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愉博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毋庸置疑在我國古典文學領域擁有崇高地位。然而就四大名著內部而言,怎樣排定《西游記》的地位則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即便如此,主流觀點對《西游記》在四大名著中的定位依然有跡可循——那就是排名比較靠后?!都t樓夢》被稱作“清朝的百科全書”,公認的中國古代文學(小說)的最高峰。另外,四大中的其他三部都屬累積型作品,只有《紅樓夢》是純粹的原創(chuàng)型作品,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度龂萘x》在清初被金圣嘆列為十大才子書之首,該書以信史為依托,以王朝更替的大時代為寫作對象,這種宏大的視角在古今中外文學史都不常見。而《水滸傳》畢竟是現(xiàn)實主義題材,似乎天然格調就高于神話題材的《西游記》。因此,主流觀點似乎傾向于輕看《西游記》的地位,以至于不少學者認為《西游記》應該排在四大之末,更有甚者認為它應該被踢出四大名著之列。而在我看來,《西游記》無疑是最容易被人們低估的一部名著,《西游記》閱讀和解讀至少可以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就是把《西游記》當成一部光怪陸離、天馬行空的神話故事看。那么讀《西游記》的效果和看電視劇差不多,特別是最忠于原著的張紀中版《西游記》。第二層,讀出《西游記》的一些曲筆、對當時社會和官場諷刺和抨擊,比如天庭的官僚,昏庸和無能,西方凈土的不凈等等。第三層,也是隱藏最深、最玄妙的《西游記》中的隱喻和暗線。今天我們就管窺蠡測,看一看《西游記》中的隱喻。
一、關于“心”的隱喻
首先要解釋一下,這里的“心”,指的不是心臟——那個不斷跳動的肉團。這里的“心”指的是心理、心思、心靈、內心、心緒、心思、思想等。如果勉強拿現(xiàn)代科學的名詞去解釋,基本等同于“意識”。其實我國古代佛道兩家經(jīng)典中所說的心基本都是這個含義。心可以說是佛教、道教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甚至沒有之一。佛教經(jīng)典中,關于心典故的比比皆是。比如禪宗公案,二祖見初祖時,達摩所說的那句“將心來,與汝安”;《金剛經(jīng)》中,須菩提問佛曰:云何降伏其心;呂祖《百字明》的“養(yǎng)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西游記》被認為埋有一條暗線,那就是暗藏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法門。那么最為佛教和道教核心概念之一的心自然會多次體現(xiàn)。以下便是《西游記》中一些明顯的對心的隱喻。
1、心猿與意馬
孫悟空在《西游記》中有好幾個名字,比如:悟空行者弼馬溫,石猴猴王齊天大圣。此外,還有一個電視觀眾所不熟悉等稱謂:心猿。與此相對,唐僧的白龍馬被稱為“意馬”。這個稱呼向讀者透露,在這部小說中,孫悟空的寓意是“心”,是指人的心思、思想。在小說的第七回還有一句頌更明確透露這個寓意:“猿猴道體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動物之中,猿猴最頑皮躁動,難得片刻安寧。以猿猴寓人心,意在指出人心易放難收。而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后被如來,而不是被道教某神仙降伏,也暗指佛教在降伏人心方面更勝于道教一籌。
2、斜月三星洞
縱觀《西游記》這部小說,可以說是處處有伏筆,不經(jīng)意間就有驚喜。美猴王離開花果山,漂洋過海,在西牛賀洲拜得須菩提祖師學藝。而學藝的地方,被稱為“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一彎斜月,加上三顆星星,就是一個“心”字的謎面。而靈臺方寸,更有玄機。“方寸”一詞,本來就有心的意思,平時所說,“方寸大亂”、“方寸之地”都指人的內心。而“靈臺”的“靈”字上半部,加上“方寸”的“寸”字,就是“尋”字。所以“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可以被看做暗指“尋心”二字,寓意人的修行不必外求,要到內心中尋找答案。正如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一首佛偈所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在明確了孫悟空是心的隱喻這一事實后,他的神通“七十二變”就好理解了?!独銍澜?jīng)》上說心有七十二相,相對應的,悟空也就有七十二變,暗指人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
二、關于五行的隱喻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的一種系統(tǒng)觀,也是我國古典哲學一個基本的觀念。五行之說,自然也不會被稱為暗藏了佛道兩家修行法門的《西游記》所忽略。取經(jīng)五人組,每個人分別對應五行中的一行,并體現(xiàn)五行間相生相克的關系。至于誰代表那一行,破有爭議。比較廣泛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孫悟空屬金,在《西游記》目錄中多次用“金公”代指悟空;豬八戒屬木,在書中又被稱為“木母”;沙僧代表土,唐僧屬水,而白龍馬則代表火。這里面所體現(xiàn)的基本相克的道理可以表達為:金克木,所以孫悟空總是欺負豬八戒;木克土,所以豬八戒要勝過沙僧一籌;土克水,所以沙僧在流沙河為妖時曾吃掉九個取經(jīng)人(唐僧的前九世);水克火,所以一路西行,都是唐僧騎著白馬。
有一點值得注意,如果《西游記》中的暗喻僅限于主要人物對應一些五行觀念,那無疑是泛泛的文字游戲。其實,作者如此設定,在于表達復雜的道教修行體系。五行,分別對應人的五臟,而在丹道之中,金公代表元神,木母代表元氣,這五人之間的人際糾葛也暗示了丹道的修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