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背景
STEM學習是面向學生的真實生活,即學生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一種社會體驗。學習內容的真實性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課程和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使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因此,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設計了“玩轉小陀螺”一課。該課的主要活動是引導學生利用圓紙片和牙簽組裝小陀螺,并想辦法讓小陀螺轉得時間更久。通過本課的實踐,我們嘗試在教學中把STEM教育理念引入課堂。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嘗試用基于真實問題探究的STEM學習進行有效教學,允許學生對學習有所控制,在不斷拓寬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建立加快學習的催化劑,嘗試讓學生自己來摸索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學生自己設計小陀螺模型,為學生提供親歷科學探究的機會。學生在制作小陀螺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反思改進,從而讓小陀螺轉得更穩(wěn)更久,收獲對更多科學概念的理解,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同時提高協(xié)作技巧。
教學目標
1.了解陀螺由轉軸和轉盤組成。
2.知道通過減小摩擦力、降低重心、增加轉盤質量等方法可以使陀螺轉得更穩(wěn)更久。
3.初步了解分析、比較、推理等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一個能轉起來的小陀螺。
教學難點:學會通過改變因素使小陀螺轉得更穩(wěn)更久。
教學過程
一、聚焦任務,制作一個能轉起來的陀螺
1.談話導入
師:你們玩過陀螺嗎?怎么玩的?
2.了解陀螺,引出任務
(1)通過出示不同形狀類型的陀螺,比較概括出陀螺的構造。
(2)教師出示實驗所需的圓紙片和牙簽,引出本環(huán)節(jié)任務——制作陀螺。
3.小組討論,確定方法
師:我們應該怎么做小陀螺?
生:把牙簽插在圓紙片里面。
師:為什么這樣制作?
生1:牙簽就是小陀螺的轉軸。圓紙片就是小陀螺的轉盤。
生2:我覺得還要把牙簽插在圓紙片的中間。
師:為什么?
生:這樣能保持平衡。
二、改進技術,設計一個轉得久的陀螺
【測試一】
1.測試陀螺,觀察成果
師:你們剛剛制作的陀螺能轉起來嗎?轉的情況怎樣?
學生分組測試,對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
2.交流經(jīng)驗
師:為什么各組的陀螺轉動時間有長有短?
生:轉的時候有的同學用的力氣大,有的用的力氣小。
師:怎樣保證測試的時間更公平,更有說服力?
生3:多測試幾次,算出它們的平均時間。
生4:轉動時使用的力氣每次都應該差不多。
【測試二】
1.比較實驗,討論探究
教師出示轉得時間短和時間長的陀螺進行觀察比較。
師: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5:時間轉得長的陀螺的轉盤低一點。
生6:轉盤低的陀螺轉得更穩(wěn),所以時間就長。
生7:這樣陀螺的重心降低了,就穩(wěn)了。
生8:我還有發(fā)現(xiàn),有的組的陀螺是用牙簽尖的一頭轉的,有的用平的一頭轉的。
師:哪個轉得久?
生:尖的。
師:為什么?
生:接觸面小了。
師:對,這樣就減小了摩擦力。真了不起,我們就按照剛才同學們的想法來改造小陀螺,試一試,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學生根據(jù)討論結果調整轉軸、轉盤,測試并記錄匯總數(shù)據(jù)。
2.小結
通過調整轉盤與轉軸,降低陀螺的重心,減少接觸面積,減小陀螺運動的阻力,使陀螺轉得更穩(wěn),時間更長。
【測試三】
師:還有誰有什么辦法讓小陀螺轉得更久嗎?
生:我猜想如果把轉盤變大點會轉得更久。
教師出示大轉盤,學生制作并記錄分析。
師:通過剛才的測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在大轉盤里的陀螺比在小轉盤里的轉的時間更長。
師生共同研究得出結論:通過改變轉盤的大小,增加轉盤的重量,可以使小陀螺轉的時間更長。
三、拓展學習,完成一個創(chuàng)意陀螺
1.簡介陀螺儀
科學家利用陀螺高速旋轉時轉軸很穩(wěn)定的特點,做成了陀螺儀。在飛機、輪船上就有這樣一個裝置,它有什么用途?(師生討論)
2.布置作業(yè)
課后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更加新穎的小陀螺。
教學反思
STEM教育通過在眾多孤立的學科中建立起一座新的貫通橋梁,為學生提供了整體認知的契機,通過把各領域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教和學有機整合到一起,將學生先前零碎的知識梳理成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是一種跨學科的有機融合?!巴孓D小陀螺”一課體現(xiàn)了工程設計“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制作實踐—反思改進”的基本流程,通過聚焦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問題的引入,利用圓紙片和牙簽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小陀螺,在測試過程中通過陀螺旋轉時間的數(shù)據(jù)收集、匯總、分析,在觀察、對比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尋找到減小摩擦力、降低重心、增加轉盤重量等改進方法,使自己的小陀螺通過不斷改進的迭代更新,實現(xiàn)轉得更穩(wěn)時間更久的任務要求。
專家點評
本節(jié)課丁永祥老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小陀螺入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這就開始了基于真實問題的探究。課上首先開展對陀螺歷史、種類的探索,再通過觀察和歸類,發(fā)掘并概括出不同類型陀螺的相同構造,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對已有經(jīng)驗進行提升,為制作一個能轉起來的陀螺奠定基礎。隨后學生在動手實踐、數(shù)據(jù)對比中改進技術。丁老師讓學生自行探究轉軸與轉盤間的位置關系、測量陀螺旋轉時間的長短,從而達到最佳位置,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在動手前設計,在動手中思考,在動手后改進,這一系列工程設計過程的體驗是對技術的驗證、完善和升華。(點評人:葉兆寧,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該案例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鄉(xiāng)村教師專項重點資助課題“科學、工程、技術整合的教學案例研究”(課題編號:XC-a/2016/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