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以來,隨著二胡獨立成為我國重要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在江蘇這一地域逐漸形成“江蘇二胡”這一二胡藝術流派。“江蘇二胡”與江蘇民間音樂之間有著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其具有特性的演奏技法較多地來自于對江蘇民歌、江南絲竹、江蘇各地戲曲等藝術形式行腔的模擬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江蘇二胡;演奏技法;江蘇民間音樂
20世紀以來,二胡藝術在江蘇蓬勃發(fā)展,高質量的二胡作品,高水平的二胡演奏家、理論家、教育家不斷涌現(xiàn),逐漸形成“江蘇二胡”這一二胡藝術流派。“江蘇二胡”具有鮮明的江蘇文化特征與地域特色,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江蘇民間意味,音樂語言精巧、雅致;音樂表演風格精細、清純、剛柔相濟;樂音柔潤、甜美、抒情?!敖K二胡”的演奏技法有著與其它二胡藝術流派演奏技法的共性,也有其獨特個性。這樣的個性來自于其中所蘊含的江蘇民歌、江南絲竹、江蘇各地戲曲等的行腔特點。
二胡在成為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之前,長期作為戲曲伴奏樂器或器樂樂種的合奏樂器而存在。在江蘇區(qū)域,則主要作為江南絲竹的主奏樂器,以及錫劇、蘇劇、淮劇等多個戲曲劇種的伴奏樂器。在演奏過程中,為表現(xiàn)江南絲竹的獨特韻味,迎合各戲曲劇種的潤腔風格,二胡演奏者在常規(guī)演奏技法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形成“江蘇二胡”演奏技法的雛形。伴隨著“江蘇二胡”獨奏作品的出現(xiàn),演奏家們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逐漸完善“江蘇二胡”演奏技法,使其在內容與形式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演奏體系。
一、運弓與氣韻
“氣韻生動”是南朝畫家謝赫所提出的關于繪畫藝術作品的最高準則,現(xiàn)已成為衡量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共同標準。其中的“氣”是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生命狀態(tài),是體現(xiàn)作品精神氣質的力量源泉?!绊崱眲t意味著超凡脫俗的境界之美?!啊畾忭嵵崳皇瞧胀ㄉ姆菜字?,而是生命超越了世俗的糾纏而達于自由和解放境界的超逸之美”[1],氣與韻相互依靠、互為補充。對于“江蘇二胡”的二胡演奏而言,運弓是氣韻之基礎,要使二胡演奏富有生命之氣,并展現(xiàn)出“江蘇二胡”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境界,離不開運弓技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二胡之運弓猶如歌唱之氣息,是運氣、發(fā)音,表現(xiàn)生命活力,展現(xiàn)意境之美的首要技術手段。在“江蘇二胡”作品的演奏中,其運弓特點除力量貫通、力度均勻、速度穩(wěn)定、方向平直、擦弦充分等基本技術規(guī)范外,還有一些與特定意境表達相適應、富有特性的演奏技法。
(一)連貫性運弓
聲音連貫是人們對二胡這類弓弦樂器演奏最基本的審美標準,因此,連貫也就是二胡運弓最基本的要求?!敖K二胡”作品的演奏對此更為注重與強調。運弓不僅僅是連貫,而是更進一步的“粘”,甚至是“糯”,這一點在江南風格二胡曲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受江南民歌、戲曲的音調、旋律及語音等因素的影響,江南風格二胡作品整體歌唱性極強,曲調柔美、細膩、婉轉、流暢。為表現(xiàn)出溫婉的江南風韻,演奏者需調節(jié)運弓用力狀態(tài),用自然重力使弓毛緊貼琴弦,并確保音與音之間的無縫連接、圓潤過渡,做到發(fā)音不“硬”“冒”,在此基礎上,運弓還需不斷做精細的力度調整。
