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以“微作文”為載體,在實踐中探索“聯(lián)動” 評改的策略、方法與途徑,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修改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良好的習作習慣,對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習作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構建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的新模式。評改的主體由“教師”一體轉向“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且相互聯(lián)動,彼此促進。
2.形成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模式的評價機制。評價的主體也將從教師一維轉向“教師、學生、家長”三維。
3.通過習作模式的構建與評價方式的實踐,提高教師習作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寫、改習作的能力。
(二)研究內容
1.課題界定
微作文:“微”即小,指篇幅短小,200-300字,降低字數要求,利于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同時形式創(chuàng)新,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評改積分,引入評價機制,讓學生樂寫善改。
習作聯(lián)動互改:互改,指互相修改,互相影響?!奥?lián)動互改”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
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是指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轉換角色,以學生為習作評價和修改的主體,通過多種互動方式,建立多渠道信息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形成教學相長的習作評改新模式,總結“微作文聯(lián)動互改” 評改的方法,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互動的科學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微作文”習作聯(lián)動互改模式的構建。
②“微作文”評價機制體系的形成。
③“微作文”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提供學生、教師、家長三方聯(lián)動的平臺。
3.研究重難點
①基于“微作文”的三方聯(lián)動互改模式的構建。
②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課例模式的研磨與構建。
二、課題研究的措施與實施過程
(一)開展課題前期調查研究
為順利開展本課題研究,課題組教師加強學習,對目前國內外的先進作文教學方法進行學習,吸取他們好的做法和經驗,結合課題實際,提出與本課題實施過程中一些有效的方法措施并對實驗前期學生的習作狀況開展了調查分析。
(二)創(chuàng)建作文評改專題網絡平臺
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方便教師、家長、學生了解作文寫作方法和評改技巧,課題主持人充分利用微課掌上通網絡平臺,每周結合習作指導,推出“小雪·微作文”習作片段練習,與家長、學生互動交流,獲得家長、學生和教師的好評,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班級周報《“太陽花”周報》。同時,課題組成員利用微信、qq、微課掌上通等網絡平臺,創(chuàng)設自己班級的習作指導評改平臺,方便快捷地反饋學生習作修改情況,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實施作文評改課堂教學改革
利用學校在作文課堂教學方面的已有經驗,吸取大家的優(yōu)秀經驗和做法,在實驗班級開展作文課堂評改教學改革,逐漸構建“大閱讀+大寫作”新型作文課堂研討模式,并總結經驗成果。
三、研究成果
(一)作文評改主題微課掌上通平臺
課題主持人通過微課掌上通平臺“小雪·微作文”習作修改,每周結合習作指導課,發(fā)布微作文修改片段,學生通過所學的習作知識,對習作片段進行微格寫作與修改,從審題構思、布局謀篇、開頭結尾、表達手法等方面入手,教會學生多種修改方法。實踐證明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好的方法是“用”出來的。
(二)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模式
習作聯(lián)動互改不同于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評改的主體是學生,評改活動主要是通過師生、生生、家長學生互動來完成,做到“三評三改”。
學生自改:學生寫完作文后,要自己先進行批注,用紅筆畫出自己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修改明顯的錯誤,并寫自評,注明自己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還有問題。
家長評改:學生評改完交給家長,家長根據自身實際進行一對一評改,并寫簡單的評語。
課堂評改:一般是老師根據學生的作文選出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讓大家一起欣賞。讓學生找出同學作文中的優(yōu)點進行點評,讓學生學會欣賞別人,懂得欣賞別人也是一種美德。
(三)基于“微作文”的習作聯(lián)動互改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激勵學生習作的有效途徑,讓學生持續(xù)地對習作修改飽含熱情,從而促進習作聯(lián)動互改的落實,扎實地開展習作教學研究。
1.“微作文”積分制度
每周一學生會將本組的“微作文”上交后,給每個小組評價,評價總體為百分制,缺交遲交均不得分,總分每周累計。
2.小組長問責制度
“微作文”每周小組成員輪流主筆,輪流修改,組織與督促由小組長負責,如果某一小組未完成本周的任務,將對小組長問責,同時當周的“微作文”不能積分,嚴重完不成任務的將要重寫,這就保障了學生習作的固定時間、模式、寫作、交流,慢慢養(yǎng)成寫“微作文”并修改點評的習慣。
3.“微作文”小組頒獎制度
每周的“微作文”小組積分,張貼在班級展示欄,積分累計,一個月頒獎一次,排名在前面的小組下周更有動力,排名在后面的小組下周會更努力。
4.小組長實行聘任制度
“微作文”的小組長實行聘任制,小組成員投票選舉產生,老師鄭重地頒發(fā)“聘書”,也就頒發(fā)了一種責任,同時每月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長,給予獎勵,所以小組長的干勁十足。同時,給予小組充分的權利,小組長可以輪換,每個同學都信心十足,積極行動起來了。
5.表彰優(yōu)秀家長制度
激勵學生的同時也激勵家長們,繼續(xù)關注孩子的習作修改,何愁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提高?
6.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制度
為了鼓勵學生在習作修改方面繼續(xù)創(chuàng)新,開辦了:“微作文”展示臺、習作修改小花絮(視頻、手抄報、繪畫等)、《“微作文”周報》、“習作修改那些事兒”微舞臺、“微作文+微修改+微課掌上通”……
7.優(yōu)先發(fā)表制度
經過反復修改的文章,往往是精品,我會多方聯(lián)系,積極為學生的“微作文”投稿,學生的作品一旦發(fā)表,他們寫作和修改的熱情會越來越高漲,良好的修改習慣自然就養(yǎng)成了。
(四)教師論文、案例集
課題組教師的作文教學方面的論文、案例在市、區(qū)獲獎或在各級刊物發(fā)表多篇,這些論文和案例對于開展作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為作文教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五)學生作文集
實驗班級積累了一批學生作文集、班級作文周報,這些是實驗成果的體現(xiàn),也是實驗成功的表現(xiàn)。
四、課題研究的效果影響
1.學生寫作水平明顯提高
實驗之前,寫作文是學生最頭疼的事,每次寫作文老師總要反復要求要寫夠字數,開展實驗后的學生寫作熱情和寫作水平明顯提高。寫作字數老師已經不用要求,五六年級實驗班的很多學生都可以寫到七八百字,還有的寫到一千多字;質量上,因為學生有了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能夠主動運用學到的寫作技法,寫作水平越來越高。
2.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課題組教師的十余篇作文教學論文、案例獲獎或發(fā)表,習作指導課、習作講評課經常在學校示范展示,有的教師還被邀請到其他學校授課,受到一致好評,擴大課題組習作教學的影響力。
3.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認可
課題主持人也應邀到莞城、佛山、企石、黃江、寮步等多個鎮(zhèn)街、學校展示習作教學課例,是東莞市名師課堂網絡直播課程講師,所展示的習作課獲得了與會教師、學生、家長的高度評價,課題成果得到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