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貝貝
摘 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于2018年3月份正式寫入《兩高公益訴訟解釋》,屬于一種新的公益訴訟類型,在實現(xiàn)訴訟公平正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節(jié)約司法成本的作用意義重大。從當前來看,檢察機關享有提起該類訴訟的時間并不久,且由于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不完善以及實務界對這一新訴訟類型的關注度不夠,存在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此外,檢察機關在該類訴訟中的身份定位、訴前程序較繁瑣、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存在沖突等問題,也阻礙了該類訴訟的發(fā)展和推廣。為了使該訴訟形式有效發(fā)揮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急需對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公共利益;問題解決
一、引言
雖然我國從立法上設定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時間較短,但近兩年學術界已經有不少學者對理論以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作了廣泛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看法。從實踐來看,檢察機關在提起該類訴訟的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困境,在身份定位上,檢察機關是參照公益訴訟中的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還是參照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原告身份,還是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議;為充分發(fā)揮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作用,節(jié)約司法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起訴權進行限制而設置的訴前程序,是否需要進一步簡化;對于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是適用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還是適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存在沖突;在訴訟期間是否鼓勵適用調解也存在沖突。對此,本文對這種新型的公益訴訟進行了研究,以更好地發(fā)揮其在維護公共利益中的作用。
二、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現(xiàn)狀
公益訴訟是對傳統(tǒng)“無利益即無訴權”理論的突破,其與私益訴訟合力共同構建了權利保護的完整訴訟體系。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享有的一種新的監(jiān)督形式,是傳統(tǒng)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民事公益訴訟的有機結合。
(一)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與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區(qū)別
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設立之前,理論界通常將刑訴法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譹?訛規(guī)定情形稱為“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雖然兩者都具有公益性但仍存在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在確定的時間上。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確立的時間相對較晚,直到2017年才被寫入刑訴法中,而傳統(tǒng)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修改之前就被規(guī)定到刑訴法的第一百零一條。其次案件范圍相異。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范圍相對較廣,只要是因犯罪行為致使國家或者集體財產產生損失,檢察機關均有權利提起。而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的內容,檢察機關只有對特定的案件才能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即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刑事案件。最后檢察機關的地位相異。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身份本就存在爭議,存在不同的學說,但依據(jù)《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的規(guī)定,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屬于公益訴訟起訴人,而不是刑事案件公訴人或者原告地位。
(二)立法現(xiàn)狀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于2012年寫入民訴法中,這開啟了理論界和實務界學者們的研究與探討,隨著研究的推進,自2015年以來,檢察機關已在全國十幾個省區(qū)啟動了公益訴訟試點項目。經過近兩年的試點工作,不僅獲得了預期的成果,而且還驗證了檢察機關在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方面的自然優(yōu)勢,這為建立檢察機關啟動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支持。于2017年修訂的新民事訴訟法在第五十五條?譺?訛,正式確認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利,該條款提及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并沒有特別強調不包括違法犯罪行為,自此,檢察機關才正式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并得以全面推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是在民事和行政公益訴訟基礎上增設的第三種案件類型,并于2018年3月份正式寫入《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第二十條?譻?訛中。該解釋明確規(guī)定,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刑事案件,若被告人因侵犯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時,檢察機關可以一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三)案件辦理現(xiàn)狀
在試點期間,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檢察機關共提起公益訴訟案件653件,但其中僅有一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占全國提起公益訴訟案件總數(shù)的0.15%[1]。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提起概率如此低的原因除了檢察機關自身的定位限制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相關法律政策的支撐,使檢察機關難以在實踐中準確把握可操作的實現(xiàn)途徑,從而排斥對該類訴訟類型的提起。
自2018年3月《兩高公益訴訟解釋》施行之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提起概率明顯提高,截止2019年6月初的統(tǒng)計,全國共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374例,其中2017年37例,2018年1001例,2019年至6月份336例。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提起概率明顯提高,但從實踐來看實務界對這一新型公益訴訟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存在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圖表1是截至2019年6月份部分省份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數(shù)量的情況,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提起數(shù)量最多的江蘇省是159例,而海南省卻才1例。這反映出不同地區(qū)檢察機關對該項新型公益訴訟的重視和開展程度不同,可能存在部分地區(qū)檢察機關還未開展該項工作的情形。