茅原教授關于江蘇民歌的音調特點做如下歸納:“在江蘇民歌中,對核心音調的延長,其層次之多,加工之精度,表現(xiàn)出很強的地方特點。這些特點是與江蘇人民性格的文靜、秀雅、細致,思維層次的繁復所表現(xiàn)出的機智、靈巧等等,甚至與江南秀麗水鄉(xiāng)的旖旎風光十分相似。這音樂就象從江蘇人民的豐神情采中‘換算過來的?!盵2]由此可知,在諸多以江蘇民歌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江蘇二胡”作品同樣也有著極為精細的力度層次。如在《春綠江南》第一段的演奏中,演奏者需仔細辨別豐富多彩的音調層次,并隨著音調的層次變化,做精細的運弓力度調整。這樣的調整不需戲劇性的大起大落,而是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下,用細微的右手動作,不斷調節(jié)力度在各弓段的分配,做相對平穩(wěn)的力度起伏,體現(xiàn)出“江蘇二胡”作品細膩、極富歌唱性的特點。此外,“江蘇二胡”作品在發(fā)音上總體要求甜美、明亮,與北方風格二胡曲粗獷、響亮、厚重的聲音特點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為體現(xiàn)出“江蘇二胡”作品的發(fā)音特色,在運弓上,需更為強調手指與弓之間接觸部位力點的集中,并對弓施以適中的力度,避免過多的重壓,以發(fā)出清亮、甜美,符合“江蘇二胡”作品風格所需的音色。
(二)頓挫式運弓
在一些“江蘇二胡”作品演奏中,常出現(xiàn)停頓轉折、戛然而止的頓挫式運弓,給人帶來欲言又止的頓挫感,增強了旋律的靈動,刻畫了人物細膩、俏皮、含蓄、委婉、感嘆等多種心態(tài)與情緒。這樣的運弓部分來自于對戲曲唱腔的模擬,在最典型的昆曲演唱中,吳語語音的發(fā)聲具有相關的特點。劉明瀾研究員闡述道:“南方語音的最大特色恰恰是具有短促的入聲字,這是由于南方人在發(fā)入聲字的塞音韻尾時,唇、舌、喉分別把口腔里各個不同的部位完全阻塞,以致氣流不通,聲帶不振動,出現(xiàn)短暫的無音響現(xiàn)象。南曲為體現(xiàn)入聲短促、停頓的特點,配旋律時要求出口即斷?!盵3]此類戲曲唱腔特點被二胡音樂借鑒,并促使了二胡相應運弓手法的產生。在《二泉映月》中,僅僅剛開始的四小節(jié)便出現(xiàn)了四處此類弓法,增強了樂曲所蘊含的滄桑感。劉天華的《苦悶之謳》第一段第二小節(jié)起,連續(xù)七次在“2”與“5”音上運用此類弓法,似一聲聲嘆息,很好地刻畫出作者的苦悶心情。
(三)波浪式運弓
在典型的“江蘇二胡”作品中,旋律音程進行以級進最為常見,這種不斷的音程上下級進常常伴隨著波浪式的音型,形成委婉、柔美的旋律,為音樂的發(fā)展增添內在的動力。與這種波浪式的音型相配套的是演奏中的波浪式運弓手法,這種手法在綿長的運弓過程中,通過變換運弓的速度,以“慢-快-慢”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推動音樂向前流動,給相對平穩(wěn)的旋律增添輕快活潑、趣味盎然的情調,使音樂充滿靈動之美。在《姑蘇春曉》第二段小行板中,波浪式運弓技法幾乎貫穿整個段落,使音樂不斷進行波浪式運動,充分描繪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之景象,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演奏境界?!稇燕l(xiāng)行》第二段快板通過七小節(jié)的波浪式旋律線進行以及波浪式運弓技法的運用,使音樂進行處于松-緊-松的循環(huán)往復之中,猶如皮筋般充滿彈力,很好地表現(xiàn)出作者思鄉(xiāng)心切的情緒。
(四)音符密集型運弓
