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芬
【摘要】學習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而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關注更多的依然是智力因素對學習效率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導致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得不到全面提升。在課堂中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能發(fā)揮學生學習能動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性,讓良好的習性助力有效學習,而有效學習進一步促進良好習性的內化,形成自覺,達到“好習性助好學習,好學習促好習性” 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習性;助學;習得
學習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而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關注更多的依然是智力因素對學習效率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導致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得不到全面提升。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習慣、性格等。我們提出的“習性”指的是個體長期在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的環(huán)境下所養(yǎng)成的一種特性,主要包含習慣、性格。習慣與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智力活動有制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習慣與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中應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發(fā)揮學生學習能動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性,良好的習性助力有效學習,而有效學習進一步促進良好習性的內化,形成自覺,達到“好習性助好學習,好學習促好習性”的積極效果。
我們將關注學生習性的課堂稱之為習性課堂,習性課堂是基于我校的“習性教育”背景下所提出的,此課堂關注學生習慣與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正向助學作用,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心智多維、健康發(fā)展。
習性課堂由三個模塊組成,分別是“習性準備、習性助學、多維習得”,在課堂中形成“習性主打、學習思辨結合、合作靜思相融”的樣態(tài),達到“好習性助好學習,好學習促好習性”的良好效果。下面,結合我校兩年的習性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淺談習性課堂如何實現(xiàn)“好習性助好學習,好學習促好習性”。
一、習性準備:未成曲調先有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就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币虼?,上課伊始,應先做好學生情緒的調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醞釀學習激情,觸發(fā)學習期待,我們稱為“習性準備”。情緒的高漲會促使人體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從而大大促進人的思維能力,提高智慧,因而情緒對課堂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以故事調動
故事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人的情緒。故事以其生動性、趣味性、邏輯性等特點,可以很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前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方式,可以快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快速投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二)以藝術調動
藝術對人情緒的渲染是非常有效的。如音樂能舒緩、喚醒人的情緒。美術欣賞具有調節(jié)精神與情緒的節(jié)奏,豐富學習內容,能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授課前或聽首音樂,或唱首樂曲,或欣賞美術作品,或欣賞曲藝,或講段相聲,或演個小品,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調動各種感官,使情緒高漲,學習欲望提升,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學習。
(三)以游戲調動
游戲的趣味性往往能激發(fā)兒童內在動機,游戲活動中的合作形式又往往能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游戲的競賽性質又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在課前進行游戲的調動,大大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在游戲中會得到調動與開發(fā)。
(四)以靜默調動
“靜聽則明、靜坐則寧、靜思則通、靜心則專?!膘o下來的孩子,會有許多的奇思妙想。有時課前讓躁動不安的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可以嘗試讓學生靜靜地安坐,緩緩地呼吸,不發(fā)出任何聲音,不做任何學習要求,學生從動中突然回到極度的靜中,反而注意力更為專注,迅速調整情緒,為下面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五)以情境創(chuàng)設調動
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并做懸念式的設計,讓學生進入虛擬情境中,代入情境中,去想象、去感覺、去體會,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學習。
(六)激將法調動
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不高,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或是有些自視甚高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激將法”,故意刺激學生的自尊,這樣也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及主動性快速回來。
二、習性助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笨梢?,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是教育的首要任務。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性一旦養(yǎng)成,會調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促使學習更有效;而有效的學習反過來進一步提升、鞏固及促進良好習慣的內化,使之成為自覺。良好習性與有效學習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到“好習性助好學習,好學習促好習性”螺旋上升的積極效果。
(一)以主打習性為著力點,精準“敲打”,良好習性助力有效學習
良好的學習習性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fā)展,從而成為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課堂中的良好學習習性主要指認真聽,主動學,多思、善問、大膽質疑,好閱讀,愿合作,肯分享等。一節(jié)課中,我們需要兼顧的習性良多,但做不到面面俱到,若“胡子眉毛一把抓”,良好的學習習性便會因為訓練缺乏深入而難以形成。因此,習性課堂認為習性的培養(yǎng)必須有所側重,選準著力點,一節(jié)課抓一主打習性,“精準用力”,狠敲猛打,反復訓練,促使良好學習習性慢慢內化成自覺行為,為自主學習提供幫助。教學時要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內容、課時、學段要求及學生年齡特點等,選準主打習性,然后以主打習性的培養(yǎng)為主線展開教學。以語文五年級下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例,根據五年級學段的閱讀能力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內容,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表達效果,在閱讀中能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閱讀有自己的見解,能做出自己的判斷等。并依據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狼牙山五壯士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從中受到思想教育。領悟課文寫人記事的寫作方法,提高表達能力。要達到這些要求,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是保障。據此,筆者確立“抓文眼促閱讀”為主打習性,全程圍繞此習性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抓文眼進行閱讀,扣關鍵詞、典型事例、課外閱讀資料對比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方法,達到學習的目標。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掌握抓文眼的閱讀方法。
(二)以自主學習為主線組織教學,有效學習促成良好習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依靠自身的努力,自覺、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心智,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習性課堂正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中以自主學習為主線組織教學,努力給學生搭建認知的腳手架,通過指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形成會質疑、懂交流、善思考、愿合作、曉思辨等良好學習習性。
1.引導學生質疑,促使自主學習,形成善于思考習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睂W生學習產生疑問時,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主動探究,使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之際。習性課堂中,老師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大膽質疑,給予充分質疑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調用已有知識與能力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逐步形成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性。
2.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探究,促使自主學習,形成愿意合作、樂意交流、勤于鉆研的習性
通過合作學習能夠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為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習性課堂中,采取民主開放教學方式,科學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明確小組分工,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探究,讓學生在小組學習組互幫互助,互啟互發(fā)、互查互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養(yǎng)成愿合作、樂交流、勤鉆研等習性,進而大大促進學習的效果。
3.組織學生自學,促使自主學習,形成靜思習性
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不盲從、不依賴、不輕信。習性課堂中,我們會提供靜思的條件與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與空間。要求對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解決問題時教師要讓一步、慢一步、緩一步,給學生充分自主思考、深入思考、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機會。正所謂“ 靜能生智、智能生慧”。
三、多維習得:千樹萬樹梨花開
習性課堂中,學生在激情、積極投入學習的基礎上,老師通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習性,掌握有效學習方法,達到有效學習效果,使良好學習習性和有效學習相輔相成,學生素養(yǎng)得到螺旋式提升。學生在課堂中既習得知識與技能,又得到情感體驗與思維發(fā)展,并形成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真正達到多維習得,多元發(fā)展,千樹萬樹梨花開。
參考文獻:
[1]白琳.淺析課堂游戲在英語教學上的效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9(29).
[2]周兵.初中語文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研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