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宇
【摘要】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只有會讀、讀懂,才能把握關鍵詞語、分析數量關系,才能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本文主要從提升多種能力、開展課外活動、強化方法指導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應用題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閱讀能力
一、提升多種能力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讓學生先思再做,讓學生去審題、研讀,以層層遞進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內在含義,理解應用題的魅力。教師可以將有難度的應用題加以拆分,分解成由易到難的小問題。教師通過促進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在讀前提出閱讀要求,在讀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去理解意義,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如在學習蘇教版五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預習前,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說說黃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每個分數表示什么意義?這里的單位“1”是什么?你能提出怎樣的問題?教師讓學生針對講解的應用題,說說其中包含著哪些知識點?重點內容是什么?難點內容是什么?蘊含著哪些新的思想方法?學習過程中有什么疑惑?教師引導學生將存在的問題拿到小組中討論,對學生適時地鼓勵、表揚,激發(fā)他們探求知識的興趣。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讓他們說說關鍵詞是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有何數量關系?
除文字外,教材中的數學術語、概念、符號等都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觀察比較,這樣學生才能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生要具有閱讀符號語言的能力,要了解符號所替代的文字意義,從而感受符號的簡潔之美。如網的面積公式S=m2中,S表示面積,r表示半徑。學生在閱讀應用題時也可以標上符號,用“?”表示存疑之處,用“△”表示重點之處,用“O”表示注意之處。學生可以先瀏覽整個題目,再對標符號之處細讀,這樣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效率。
二、開展課外活動
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學生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題目,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一些基礎好、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可能理解起來較為容易,但基礎差的學生就會感到吃力。如果教師采用反復講解的方式,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教師要尊重差異,引導學生嘗試理解相似的題目,并多讓性格內向、基礎薄弱的學生上臺展示,這樣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教師要鼓勵學生撰寫閱讀心得,記下不明白之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對題目中包括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可以寫下白己容易出錯的地方,找出錯因并寫下正確的答案,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學生要定期復習錯題,要找出其中的要點、疑點,并通過分析逐漸消除這些疑點,如果仍有不明白之處,可以向老師、同學尋求幫助。
三、強化方法指導
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在閱讀“平均問題”時,學生要注意“每”“一”等詞的意義,要知道它們后面的量作除數。要讀出“歸一”“綜合”題中的不變量,捕捉其中的隱藏關系。對于抽象的問題要學會巧妙地替換,變難為易,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列式計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發(fā)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尋求最佳解決路徑,能促進學生對問題的多元理解。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思考,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挖掘他們的潛在能力,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厲小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4(2).
[2]張晚籽.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數學閱讀[J].數學與管理,2005(3).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