在部分“江蘇二胡”作品中,往往出現(xiàn)音符密集的慢板樂段,這與江南絲竹的旋律形態(tài)極為相似。劉承華教授對此曾進行分析總結:“江南絲竹樂曲中用得最多的是十六分音符,約占總譜面的50%以上,其次是八分和四分音符,然后是二分音符,全音符幾乎不用。可見其密度已經夠大了,……這種音樂旋律上的‘密,反映的正是江南人充實、富足的生存狀況和勤勉、旺盛的生命活力?!盵4]密集、舒展的旋律,要求運弓靈活、輕巧,特別是當樂曲出現(xiàn)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以及更為密集的音符時,演奏者要善于把眾多的音符歸類、組群,并明確關鍵音。運弓要求突出重點、用力巧妙,著力點落在關鍵音上,順勢帶出其它音群?!犊鄲炛帯返谒亩纬霈F(xiàn)了以連續(xù)的三十二分音符構成的旋律,在演奏時,以八個三十二分音符為一組,運弓重力放在每一組的第一個音上,并以此重力帶動后面七個音符的發(fā)出,達到輕盈、流暢的效果。切忌每個音符都施以同樣的重力,以免造成聲音的笨重與停滯。
二、裝飾與潤腔
關于潤腔,李吉提教授指出:“如果說西方音樂中的單個音若不進行到下一個音或下一個和弦則沒有意義的話,那么在中國,由于其單個音的強、弱、徐、疾以及音色的濃、淡,音位的高、低等,自始至終地都在流動過程中發(fā)生著細膩的變化。即中國音樂中的單個音,實際是一種‘腔。”[5]“江蘇二胡”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獨特風格,也是由特有的具有江蘇風格的音腔所導致。具體到作品演奏中,音腔主要與左手的揉弦技法及各種裝飾性演奏技法有密切的關系。
(一)左手揉弦
二胡的揉弦構成了音腔的基色。受江蘇民歌、戲曲等藝術形式的影響,“江蘇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整體偏向通透、清亮、松弛,給人以輕松、秀麗之感。因此,“江蘇二胡”作品的揉弦手法,通常不用壓揉、滑揉等北方二胡作品常用的揉弦技法,而傾向于運用滾揉或滾壓結合的揉弦手段,且揉弦的頻率偏快,手指的觸弦面偏小,演奏出明快、柔和、淡雅的聲音色調,以區(qū)別于北方二胡曲常有的渾厚、剛健、戲劇性強的音色。對于滾揉與滾壓結合的運用,不可一概而論,取決于不同情緒樂曲及段落的要求,當然也取決于演奏家對于音色的審美追求。有些演奏家傾向于偏亮的音色,常用滾壓結合、頻率較快的揉弦手法,以營造出更多的民間歌手演唱的音色及天然風味,如《水鄉(xiāng)歡歌》第26小節(jié)開始,旋律淳樸、歡快,此時運用此類揉弦手法,更接近民間原生態(tài)的歌唱音色,較好地描繪出鄉(xiāng)村的田園景象。而有些演奏者喜愛相對松弛的音色,更多地運用滾揉等頻率適中的揉弦方法,以更好地表現(xiàn)一種怡然自得,輕松淡然的意境。如《閑居吟》的第一段演奏,通常運用此類揉弦手法,表現(xiàn)出作者精致的生活態(tài)度及閑適、安逸的心境。
當然,“江蘇二胡”作品也有極個別樂曲,由于情感表達的需要采用以壓揉為主的揉弦手法,如《聽松》的引子部分,曲調鏗鏘有力,傾注了曲作者激昂、憤慨的情感。此時用壓揉為主的揉弦手法能較為恰當地展現(xiàn)出作品的內涵。
此外,也有一些“江蘇二胡”作品采用不揉的技法,此類技法恰如國畫中的留白。宗白華先生講道:“中國畫最重空白處。空白處并非真空,乃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且空而后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盵6]在二胡演奏中,不揉與留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動靜之間顯示出音樂的生命氣息。如《憶江南》第一段,曲調清幽、淡雅,通過揉與不揉的交替進行,表達出悠閑、寧靜的氛圍,給人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二)左手裝飾性演奏技法