三、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功能價值
功能價值是法律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固有表現(xiàn)。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功能價值是指該訴訟固有的、實現(xiàn)訴訟目的、體現(xiàn)訴訟價值的性能或者作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功能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通過合理的程序設置,可以節(jié)省司法機關和訴訟當事人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第二,通過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保障社會秩序的正常有序進行;第三,通過對被告人刑事和民事責任的雙重追責,全面保障權利,擴大訴訟效果,教育廣大人民群眾遵守法律。
(一)程序價值—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司法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消耗資源的活動,程序制度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對于在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節(jié)約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公益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其初衷就是為了在維護法律公正的前提下,兼顧效率?!盵2]依據(jù)《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的內容,檢察機關在起訴環(huán)境資源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刑事犯罪時,可以同時提起附帶的民事公益訴訟。這可以減少單獨的刑事和民事訴訟程序帶來的程序重復,能夠在一個程序中同時解決性質不同的訴訟請求,也能夠確保案件審理中刑事與民事兩種領域事實認定以及訴訟價值的一致性和協(xié)調性,維護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對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來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可以讓他們實現(xiàn)在一次庭審中就刑事和民事責任一并陳述、辯論,減少了多次參與訴訟庭審的訴累。因此,“為了節(jié)省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正確確定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3]《兩高公益訴訟解釋》在第二十條規(guī)定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二)社會價值—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恢復性司法對刑法觀念的推進具有重要作用,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張若社會中的一個公民因刑事犯罪破壞了社會關系,那么加害人就應當用自己的財產去恢復被損害的狀態(tài)。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范圍屬于環(huán)境資源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這兩種領域一般都具有涉及范圍較廣且與廣大民眾的人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特點。被破壞的環(huán)境和被侵害的權益急需得到完善解決,但我國采取“先刑后民”的審判原則,如果在追究被告的刑事責任后提起民事訴訟,則必然會從訴訟周期的角度延長恢復被破壞社會關系的時間,從而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謴托运痉ㄒ曰謴捅粨p害狀態(tài)、及時解決問題的觀念,已經被充分采取并廣泛運用的司法實踐中。以環(huán)境資源刑事案件為例,被告應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還應依法履行“重新種植綠植”和“開墾土地”等懲罰措施,有效地恢復生態(tài)的原始狀態(tài)。在食品藥品領域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不僅可以要求被告人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形要求被告人承擔《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譼?訛所規(guī)定其它民事責任。此外,審判機關在審理該類刑事案件的過程中,對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承擔上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基于被告人自身認罪態(tài)度、恢復被破壞社會關系的積極性和程度,適當減輕對被告人的刑罰,從而實現(xiàn)了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雙贏局面。
(三)實體價值——全面保障權利
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不僅觸犯了刑法上的權益,還同時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切身利益。若僅通過刑事訴訟程序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不及時救濟因犯罪行為對社會公益利益產生的損害,這很容易出現(xiàn)責任的脫節(jié)問題。在實踐中,經常出現(xiàn)在追究完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后,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的情況未能及時或未能得到彌補、恢復,這不利于全面保障當事人的權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設立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刑事訴訟這一個程序同時實現(xiàn)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的同時追究,實現(xiàn)對被告人真正全面的懲罰作用,從而全面保障權利。此外,該訴訟能夠實現(xiàn)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效果的合力,對被告人以及社會公眾起到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四、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之檢討
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還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雖然我國的立法者也與時俱進在程序設計方面進行了有效補充,但該訴訟在實踐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訴訟的發(fā)展與推廣。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都給司法機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對此,該部分主要從檢察機關在該類訴訟中的身份定位、訴前程序較繁瑣、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存在沖突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存在爭議
