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蘭
【摘要】互聯網為語文閱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語文課內外知識的整合,也讓學生拓展了視野,在語文的情境中拾取知識的結晶,徜徉在閱讀的海洋中獲得了更多的精神聯想,語文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識文斷字,還能夠讓學生獲得精神的熏陶,深刻地認識文學、認識自我,具備健全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教材當中,還應讓互聯網成為課內外閱讀的橋梁,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效性
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形式,能夠將課內外的閱讀知識集中起來,提煉出重點的元素,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背景,借助互聯網生動的情境形成深刻的印象。在互聯網模式下,學生閱讀起來輕松又有趣,教師應分析互聯網的優(yōu)勢,重視課內外閱讀,從閱讀著手豐富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步驟,深入展開閱讀互動。
一、“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對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性
(一)豐富學生的視野
互聯網如同一雙智慧的眼睛,能夠將互聯網的記憶傳輸到學生的眼前,通過大屏幕展現出課內外的各個閱讀信息,不僅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同時還能夠順應學生的思路,結合學生的疑問,現場搜集學生疑惑的問題答案,搜羅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要點,借助圖片、文字、動漫形象、視頻記錄等形式,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認識不停留在教材上,而是延展到更加廣袤的世界中去,讓學生課內外閱讀的機會更多,認識也更多。
(二)導入趣味的元素
互聯網的一大教學優(yōu)勢就是有趣。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離不開互聯網的平臺,教師應在互聯網課內外閱讀中,爭取了解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構建趣味且新鮮的知識點,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互聯網下的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均具有生趣,與傳統閱讀形式有很大的差異,可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加深學生的理解
圖文信息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而易見還可以幫助學生去理解一些重點難點。在閱讀中學生的思維比較靈活,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立感知,互聯網讓課內外的知識銜接起來,同學們了解了文章創(chuàng)作的前因后果、歷史背景,對作者的寫作風格、習慣等有了新的審視,再看文章時就會有不同的領悟?;ヂ摼W構建了愉悅的空間,同學們完全可以在自由的氛圍中討論自己的感受,通過思維的碰撞最終交織思路,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強烈的精神沖擊,通過感官接收信息,通過思維捋順信息,通過情感感悟信息,使學生學習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二、“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式
(一)課內外主題整合
小學語文閱讀的主題都比較明確,教師可從主題出發(fā),始終圍繞主題進行課外的延伸,在互聯網模式下,讓主題形式更為豐富,避免學生局限于教材的主題信息中,產生狹隘的思路。當一主題多樣式呈現在課堂上,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想象翻涌,腦??臻g擴充再擴充,他們展開無限遐思,在閱讀中越發(fā)有獨立的思想,而非跟著別人的思路隨波逐流,在腦海中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海島風景,他們的閱讀智慧如同含著珍珠的貝殼,一旦開啟蚌殼將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如教學部編版“小公雞和小鴨子”,教師也從這個主題出發(fā),搜集其他描寫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故事,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區(qū)分兩者的不同,通過多媒體情境導入“愛美的小公雞、迷糊小鴨脫險記”,加上課外文中對小鴨子、小公雞更加細致的描寫,如“戴著小紅帽,穿著花花衣。它總是叫:喔喔喔.看我多美麗!”就描寫了小公雞的外貌,而“小鴨郊外放風箏,一不留神掉深潭。小鴨拼命往上跳,幾次都沒能脫險”,又讓學生了解到原來不是所有的鴨子都會游泳,還有一種動物叫作“旱鴨子”。增長了科學見識,教材中突出表現出小公雞和小鴨子的特點,通過課外的延伸,學生對雞鴨的了解更加豐富,在多媒體的情境中,同學們仿佛看到了鴨子在眼前戲水,公雞在驕傲地捉蟲、打鳴,一切畫面都那么清晰有趣,學生在動物主題下,思考問題更加主動,理解問題也更加深刻了。
(二)課內外背景整合
語文背景可輔助學生理解文章,讓學生深挖背景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分析創(chuàng)作的時代與作者身處的環(huán)境等,在文章的思考中,學生會借助背景形成與作者的共鳴。如教學部編版“曹沖稱象”是東漢時期的故事,教師可從現代語“天才、神童”出發(fā),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同學們,你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童嗎?”同學們作答后,教師接著問,“古代也有這樣的神童,他小時候就聰明得讓大人都十分佩服,別人都想不到的他就能想到,什么難題都難不倒他,我們今天來看看這個神童是誰,誰給他出了什么難題,最后神童怎么辦了……”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后,教師利用課件接著介紹曹操是誰,歷史上對曹操有什么評價,然后再介紹曹操的其他兒子都是什么樣的。如曹植的七步詩,讓同學們對“曹氏家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后在討論曹沖,分析曹沖的性格等之后,感嘆道:“你們猜曹沖最后怎么樣了?”同學們都猜測他一定成了很有名的人物,教師說:“曹沖病逝了,那年才13歲?!蓖瑢W們非常驚訝,教師對學生進行啟蒙,“如今我們的醫(yī)療條件好了,大家雖然不是神童,但都身體健康,我們就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每一天充分利用起來,爭取也變得像曹沖那樣聰明好嗎?”同學們都感慨萬千。不僅當堂課的知識記憶比較深刻,且同時拓展了課后的歷史背景故事,激發(fā)了學生探索語文故事的興趣。
(三)課內外情境整合
語文抽象的情境,經過信息技術的平鋪直敘,頓時映入學生的眼簾,如同學生身處其中一般,曼妙非常,而教材的情境不足以概括一個地區(qū)或者一個地點的所有情境,必然要延展到課后的閱讀素材當中,讓課內外素材在信息技術下獲得整合,進而通過自由搜索與瀏覽,讓學生大飽眼福。筆者當教學到部編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就搜索了有關西沙群島的視頻、圖片等。西沙群島坐落在我國的南海,傳說中觀音菩薩就生活在南海,可見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教師可從神話出發(fā)先讓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在課件中也先展示《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在仙界的畫面,而后畫面一轉,讓學生看看真實的南海是什么樣的。教材中關于西沙群島的描寫都比較細節(jié)化,有海水顏色,有珊瑚的樣貌,而教師可搜集一些俯瞰圖、全景圖讓學生從遠及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西沙群島,而后教師可導入課外的閱讀“海南西沙群島旅游攻略”搜集網絡上人們真實的旅游經歷和感受,讓學生從情境中跳脫回生活里,不僅看到西沙群島的美景,同時還了解南海地區(qū)人文、地理等信息。如《旅行日記》中就描繪了游艇出海、海灘夜景等,這些是教材中沒有提到的,相比較教材中中規(guī)中矩的描述,這些旅游攻略、記錄中反而提到很多娛樂項目,并配有旅客海峽潛水等有趣的圖畫,讓人心馳神往。如果教師身邊有朋友有旅行經歷,不妨尋找一些圖片當作教具,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教學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四)課內外游戲整合
閱讀中學生經常會覺得,咬文嚼字的過程比較枯燥,教師可在詩詞歌賦教學中,采取游戲形式,如教師念一首詩,讓學生來猜猜作者、詩名,或者讓學生分成幾組展開競賽,一組念出上句,另一組要接下句,還可以展開課堂辯論、課后演講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系統進行評分,累積學生的得分,鼓勵學生自我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可通過互聯網構建課內外閱讀的平臺,讓課內外知識整合起來,促使課內知識更容易理解,課外的信息更加有趣,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對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04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澤玉.小學語文課內課外閱讀有效銜接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
[2]徐冬菊.有效銜接課內外閱讀架設心靈的幸福橋梁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J].新教師,2018(8).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