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在當代藝術盛行的今天,人們在欣賞或評價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往往不會用“真”“善”或者“美”來單純地概括并形容一件藝術品。
假使你置身于羅丹美術館中,懷著對藝術敬畏的心態(tài)去瞻仰羅丹的巨作,這些都是歷經歲月的沉淀而煥發(fā)光彩的偉大精神財富,每一件作品都是如此的氣勢磅礴。在華麗殿堂之中,所有瑰麗的藝術品倘若只單純地用“真”“善”或者“美”來形容,誠然地說,的確會顯得有些太過于淺顯。
然而,真正能夠打動觀眾,并且從一眾藝術作品中成功脫穎而出的佳作,那一定是“真善美”的融合。羅丹曾在自己的《羅丹藝術論》中的緒論部分闡釋到:“在藝術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痹诹_丹看來,藝者倘若能挖掘到事物內在的“真實”,這樣的真實就是“美”。
藝術作品的真善美,是永恒的話題。事實上“真善美”的說法不但沒有過時,它更應該是每位藝者最高尚的追求之一。我們可從羅丹大師無數(shù)的作品中細細尋覓,每一句雕塑亦或是每一件畫作,都可發(fā)掘其背后蘊藏的潛在價值,通過對他作品的分析,品味他對“真善美”這一價值的自我詮釋。
藝術的真,是指所有的藝術品都要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要徹底的桀驁的“真實”。藝術作品時藝術家通過自身對生活的認知與感悟,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產品。藝術作品的“真實性”并不是指藝術家對于現(xiàn)實生活和大自然簡單的再現(xiàn)描摹,而是融入一定具有內在情感的。? ? “真”體現(xiàn)在他的雕塑作品大多都是根據(jù)真實人物模特所塑造出來的。例如他的名作《青銅時代》,這具裸體雕塑如一株隨著音樂而律動的植物,表現(xiàn)了人類從自然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舒展體態(tài)。值得稱贊的是,羅丹在面對這個比古典主義還“古老”的題材時,摒棄了學院派刻板的教條方法,而是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一具鮮活靈動的青年形象。
這抹“真”的筆觸還體現(xiàn)在這具雕塑所散發(fā)出的那股青春氣息上:“他”左手上舉,輕輕握拳,右手扶著頭,面孔上揚并且神情陷入沉思的狀態(tài),像是沉浸在某種欲望中。右腿微微抬起,整體透露出一種目無一切的睿智精神。這股來自藝術作品內在的“真實之泉”就流淌進每一位觀賞者的心中,仿佛是一只即將破繭的蝴蝶,羅丹通過對這具介于沉睡和清醒之間的軀體的細致入微的真實刻畫,借喻了人類從愚昧走向啟蒙的覺醒時期。
羅丹的所有作品都彰顯著藝術品內在的真實情感,他的雕塑作品中鮮有筆直挺拔的身姿,相反更多的呈現(xiàn)出一種又歪又斜的體態(tài)。這些全部都是基于真實情感表現(xiàn)為前提的。羅丹并不注重刻畫表現(xiàn)對象的面部表情,而是通過對夸張變形的姿態(tài)刻畫,有點“寫意性”的意味。羅丹追求美術思想上的解放,“外形與內心的統(tǒng)一”的這一準則將表達對象的內心感受通過強烈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出來,宛如一場韻律起伏跌宕的交響樂,讓觀者在欣賞時產生強有力的共鳴。
藝術的美,這種“美”蘊涵在藝者的心靈之中,合格的藝者在每一次創(chuàng)作時都能鑄就不同的“美”。生活就是創(chuàng)造美的不竭源泉,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則對藝術中“美”的創(chuàng)造具有貫穿性的決定作用。在羅丹大師的眼中,每位從事為藝術事業(yè)而無私奮斗的工作者都是傳遞“美”的使者。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我們一旦發(fā)掘到事物內在的“真”,就會發(fā)現(xiàn)“美”。正如他所說,這“真”即是“美”,他呼吁我們懷著虔誠敬畏的心去研究,只要遇到“真”,就會找到“美”。
自然世界中被冠上“丑”的形容詞的事物,往往比那些被稱為是“美”的事物更彰顯獨特的魅力。這依舊源于內在的真實,那些臉上的斑紋和褶皺,殘缺和畸形的體態(tài)比健全完美的相貌更具有表現(xiàn)的張力。在大師的眼中,只有毫無內在情感的作品才是丑的。
這種“丑”的美是一種崇高美,它突破了我們對于“傳統(tǒng)美”認知的桎梏。在這一觀點上,不禁讓人想到我國的油畫名作《父親》,畫家羅中立在創(chuàng)作這副油畫時的靈感就源于一位除夕夜在大馬路上的農民工。這幅油畫沒有濃重艷麗的色彩,所描繪的人物沒有宏大廣闊的背景,只是一位淳樸憨厚的農民形象。感情十分真摯。畫面中羅中立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除夕夜一位還在工作的農民工,畫面中的“父親”枯黑的臉龐上布滿了如車轍般的皺紋,凹陷的眼窩中透露著一種對凄苦生活的迷茫,以及那皸裂的嘴唇、飽經風霜的粗糙雙手,還有那破口瓷碗。羅中立完美的展現(xiàn)了《父親》的內容主題與形式,令每一位觀賞者為之震撼而又感動。
縱觀羅丹大師的作品,無論是《老妓》,還是《塌鼻子的人》等,這些代表他雕刻藝術的典范作品,都將他崇高的美學思想極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羅丹喜歡選擇悲壯的主題,從殘破頹廢的事物中發(fā)掘力量,在他的作品中,每一塊肌肉都呈現(xiàn)出生命跳躍的韻律感。正所謂:藝術家表現(xiàn)的對象可以是不美的,甚至可以是常人眼中“丑的事物”,但是藝術作品卻一定要體現(xiàn)“美”。再丑的對象通過藝術家巧妙的靈思也能幻化成具有審美情趣的事物。羅丹終生都本著以“自然真實”為“美”,以“虛偽失真”為“丑”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不完美和不規(guī)則中尋求現(xiàn)實的美感。衰老、丑陋或是磨難在他眼中并非不堪,反而更能激起人們對于真善美的理想生命的無限向往。
藝術的“善”,是指倘若你想成為一名卓越的藝者,首先要成為一個真誠善良的人。你所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一定是源于內心的,一定不是裝腔作勢地去取悅欣賞者的,在創(chuàng)作藝術品時,應該像一個天真的孩童般,要用最單純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這個世界的“美”。真正的藝術家不應該賣弄花哨的技巧,而是要通過不斷的磨煉,將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化在工作中。當然,藝術家的這份“純良”亦體現(xiàn)在不能被世俗所干擾,追逐名利或是荒廢時光與社交活動中的藝者,即使你天資聰穎,最終也會被時代所淘汰。品格操守善良的藝術工作者才是高尚的藝術家,一個情操卑劣、為人不齒的人,是沒有被稱為“藝術家”的資格的。
這種不朽的匠人精神,就是一種“善”,是一種信仰的“善”,更是一種純粹追求美的“善”。這份“善”是藝術家表現(xiàn)自己思想的最高理念,恒變的生命力在羅丹的作品中形成不變的永恒。
“真善美”絕非是一種淺顯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更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和態(tài)度。羅丹大師留給世人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所有人類的驕傲。
參考文獻
[1]傅雷譯.羅丹藝術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2]湯俏.羅丹的激情與苦澀[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