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圓木警枕
[出處] 宋·范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北宋名臣司馬光用一段圓木做成的枕頭,名為“警枕”。這個枕頭睡上去不太舒服,只有極度疲憊才能勉強入睡,一翻身就會醒來,繼續(xù)讀書。
司馬光用這種方法來逼迫自己苦學,而這種習慣,其實也并非他自己的主張,那是家風使然。司馬光的家世很是傳奇,其先祖司馬孚,是司馬懿之弟,也是一位以學問著稱的學者,司馬家好學之風早在三國時代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古代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所以司馬家歷代不僅多出讀書人,也多出官員,還多有大官。
司馬光的爺爺司馬炫是北宋第一批進士,司馬炫去世得早,但留下了許多財產(chǎn)。剛剛成年的司馬池,也就是司馬光的父親,面對這一大堆財富,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全部分給族人。因為他的追求根本就不在于錢財,而在于學問,抱著一大堆錢財,不僅要操心如何打理,還要應付來自他人的紅眼之光,如何能專心讀書?
博學多識的司馬池,在為官之后,也因為好學收到了遠比錢財寶貴的回報,在政務上更是多有驚人之舉。他最出色的“政績”在于為北宋王朝培養(yǎng)出了一位名臣,那就是他的兒子司馬光。司馬池對于司馬光的教導極其嚴格,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7歲時就被要求將難度頗高的《左氏春秋》熟背出來,還要講出書中的大意。嚴格要求的同時,司馬池更是深知讀死書、做書呆子要不得,因此很注重對司馬光其他方面的教導與訓練,時常帶他出去“見見世面”,接觸一些朝中的官員和天下的學者,談論學問,商討時事,讓他在見識與知識上保持同步增長。司馬池一生所任官職較多,東西南北都有,他到異地上任時,都會帶上司馬光,并為其講解沿途風土人情、歷史名勝、名川大山,讓司馬光在“讀萬卷書”的同時,又有了“行萬里路”的社會實踐。
在父親精心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司馬光,也確實不負父望。他在步入仕途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祿與榮華富貴,始終致力于治國理政與研究學問。他生平所好就是讀書、藏書,在這方面,他可算得上天下首富,手握藏書數(shù)千冊。最能體現(xiàn)司馬光好學之心的,則是一個細節(jié)——讀書之法。這里所謂的讀書之法,指的是如何拿書翻書。司馬光讀書時,首先身體坐得極為端正,然后用右手拇指輕輕地把書托起,再用左手食指輕輕揭開每一頁。他的要求是讀過之后,書本不能出現(xiàn)任何折皺印痕。
與先輩一樣,司馬光不僅自己極為好學,也將這種家風向下傳承。他的兒子在看書時,就曾因為動作粗魯被他一頓教訓,并告誡道:對于商人而言,錢就是根本,要重視;對于讀書人而言,書就是根本,要愛惜。
傳此家風,司馬光的后代子孫多以好學聞名。 據(jù)《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