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芳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有較大的比例,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習古詩詞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培育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感等有著重要意義。許多教師教學古詩詞枯燥單調(diào),造成學生學習古詩詞有畏難情緒。筆者認為,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活學”古詩詞,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教學難點。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語言可以像我國的古詩詞那樣字字珠璣,將詩情畫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情景交融刻畫得入木三分,把人物的心境表達得意猶未盡。
學習古詩詞,有利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學習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詩人豐富情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版語文教材,給小學生加大了古詩詞的教學內(nèi)容,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yōu)秀古詩文124篇,增幅達80%。許多老師認為古詩詞教學難,難在古詩詞作品誕生的年代久遠,詩中的內(nèi)容遠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并不容易理解。許多學生不喜歡學古詩詞,一是因為古詩詞難理解,二是由于教師教的方法單調(diào),枯燥乏味,離開了古詩詞解讀的相關輔助學習資料,學生就學不懂古詩詞。筆者認為,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感受到古詩詞之美。
一、讀一讀,感詩聲
“不開口不學詩”,讀詩是最常見的古詩詞學習方式。讀“詩”百遍,其義自見。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指導讀古詩詞。
1.輕聲讀。新學一首古詩,起初采用輕聲讀,讀通讀順就行。也許第一遍并不能讀順,輕聲多讀幾遍,自然就通順了。初讀古詩也叫做試探性讀,所以不用要求太高,只要能讀通順就給予表揚,從心理上解決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畏難情緒。
2.放聲讀。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詞大意后就可以讓學生放聲讀。放聲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信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3.賽讀。各種形式的競賽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行動力,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自由組合賽讀,能激起小組間的良性競爭,起到激勵的作用。
4.品讀。輕吟淺唱式品讀,可以讓學生品出不同詩歌的味道。例如,讀《游園不值》等描寫景物的古詩詞。
5.配樂讀。詩歌最早起源于漢樂府民歌。這個配樂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韻美??捎衫蠋熍錁罚寣W生跟樂淺唱,也可以選用一些合適的兒歌曲譜作為曲調(diào)融詩輕唱,還可以由學生自己嘗試譜曲配樂,和樂唱詩。
6.聲情并茂讀。在學生了解了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之后,讓學生帶著感情誦讀古詩。情到深處意更濃,詩音聲聲見真情,入情入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
二、猜一猜,會詩意
1.猜一猜,知字詞。新學古詩,遇到一些難理解的字詞,學生容易望而生畏,感到生澀難懂,讓學生猜一猜,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因為是猜的,自然就有可能對,也有可能錯,猜錯了也很正常,學生就能把自己的理解大膽地說出來。比如,學習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屐齒”“印蒼苔”是什么意思?不好理解,那么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讓學生自悟。的確猜不出意思,再借助工具書解讀。
2.猜一猜,解詩句。很多小學生理解詩句都不動腦,直接查教輔資料看答案。讓學生猜猜詩句的意思,學生就會采用聯(lián)系上下文,大膽說出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這樣就學會了自己去理解詩句的意思。
3.猜一猜會詩意。中小學課本中的很多古詩,詩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詩謎,詩的題目就是謎底。用猜一猜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且很容易就了解詩意。例如,學習《畫》和《風》這類型的古詩,可以在開始講授新課時候,由教師念詩,學生猜一猜詩的題目,以此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唱一唱,悟詩韻
古詩詞教學與音樂融合,為詩歌配上曲譜,讓學生唱詩,特別容易領會詩歌的韻味。曾聽過一節(jié)雙師教學的課。由語文老師和音樂老師共同執(zhí)教張志和的詩《漁歌子》。先由語文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漁歌子》這首詩的意思,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由音樂老師組織引導學生為這首古詩配樂。學生拿著豎笛,分小組合作為古詩譜曲,想不到每個小組都能為古詩詞譜曲,并分組上臺表演。學生興趣很濃,課堂氣氛活躍。最后,老師領著學生配樂唱詩,學生快樂得手舞足蹈。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悠然的漁翁,仿佛就在眼前。這堂課給學生和老師都帶來了聽覺和視覺最美的享受。這首詩配上優(yōu)美的樂,學生更能理解作者為何“不須歸”?
四、演一演,入詩境
1.課堂上演。當學生理解了古詩,并能夠背誦古詩的時候,表演更能讓學生感同身受。課堂教學穿插表演,學生更能感受詩人的情感。比如,學習賈島的詩《尋隱者不遇》,讓學生課堂分角色表演作者和童子,就能體會作者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
2.學習經(jīng)典活動中演。學校舉行古詩詞表演大賽,將學習古詩詞推向高潮。一曲《游子吟》,學生穿上古裝,分角色扮演母子,生動形象的體態(tài)語,優(yōu)美的舞姿,演繹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深切的關愛,以及兒子發(fā)自內(nèi)心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低年級的學生表演駱賓王《詠鵝》,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白鵝那種活潑悠然的神態(tài),可愛極了。表演的學生,是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次真情演繹。
五、想一想,融詩魂
1.聯(lián)想。學習古詩詞,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習朱熹的《春日》,要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萬紫千紅、生機勃勃的景象。
2.冥想。學習詩歌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冥想,學生仿佛穿越到古代,感受到詩的作者所處的年代,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陸游的詩《示兒》配上古琴音樂,讓學生冥想,體會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情懷。
總之,要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學古詩詞,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