新的民訴法施行之后,檢察機關享有提起公益訴訟以及支持起訴的權利已經不存在任何爭議了,并且依據(jù)《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第四條?譽?訛的內容,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案件中的身份是公益訴訟起訴人。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公益兩字,在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中,法律對何人享有提起訴訟請求的權利作了嚴格的限制,只能是案件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才能享有。而在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與傳統(tǒng)訴訟中的民事原告差異較大,檢察機關是法定的監(jiān)督者,理應對相關法律活動進行監(jiān)督,然而立法者又通過法律特殊授權了該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這說明檢察機關在啟動以及推進公益訴訟的程序中,享有與一般私益訴訟原告相異的權利,這也應對了其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身份[4]。但檢察機關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這一新型公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無論是法律還是司法解釋都未有清晰的界定,理論界也存在較大的爭議。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并沒有公益訴訟起訴人這一稱呼,只存在原被告雙方。能夠提起訴訟的原告是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的被害人,即使是在公益性附帶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也是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譾?訛。那么對這種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公益訴訟相結合的新的訴訟類型,檢察機關是參照公益訴訟中的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還是參照附帶民訟中的原告身份,還是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論。
(二)訴前程序較繁瑣
檢察機關在提起公益訴訟案件之前,必須要經過訴前程序。依據(jù)《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第十三條?譿?訛的內容,檢察機關應當在三十日的公告期之后才能提起訴訟,此外,依據(jù)第二十一條?讀?訛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若發(fā)現(xiàn)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能通過行政途徑解決的,應及時提出檢察建議或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處理。只有經過上述建議或督促措施,行政機關仍未糾正違法行為或者怠于履行法定監(jiān)督責任的,檢察機關才應當提起公益訴訟。我國實行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前置程序與英美部分國家存在較大差異,英美部分國家的前置程序只針對公民訴訟,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公民濫訴,而對檢察機關則沒有限制規(guī)定。我國之所以針對檢察機關設置訴前程序,并不是為了防止濫訴,而是想通過訴前程序充分發(fā)揮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作用,節(jié)約司法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起訴權進行限制,這體現(xiàn)了檢察權在程序上的謙抑性,但也有使公益訴訟程序變得更為繁瑣的弊端。由于相關法律對這一新型公益訴訟是否適用前置程序沒有做規(guī)定,實踐中的做法也較為混亂,有的檢察機關履行了訴前程序的內容,而有的并沒有履行。筆者認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與一般的公益訴訟存在區(qū)別,它是與刑事案件一并審理的,若仍參照一般公益訴訟的前置程序要求,不符合訴訟效率的要求。
(三)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存在沖突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存在的先決條件,后者是前者向公共利益領域進行延伸的成果。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難點在于刑事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訴訟,需要在審判中進行密切協(xié)調,自然過渡和合理分離[5]。兩種性質相異的訴訟形式若想在法律適用上保持完全一致可能性很小,避免不了會存在法律適用上的沖突。首先,案件范圍存在沖突。依據(jù)《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的內容,涉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范圍是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失,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是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的損失。受案范圍的不同從表面來看能夠有效區(qū)分兩種訴訟形式,但也對兩種訴訟受理案件的類型作了限制,不能充分發(fā)揮公益性的特征。此外,若是某個案件即使國家財產或者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又同時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這種損害了雙重利益的行為應當如何適用法律。其次,證據(jù)認定標準存在沖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具有復合型的特點,對于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是適用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還是適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存在沖突。此外,是否適用調解存在沖突。依據(jù)刑訴法第一百零一條的內容,人民檢察院可以對正在推進的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調解結案。這也就意味著在刑訴中是傾向于調解的方式解決訴訟糾紛的。而依據(jù)民訴法的相關解釋,基于公益訴訟涉及的人群和利益范圍較廣的考慮,對調解作了較多的限制條件,調解協(xié)議必須經過特定的公告期并且最后還要經過審判機關的審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是兩者訴訟形式的結合,那么是否傾向于調解存在爭議。
五、關于我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健全
不同立法規(guī)定的出現(xiàn)是時代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司法制度不斷健全的一個過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作為一種新的訴訟類型被規(guī)定到法律中,這本身就是司法制度的進步。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該訴訟的適用還存在許多弊端。對此,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我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健全路徑。
(一)明確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
檢察機關訴訟地位的確定對于公益訴訟案件的進行意義重大,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身份爭議,主要是因為當前公益訴訟還處于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階段,并且檢察機關在刑事與民事訴訟中法律地位也不相同。筆者認為,將檢察機關列為訴訟的原告存在不合理之處,雖然檢察機關在訴訟中以類似原告的身份提出了特定的訴訟請求,但是,它不是損失的受害者,也不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而只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才提起訴訟,這與通常的私益訴訟有著根本差別,正是由于立法的特別授權,它才有權提起訴訟。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符合憲法的定位,但筆者認為也存在不恰當之處。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權通常是提出檢察建議、抗訴等,而在公益訴訟中是對被告人犯罪行為的監(jiān)督,并最終表現(xiàn)為提起訴訟,這與一般監(jiān)督權的表現(xiàn)形式差別太大。將檢察機關的身份定位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既符合《兩高公益訴訟解釋》中的界定,也與能夠避免與原告、公訴人等訴訟角色的混淆。在實踐中,通過對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檢索,檢察機關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通常也是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身份參與訴訟的。
(二)適當簡化訴前程序
