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卿
[教學目標]
(一)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理解其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
(二)通過詩歌解讀,聯系李商隱的生平,建立知人論世的解讀意識
(三)通過解析文本、交流探究,把握詩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手法,提高對詩歌美的感受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李商隱詩歌含蓄蘊藉、意境高遠的特點,完成對詩歌整體意境的賞析。
[教學方法]
跨媒體解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多元解讀,詩意導入
(一)展示抽象的圖片,學生自由發(fā)言,解讀多樣信息
(二)有的同學看到了一位容貌姣好的少女,有的同學看到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有畫面感的圖片尚且有多種解讀,倘若一首詩的文字表達抽象,意象所指朦朧,更是會讓讀者產生豐富多樣的想象和感悟了。這堂課我們要學的《錦瑟》,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我們來看看,歷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解讀這首詩的。
悼亡說:朱彝尊——“意亡者善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p>
自傷身世說: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f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為可悲也。
戀情說:“錦瑟”是恩師令狐楚家的的侍女,李商隱鐘情于這個女子,不能忘情,有無法明言,只能用隱晦的手法表達愛慕之情。
政治詩:吳調公——推測其為“感國祚興衰而作”
(三)歷代名家們有其各自的立場和角度,然而所有人,就像是看一幅畫,一件事一樣,都無法做到真切和全面。那么我們學習這首詩的重點要放在哪里呢?我們將遵循當代學者張中行先生在《詩詞讀寫叢話》里談到的“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的理念,從詩歌的遣詞、手法、意境方面著手,感受詩歌傳達給我們的意蘊。
二、整體感知,情感流露
(一)提問:詩人直抒胸臆,直接表達主觀態(tài)度的是哪些詞語呢?
明確:“思華年”和“已惘然”
(二)任務1:請思考,詩人為什么由“一弦一柱”想到了自己的一生?試結合詩人的一生經歷,找出二者的相似之處,加以分析。
凄苦的童年:“人生窮困,聞見所無?!?/p>
郁悶的中年:在兩黨中周旋。
悲嘆的晚年:生活屈尊,情感傷痛
明確:一方面,50根弦寓示此時此刻的詩人已經46歲,年近半百。另一方面,琴弦繁復,象征詩人的一生,也坎坷波折。
任務2:小組討論,將原詩改成“錦瑟五十弦,弦柱思華年?!笨煞瘢繛槭裁??
明確:不可。
(1)①無端:指沒有來由地,無緣無故地。讀來隱隱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不解與責怪,但這種情緒是無來由的,是詩人的一腔癡語。但同事也可以看出,說著癡語的詩人,將情感付諸錦瑟之上。②就像李商隱《潭州》中所言,“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保彩窃娙饲楦械娜涡粤髀?。
(2)“一弦一柱”:一音一節(jié)。細致而凝重,給人字字入扣,音音入心之感?!耙弧痹诠旁娭杏泻芏嗝钣?。比如“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這首詩連用九個“一”字,那位戴著蓑笠,立于舟中,一邊歌唱、一邊喝酒、一邊釣魚的漁翁形象,就這樣躍然紙上,如此逍遙自在,如此靈動瀟灑。
(三)提問:請結合“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钡臅伦⑨?,思考詩人“惘然”的心情,是此時此刻才有的么?
明確:不是。無論是當下對往昔的追憶,還是當時事態(tài)發(fā)生時的心境,都令詩人感到茫然無措,恍然若失。正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曉鏡但愁云鬢改”,這些詩句,都是憂傷惆悵貫穿整條時間線的表達。
(四)任務:請同學們分成三組。三組同學分別負責“莊周夢蝶”“望帝啼鵑”和“鮫人泣淚”“暖玉生煙”的學習任務。
任務細節(jié):“莊周夢蝶”——①典故講解②表達了何種心情?
“望帝啼鵑”——①典故講解 ②營造了怎樣的感情基調?③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愿景?
“鮫人泣淚”“暖玉生煙”—— ①典故講解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③此畫面有何特點?
預設:“莊周夢蝶”表達著詩人的迷茫。倘若是真,如今空嘆息;倘若是假,虛幻的快樂,更讓人惆悵?!巴厶澌N”表達著詩人的凄涼悲慨,是詩人對“生而不能,死后續(xù)夢”的表達。“鮫人泣淚”“暖玉生煙”說的是滄海月明,鮫人織絲,泣淚成珠;將珠淚置于滄海明月之下,用幾乎透明的背景寓示著純凈的悲戚?!八{田日暖,良玉生煙”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實際上就是可以遠觀,卻不可近察,也就是朦朦朧朧的感覺,它確乎存在,然而細致觀察,卻無可探尋。這一海一陸,一晚一早,冷暖交融。
(三)總結手法,描畫意境
詩人就是這樣,將直抒胸臆和用典立象相結合,運用起興、象征的寫作手法,營造朦朧奇幻、空蒙迷惘的詩歌意境。
(四)延伸閱讀,總結升華
梁啟超說:“義山的《錦瑟》……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這份“美”,不僅僅是明朗的色彩,也有無法道盡的悲涼,無法向世人道明。這世間有太多煩惱和糾纏,面對這些傷痛,有“毋須煩惱,終有弱水替滄海”的灑脫,有“拋卻糾纏,再把相思寄巫山”的放下,但是,這些能夠一吐而快的情感,都沒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厚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