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彥
京、津、冀三地老人的風采,從一個選秀活動就能一覽無余?,F(xiàn)如今,“選秀”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屬,“銀發(fā)達人”評選活動為銀發(fā)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2019年,“銀發(fā)達人”繼續(xù)跨越地域限制,300余位來自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老人,紛紛登臺展示風采,成為歷屆比賽中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記者采訪了來自京、津、冀三地的“達人”,近距離感受他們多才多藝、陽光樂觀、健康時尚的生活新風尚。
常志復:北京志愿達人
七旬老人志愿服務60載
“銀發(fā)達人”海選當天,在眾多參賽選手當中,一頭銀發(fā)、身穿藍色志愿者服裝的常志復一下子就成了眾人的焦點。站在舞臺上,沒有酷炫的燈光、音樂,也沒有獨特的才藝展示,手握麥克風的常志復用自己60多年的志愿服務經(jīng)歷,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今年77歲的常志復是一名資深志愿者,不少大型活動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包括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
常志復有一頭標志性的銀發(fā),和她并肩“作戰(zhàn)”的志愿者大都是比她小兩輩的年輕人,因此,她還得了一個響亮的名稱:志愿奶奶。
志愿奶奶的志愿服務履歷得從60多年前開始算起。當年10多歲的她,經(jīng)常到電影院指引遲到的觀眾入座。1963年,毛主席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她就跑去義務獻血,直到1997年退休,才做了專職志愿者。
2007年,常志復報名成為一名奧運志愿者,為行人指路、分發(fā)奧運宣傳材料、教志愿者學習奧運手語,每次的志愿服務她都忙得不亦樂乎,后海、什剎海、新街口、西單都是她志愿服務的流動根據(jù)地。
常志復的付出得到回報。2007年10月,她從全北京數(shù)萬個提名人選中脫穎而出,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2008年8月8日,她作為志愿者,現(xiàn)場觀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在2013年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期間,常志復每天5點多起床,在外奔波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對一個70多歲的老人來說真是一種考驗。
炎熱的夏天,她顧不上喝水,沒有時間休息,疏導客流,為游客耐心細致地講解園區(qū),還利用中午或休息時間主動與大學生做服務交流,她希望志愿者服務精神能薪火相傳。
在常志復的家里,因為志愿服務而獲得的獎杯、獎狀、紀念品隨處可見,參與志愿服務的徽章、服裝、證件,她都視若珍寶地收藏著。
“其實這些并不是要給別人看,而是這些年志愿服務經(jīng)歷的見證?!痹谥驹改棠炭磥?,志愿服務并不只停留在大型活動或者集體組織的服務當中,而應該是貫穿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隨手進行。
常志復的家在西四北六條附近的一個平房院里,從21歲到77歲,她前前后后住了50多年,也在這個院子里志愿掃地50多年。為什么要掃院子?原來,院子里有幾棵香椿樹,秋天結(jié)果時,果殼經(jīng)常掉落一地;春天刮風時,樹葉飄得到處都是;冬天下雪時,出院的小通道就會被踩出冰坨子。這是個大雜院,沒有人專門負責環(huán)境衛(wèi)生。于是,自常志復住進院子,每天天剛亮,她就會拿著掃帚把院子的角角落落打掃一遍,刮風的時候樹枝樹葉最多,有的時候她能掃出好幾盆。
常志復說她喜歡“自找苦吃”,退休不在家享清福,成天跑去參加志愿活動:為了服務北京奧運會,她自學英語、手語、急救和體育知識;為了服務春運,她連著好幾年沒在家過年;為了服務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她每天和年輕人摸爬滾打到深夜……
“我做志愿者上癮,多累都沒生過病,不做反倒覺得渾身難受。”作為一名老黨員,無論參加什么活動,常志復胸前都別著黨徽和“為人民服務”的徽章。她說:“做志愿者就是為人民服務。別人有困難,黨員就該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p>
“等北京舉辦冬奧會時,我就80歲了,希望那時我還能成為一名志愿者?!背V緩豌裤街磥怼?/p>
劉漢源:天津剪紙達人
3年剪出28座海河橋
海選現(xiàn)場,來自天津的“剪紙達人”劉漢源將他耗時3年創(chuàng)作的十幾米長的天津海河橋剪紙長卷緩緩展開,海河上的28座橋躍然紙上,引來觀眾贊嘆。
今年62歲的劉漢源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他從小深受家鄉(xiāng)濃厚民俗氛圍的熏陶,5歲起就對剪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剪就是50多年。加入天津剪紙協(xié)會后,他開始琢磨用古老的剪紙藝術(shù)來反映生活的新變化,于是成了一名剪紙藝術(shù)創(chuàng)意者。