設置訴前程序能夠調節(jié)訴訟的閘門,防止“訴訟爆炸”的出現(xiàn)而對審判機關造成較大壓力。同時也能夠引入社會力量,在社會團體和組織的幫助下,全社會共同參與公共利益保護活動,將形成一個有利于社會的公共利益保護體系。但從試點情況來看,訴前程序存在虛置的問題,并沒有發(fā)揮預想的效果。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作為公權力機關已經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提起了公訴,由其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一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符合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因此,對于訴前程序所設置的公告以及建議督促等內容可以適當簡化。首先從訴訟效率來看,該類訴訟的提起就是為了避免程序重疊才規(guī)定由同一法院一并審理,從而加快審判速度。如果履行訴前公告程序,訴訟程序必然會因三十日公告期而暫停,若在公告期內有其他組織愿意提起公益訴訟,那法院應該如何對待新的立案與刑事公訴的立案,這將出現(xiàn)立案混亂的現(xiàn)象。其次從訴訟本質來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與刑事案件的審判組織是相同的,且民事公益訴訟是依托于刑事訴訟而審理的,前者應當附從與后者。若是在訴前程序期間,有法定機關或者組織提起了民事公益訴訟,那么檢察機關就不再具有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提起主體不一致的情形與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性質相左。最后從審判期限來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之后審理之前提起,且兩者由相同的審判組織審理,這就是為了避免刑事案件審判時間較長而影響公共利益的維護。若是履行訴前程序的內容,則檢察機關會面臨三十日的等待期,這不僅阻礙訴訟進程的退靜,還可能延誤提起附帶訴訟的期限,錯過附帶訴訟程序的啟動。經過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適當簡化訴前程序有利于該公益訴訟的長久發(fā)展。
(三)有效協(xié)調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關系
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新的公益訴訟類型,是依附于刑事訴訟存在的,那如何協(xié)調好兩者的關系,即能體現(xiàn)公益訴訟維護公益利益的特點,又能充分發(fā)揮刑事訴訟程序的高效便捷成為研究的必要。在案件范圍上,筆者認為應當將公益訴訟的案件類型納入附帶民事訴訟中,這樣可以使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高效發(fā)現(xiàn)公益訴訟信息,在提起公訴時同時提起公益訴訟。從而避免公益訴訟案件中證據(jù)易毀滅、取證難等困難,有效提高審判效率節(jié)省司法資源。在證明標準上,筆者認為應當適用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以高度蓋然性為標準。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明顯較高,不利于公益訴訟維護公共利益目的的發(fā)揮。環(huán)境資源、食品藥品領域的犯罪案件,通常都具有周期長、證據(jù)難以收集等特點,如果證明標準的門檻過高,會使受損的公共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在是否采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上,筆者認為附帶民事訴訟鼓勵調解的原因是為了盡快定紛止爭,而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涉及主體和利益較為復雜,如果不加限制允許調解可能會出現(xiàn)利益勾結等潛在違規(guī)行為。因此在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應當適用民訴法解釋的規(guī)定,允許調解但不鼓勵,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必須經過特定的公告期并且最后還要經過審判機關的審查。
六、結語
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直接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為實現(xiàn)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同時實現(xiàn)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效果的合力,對被告人真正全面的懲罰作用,從而全面保障權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該訴訟形式的特殊性,同時涉及刑事與民事方面的法律適用,司法機關在實踐中難以避免會遇到各種問題。筆者針對當前該訴訟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若干意見,將檢察機關的身份定位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既符合《兩高公益訴訟解釋》中的界定,又能夠避免與原告、公訴人等訴訟角色的混淆,也與實踐中的操作相一致。無論是基于訴訟效率的考慮,還是基于訴訟本質和審判期限的考慮,適度簡化訴前程序具有科學性。如果標準證明的門檻太高,就很難有效地保護受損的公共利益,因此應當適用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以高度蓋然性為標準。但這也僅僅是筆者的個人見解,學術界仍需要針對該問題作更為深入全面的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該訴訟形式的效果。
注 釋:
?譹?訛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p>
?譺?訛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xiàn)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p>
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犯罪行為提起刑事公訴時,可以向人民法院一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由人民法院同一審判組織審理?!?/p>
④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xù)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p>
⑤ 《兩高公益訴訟解釋》第四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提起公益訴訟,依據(j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享有相應的訴訟權利,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⑥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四十二條:“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應當列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p>
⑦ 第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xiàn)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擬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依法公告,公告期間為三十日?!?/p>
⑧ 第二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依法履行職責,并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出現(xiàn)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繼續(xù)擴大等緊急情形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十五日內書面回復。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p>
參考文獻:
[1]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編.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實踐與探索[M].出版地:中國檢察出版社,2017:71.
[2] 朱國寧,邱湘蓉,賈秀霞,強文敏.檢察機關在公訴環(huán)節(jié)對附帶民事訴訟審判活動監(jiān)督機制的探索》[J].法治與經濟,2014,(11):16.
[3] 徐日丹,閆晶晶.依法保障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訴訟權利——“兩高”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解讀[N].檢察日報,2018-03-03.
[4] 范明志,韓建英,黃斌.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案件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理解與適用[J].法律適用,2016,(5):38-42.
[5] 王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也應注重客觀公正義務[N].檢察日報,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