二胡的左手裝飾性演奏技法包含了各種類型的裝飾音,在各種風格的二胡曲演奏中都得到廣泛運用,但各有其特點?!敖K二胡”的左手裝飾性演奏技法,其根源同樣來自于江南絲竹、江蘇民歌、戲曲等?!斑@些技巧大都來源于戲曲說唱胡琴演奏的‘聲腔化傳統(tǒng)。因為從本質上說,這些‘潤腔性質技法的起源與創(chuàng)立,都是為了要從音樂歌唱性的韻律著眼,內涵化地在追求音樂形態(tài)歌唱化的醇美、詩意性的雋永性格。江南絲竹二胡演奏上的系列‘潤腔指法運用,正好就是這一藝術追求的器樂化努力體現(xiàn)?!盵7]伍國棟教授在這里論述的主要是二胡在江南絲竹演奏中相關技法,這些技法滿足了二胡對民間演唱韻味的模擬與效仿。通過合理運用,巧妙地演奏出貼近人聲聲腔的器樂音腔,凸顯了二胡在表現(xiàn)線性化旋律過程中的優(yōu)勢與藝術魅力。在“江蘇二胡”作品的演奏中,二胡左手裝飾性演奏技法同樣也彰顯出迷人的魅力,奠定了“江蘇二胡”的獨特風格。
滑音是二胡重要的左手演奏技法,它不但是二胡換把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同時也是二胡潤腔的重要手段。在各種風格二胡曲的演奏中,滑音都起著對單音重要的修飾作用。但由于受到各自樂曲風格的影響,滑音的奏法在不同二胡流派中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江蘇二胡”風格較多地來自于江南民間音樂,決定了其修飾性的滑音手法受到江南風格的影響?!皡窃揭魳返臐櫱粯闼囟岷?,將柔婉的旋律裝飾得更精細,更有光澤活力?!〉囊粽{結構、級進回環(huán)的旋法、纖巧繁細的潤腔裝飾,均一致導向柔的審美體驗。這一音樂特色在江南吳越中心區(qū)域體現(xiàn)最為鮮明,構成吳越音樂的典型地方色彩。”[8]江南音樂特點決定了滑音的類型與滑音的彈奏法,精巧的旋律決定了手指一般控制在三度以內滑動,柔美的風格決定了滑音的速度宜緩而不宜急,嫵媚的品格決定了墊指滑音的大量運用。在《吳歌》慢板樂段,幾乎所有滑音均控制在小三度之內,使音樂平和、秀氣。和緩、輕柔的上下滑動作,強化了的潤腔,拉長了音與音之間的銜接過程,避免了直接、生硬的過渡,使旋律甜美、委婉、柔和。此外,不斷重復運用的墊指滑音技法,增添了樂曲嫵媚的色彩,很好地表達出秀美雅致的意境。
此外,倚音、波音也是二胡潤腔的另一重要手段,在民間也常有擻音、打音等稱呼,它們與倚音、波音的區(qū)別不大,主要體現(xiàn)在演奏時相對時值更短?!敖K二胡”作品受江南絲竹、江南民歌的旋律影響,常用許多時值較短、發(fā)音迅捷的倚音、波音來對本音進行裝飾,使旋律靈動、秀麗、清新、歡快。倚音、波音在“江蘇二胡”作品中使用頻率非常之高,幾乎貫穿于每首樂曲的始終,是凸顯“江蘇二胡”作品潤腔、格調的必不可少的標志性演奏技法?!敖K二胡”作品的倚音、波音運用常帶有即興的成分,在演奏時盡量避免刻意,而是在演奏者手指運動的不經意間完成,使音樂進行順暢而有靈氣。
三、結語
“江蘇二胡”演奏技法來自于江蘇民間音樂,江蘇民間音樂尤其是江南民間音樂的風格、特性在滋養(yǎng)著“江蘇二胡”作品的同時,也催生了“江蘇二胡”演奏技法的產生。演奏者在演奏“江蘇二胡”作品時,需對樂曲的韻味、腔調進行反復琢磨與體味,方能正確把握“江蘇二胡”演奏技法的精髓。
參考文獻:
[1]顧祖釗.氣韻生動與華夏審美理想[J].東方叢刊,2005(3):156-178.
[2]茅原.江蘇民歌旋律特點——旋律聽覺分析方法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7(2):23-29.
[3]劉明瀾.論昆曲唱腔的藝術美[J].中國音樂學,1993(3):27-38.
[4]劉承華.江南絲竹音樂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文化詮釋[J].中國音樂,2005(4):61-63+66.
[5]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21.
[6]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1.
[7]伍國棟.江南絲竹二胡源流與“聲腔化”演奏傳統(tǒng)[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2):9-15+57.
[8]蒲亨強.水鄉(xiāng)清韻:吳越旋律特色及其文化內涵[J].中國音樂,2006(2):12-15.
作者簡介:吳曉勇,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