剪紙是個細致活兒,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拍照、寫生、合成、剪刻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劉漢源說,剪紙的技藝手法有“細如麥芒、方如青磚、彎如月牙”之說,需要長期練習才能取得效果。“剪的時候下刀要準,走刀要穩(wěn),落刀要直。如果走刀不對,紙的邊緣就會出現(xiàn)毛刺,影響美觀。彎線條要慢慢轉(zhuǎn)刀,直線條更見功底,很容易剪歪破壞整體效果?!?/p>
多年來,劉漢源憑借精湛的技藝和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新主題的理解,創(chuàng)作了不少創(chuàng)意剪紙作品,包括“天津十景”“津門老行當”“社區(qū)故事”等。他的作品總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早在20世紀90年代,劉漢源就想用剪紙的形式把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海河呈現(xiàn)出來。海河兩岸景觀提升,再次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2003年開始,他從耳閘橋到塘沽的海河大橋,對海河沿岸的28座橋進行了四五次實地考察,一看就是四五個小時。但是,他花費了不少工夫做的第一稿失敗了?!耙婚_始想得比較簡單,只創(chuàng)作了水和橋,太平淡,也沒有文化內(nèi)涵,所以全廢了?!敝螅瑒h源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特別注意觀察每座橋周邊的風貌,最后,空中的云朵、海鷗,水中的游船、摩托艇都被他收錄到剪紙中,人們欣賞剪紙藝術(sh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海河的美和天津的文化。
除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劉漢源還堅持用剪紙?zhí)峁┝x務服務。2009年在天津剪紙藝術(shù)委員會指導和支持下,他在柳林地區(qū)義務開辦剪紙小組。從2015年至今,他和學員們共同完成了每年參加全國省、市級剪紙大賽的任務。最近,劉漢源正在著手創(chuàng)作另外一幅大作—北京老城區(qū)的47個城門樓。他將和北京的剪紙藝術(shù)家共同創(chuàng)作,目前,初稿已經(jīng)基本完成。通過手中的剪刀,讓老百姓看到更多接地氣、反映文化和風貌的創(chuàng)意剪紙,對劉漢源來說就是一種幸福。
趙柱國:河北教育達人
向孩子們傾注全部的愛
在2018年全國“最美家庭”的名單上,河北張家口市共有7個家庭上榜,其中就有趙柱國一家。在今年“銀發(fā)達人”評選活動的海選現(xiàn)場,趙柱國老人多年來關(guān)懷青少年成長的故事,感動了在場很多人。
趙柱國老人出生于1936年,12歲考入張家口師范學校。1952年畢業(yè)之后,被分配到宣化縣教書。一干就是21年,直到1976年,他被調(diào)到橋東區(qū)知識青年辦公室任副主任,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校園。1996年,趙柱國從橋東老干部局局長位置上退下來,感覺自己依然心系教育事業(yè),于是做起了校外輔導員。當時,同樣從事教育工作的妻子也退休了,老兩口白天各自進校園,晚上回家交流輔導體會,總結(jié)經(jīng)驗,取長補短,樂此不疲。
2009年,趙柱國的老伴病逝后,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一個人當起兩個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把對老伴兒的追憶全部傾注到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
多年來,趙柱國自費為張家口四區(qū)一縣的35所學校訂閱了德育優(yōu)秀期刊《下一代》《祖國》等。每期刊物一到,年邁的趙柱國徒步、坐公交車或出租車,將刊物分送到35所學校。有一次,他從早上6點一直送到晚上6點。趙柱國每月省吃儉用,大部分錢都花在孩子們身上了。
他現(xiàn)在擔任22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通過英雄團隊活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018年的“學習雷鋒日”,他開展了3場以弘揚雷鋒精神為主題的報告;2018年清明節(jié),他用5天時間做了8場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為主題的報告;他還買了很多紅色書籍送到區(qū)縣的49所學校里。除此之外,趙柱國還堅持義務清掃山路20年,被稱為“山路大使”;不管酷暑嚴寒,他堅持義務修護山路,美化環(huán)境。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后,他的環(huán)保心愿更加強烈。他帶領志愿者在魚兒山忙活,不僅繼續(xù)整修山路、清掃垃圾,還開展環(huán)境保護宣傳活動,勸說過往游人愛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雖然已經(jīng)是80多歲的老人,但他依然腳步不停,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摘自《北京晚報》2019年9月24日,月夢可心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