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靖雯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一些指導性文件的頒布,我國教育界掀起了一場教學改革實踐的浪潮,“分層走班制”的教育模式就是在這場教育改革中誕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并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被使用的越來越廣泛。小學語文走班制分層教學是復合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同時關注學生成長的教學模式,使用這種模式能夠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在實際的實踐運用中,分層走班制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運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老師積極的去探索走班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可實行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走班制;分層教學;措施
小學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其目的和任務就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結(jié)合我國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老師要注意到每個同學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此,走班分層制這種教學模式相比原來的教學模式,極大的彌補了原有教學模式不能照顧到每位同學這一不足之處,小學語文課堂走班分層制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和潛能。目前,小學語文課堂走班分層制的研究和實踐都有一些成果,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這還需要老師的繼續(xù)努力,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積累經(jīng)驗,為小學語文走班分層制教學提供更多經(jīng)驗。
一、根據(jù)學生差異分層次教學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由于我國學生人數(shù)眾多,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這一理念沒有被貫徹,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的理念被提出并用于實踐,并且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使用的越來廣泛,走班分級制教學模式作為其中的一種教學模式,近些年來也越來越多的被用于教學實踐中。
走班分層制就是在授課時,打破原有的單一的行政班,將學生依據(jù)學習水平的差異分成教學班,給教學班配備固定的教室,學生采取流動的方式,根據(jù)自己的等級去不同的教學班進行學習。在具體的實施中,老師可以參考學生的考試情況和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綜合的評估,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A、B、C三個等級,在評估的過程中,不能因為這是語文課堂就只評估語文成績與語文課堂表現(xiàn),比如有些學生有偏科或者只學習文化課,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在評估的時候,對于他們的綜合成績,就應該比不偏科的同學低一些,走班分層制教學倡導的是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等級劃分時,要注重各項指標。就小學語文課堂來說,分級時可以采用學生語文考試成績、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綜合能力分別占多少百分比這樣的計算方式,算出評分,根據(jù)評分進行學習班的劃分。
二、課前語文預習分層次
課前預習是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課前預習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對上課內(nèi)容進行預習對于學生的上課聽課效率也是十分有益的,并且課前預習的方式也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怎樣的預習方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老師根據(jù)學生層次的不同,將預習的內(nèi)容也要分為三個層次,A班的學生可以在預習的時候多一些靈活性較強的內(nèi)容,B班和C班則相應的逐級遞減,但為了B班和C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有相應的能力訓練的預習要求,不能只是基礎內(nèi)容。
三、課堂語文教學分層次
在分了等級之后,學校也要有相應的資源配備,按照分好的三個等級,準備三個教室,供學生們上課,根據(jù)不懂分層的學習班,老師上課時的內(nèi)容也要有所不同,對于學習能力與綜合能力都較強的A班同學來說,老師在課堂上可以更多的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老師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引導和補充學生的不足,對于B班的學生,老師則要更多的進行課堂的干預,在基礎知識講解完成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課堂活動,C班的學生則要注重基礎的講解。
四、布置作業(yè)分層次
作業(yè)是學生鞏固上課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老師在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布置作業(yè)時,根據(jù)課堂語文教學分層的教學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yè)。A班同學的各項能力好,但不意味著他們的作業(yè)就可以布置的簡單,甚至比B班、C班的同學要難,A班同學的作業(yè)要更為靈活,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要讓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或者結(jié)合更多的形式去擴展自己的思維,而C班的同學則要更多的去理解基礎知識,適當有一些綜合能力的訓練。
五、單元檢測分層次
單元測試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在每次單元測試時,老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層次班級,給出相應的考題,并且,考題中除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測試之外,還要有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尤其是在B班和C 班的考題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一些能夠評定他們綜合能力是否上升或下降的考題,如果有些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基礎成績下降或上升,老師要根據(jù)成績的變動對學生的等級做出調(diào)整。
總而言之,在分層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下,需要的試卷是有針對想的、分層次的試卷,而不是所有人都做一張試卷,試卷的出題內(nèi)容也不僅僅是圍繞著課本,還需要有許多拓展性的題目,卷面的分數(shù)也可以采用百分比的形式,基礎知識測試占百分之多少,綜合能力部分占百分之多少,對于試卷的最終得分,老師可以直接劃定分數(shù)區(qū)間,用A、B、C來評定試卷最后的等級,比如說卷面總分100分,那么80-100這個分數(shù)區(qū)間的同學就為A,然后逐級遞減。
六、課外輔導分層次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課外輔導班的種類也要有所不同,對于A班層次的學生來說,在選擇語文輔導班時,應該選擇擴展知識較多的班,甚至可以選擇一些興趣班,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C班同學則要選擇以基礎知識輔導為主的輔導班。
當然,對于學生的分層評定,除了學生的語文成績之外,還有許多綜合能力的考量,因此,課外輔導班也要根據(jù)學校教育體制的改革而發(fā)生改變,課外輔導班應該增加自己課程的授課方式,不要像以前的課程都是程式化的課程,所有學生聽到的課程內(nèi)容都是一樣的,輔導班也可以進行課程分層,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
七、結(jié)語
滿足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需求是走班分層制教學的出發(fā)點,分層后的學習班中,成員的語文學習差距會明顯縮小,同一個學習班的學生的能力都相差不多,這會讓老師的教學更加統(tǒng)一,這種方式解決了學生需求不一的矛盾,彌補了原有教學的不足,從學生的課前預習到課后鞏固,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綜合能力與個人發(fā)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馮文全,呂瑞香.論分層走班制在課改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61-66.
[2]馮幫,鄧紅玲.分層走班制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教師教育學報,2018,5(04):44-52.
[3]曹遠光.走班制排課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