家的心性便不復存在了。所以,首先畫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訴說心事,最后將內心的情、景落于實像,體現(xiàn)在畫面上則是視覺體驗方式、造型手法以及形式上的差異。
觀看是一種選擇和接受的過程。觀賞者的觀看受到畫家主導,畫家的視野受到自身生活體驗的控制,而真實就來自這種體驗。看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形成意象的感知過程。這里要用“心”來看,要對事物有整體認識,看的同時意象就會生長出來。仔細看才能接近對象,畫的才是對象,而仔細看所把握到的事物是與瞬間產生的記憶有關的那部分內容,通過非技術的“手”來表達內心的敏感之處,形成的圖像便是富于寫意性的個性化的形象,而非對象本身。第二階段是將第一階段形成的心像表達出來的過程,所以這時的“看”,是觀察并選擇與心像相關的具體細節(jié)的過程。就要限制思考,由看及畫貫通起來。不要用技術的、習慣的和經(jīng)驗的東西代替自己看到的內容,拋棄它們是為了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內心的真實。人的內心是敏感、難以言清的,而通過繪畫說清楚是一件很難的事,繪畫能做的就是把這些說得盡量“實”、盡量清晰。所以,不要一開始就對照形象進入細節(jié),而應感受形象所傳達的氣息。
寫此物成此像,畫面中的像就必然與外物有相似之處,而不必全然相像。繪畫需要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卻不是主觀臆造與絕對的自我宣泄。生活中能夠打動人的事情,一定是與自己生命相關聯(lián)的,要靜下心來才能尋找到。畫面語言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體現(xiàn)在畫家對所表達事物的專注之中,繪畫中的形象是內心意象得以轉換、得以呈現(xiàn)的結果。畫家的精神情感參與到畫面之中的時候,才能使畫面真正有生機,這是一個被動的或者說是潛意識的過程,是畫家在表述造型的過程中自主發(fā)展現(xiàn)出來的,不可強求,需要生長。畫面成了工具或媒介繪制的心理對應物,現(xiàn)實的具體內容轉化為更加確切和真實的形象。
將生活中的事物賦予某種意象是人的內在精神參與的結果。比如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借用塞外沙漠景象的描寫,表現(xiàn)了內心孤寂的感受和悠遠的情懷。油畫《愚公移山》則體現(xiàn)了徐悲鴻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雖然詩人與畫家采用的形式有別,但道理相同,現(xiàn)實生活由“觀”和“感”成為可知的形象,寄情于景,將外在客體的真實化為內在的寫“真”。畫面形象是一個情感的混合體,是畫家心像與材料結合的產物,是用眼睛可以識別的形象,也是使用多種相似性的造型語言創(chuàng)造的精神“實”體。眼見之“實”作為個體感覺、判斷和選定的樣子,被省略了那些不相干的信息,而只保留了最有特點的方面,形成內在心像,現(xiàn)實成了畫家表達意象所參考的實物,為繪畫提供了寄情的外在表象。這里所說的“心像”不是物質的影像,亦不是畫家之臆造,而是外師造化所得的“心源”,是畫家內在精神的產物,是被畫家精神化和情感化了的新事物。人的內心意象是獨立于這個世界之外的像,如果畫家不將其呈現(xiàn)出來,此像是不存在的。這個像是外物被畫家個體化了的精神表象。
造型語言是畫家處理形的方式,表現(xiàn)形的方法就是一個人的表現(xiàn)語言。學會用心來關照事物、感受生命,用直覺力和感受力獲取形,每一筆都與“心像”連接在一起,這樣繪畫才會與個體產生聯(lián)系,個人的表現(xiàn)語言才會生發(fā)出來。內心的意象與通過習慣、經(jīng)驗和知識所看到的形是不一樣的,前者說的是一個活的整體,是直接的真實,后者是局部相加式的羅列細節(jié),得到的是失真的形式。藝術本應是未知的創(chuàng)造,畫家的語言就來自內在的需求,每一張畫紙都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所有的形象是在手的運動中探索出來并逐漸清晰化的。
能把形(形而下)畫得相對準確固然好,但是單純的“形準”往往是鏡面成像,太注重方法會失去畫家的個人表情,如同用技術驗證形準,這樣的畫面難免缺少引申含義,不耐看。同時,也不應迷戀簡單的技術性重復,通過所謂的技術最后得到的是加了濾鏡的劣質照片,是已知的重復,更是細節(jié)的物理堆砌,既定的模仿最終將使繪畫失去藝術活力,畢竟藝術是無法被設定的。
當代寫意油畫不是僵化的概念或某種特定的風格樣式,它是畫家從生活到畫面、從物質到精神的心路歷程,有著獨到的內在體驗方式和表達路徑。21世紀以來,面對圖像信息技術的革新與知識生產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寫意”在當代的歷史語境中依舊發(fā)揮著作用,它不斷拓展著畫家們表達內在精神世界的方法和形式。
田勇,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