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晶 焦亞明
摘要:當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因部分教學內容抽象或學生情感體驗不夠,出現學生學習吃力或缺乏情感共鳴的現象。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隨著信息化發(fā)展, AR和VR技術日臻成熟,實現了讓學生坐在教室里跨越時間和空間界限學習的可能,大大地提升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增加學生情感學習的收獲。
關鍵詞:VR技術??智慧課堂??教學實踐??應用
當下我們的語文教學以班級授課為主要授課方式。而班級授課存在局限是,對于那些相對抽象的概念和脫離學生情感體驗的經歷,通過傳統(tǒng)的講授來進行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往往是老師課前做足準備,費盡心思地講了一節(jié)課,學生卻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少,對于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只能通過圖片和視頻去了解。所以,每當教授這一類的課文時,老師們在備課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苦惱:到底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或者說把他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的事物,具體地呈現在他們面前,以此來幫助他們理解概念和引導他們經歷情感體驗?
同時,學生學習途徑的多樣化,也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通過購買線上課程進行一些知識點的學習。通過對孩子們線上課程的了解,我們發(fā)現孩子們所觀看的學習視頻當中,信息化技術的含量其實比我們傳統(tǒng)課堂上的信息化技術含量更高,應用范圍更廣,運用也更加靈活。正是在這樣的小學語文教學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很強模擬現實能力的虛擬現實技術(以下簡稱“VR技術”)走進了我們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
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描寫金蟬脫殼過程這一段的寫作特點,品味作者的寫作技巧,是這課的學習重點??墒?,別說蟬脫殼的過程,就是連蟬這種昆蟲,對于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也屬罕見。雖然夏天都能聽到蟬鳴,但是近距離觀察過蟬的學生很少。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利用相關的VR技術專業(yè)軟件制作了“蟬的介紹”和“金蟬脫殼”這樣兩段VR演示視頻。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先通過VR技術呈現了一只趴在樹干上的蟬,引領學生對蟬這種昆蟲進行初步了解和認識,并且對蟬的外形和習性等特征,做了簡單的介紹。有了這樣的認知鋪墊,學生關于蟬的學習便不再是“空對空”。這樣,學生在理解課文中關于蟬的描寫時,就顯得不是那么吃力了。
緊接著,在學習到課文中描寫金蟬脫殼過程的那個需要帶領學生著重品讀的段落時,老師利用VR動畫進行演示:那只趴在樹干上的蟬,從“身體來回地抽搐了幾下”到“背上裂開一道口子”到“頭鉆出來了”再到 “用力一抽”抽出蟬尾,直到最后的翅膀一點點地張開?,F實中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看出金蟬脫殼的變化,利用VR技術配合著電子課本重點段落的朗讀,幾分鐘之內就將這一變化過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了直觀的認知體驗,學生再結合文本的細致描寫,就很容易讀出作者這一段描寫的精妙之處。所以,對于這一重點段落的教學,在VR技術的輔助之下,圓滿地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天安門廣場》一課時,介紹天安門廣場建筑物的方位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們可能會利用PPT直接呈現,或者用在黑板上手動標識建筑位置的方法來進行這一部分的教學。這兩種呈現方式都存在著各自的弊端:PPT直接呈現建筑物標識的位置,可能存在部分學生辨別不清方向,導致出現認錯天安門廣場建筑物的情況;老師直接在黑板上手動標識則會因為時間局限和教師板書基本功不夠等原因,直接影響學生對天安門廣場標志性建筑物的感知。相比之下,利用VR技術按照課文描寫天安門廣場標志性建筑物的順序,動態(tài)展示相關的建筑物,讓學生一目了然,不僅能夠讓他們準確識別天安門廣場的標志性建筑,而且能夠幫助他們發(fā)現建筑物的建筑特點。正是因為VR技術在動態(tài)呈現方面的優(yōu)勢,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對于天安門廣場建筑物的方位教學,就輕松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霧凇》一課時,霧凇形成的過程是這篇課文教學難點之一。如果教師僅通過抽象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在腦海當中想象霧凇形成的過程。于是,老師便在教學的時候,借助了VR演示動畫。VR演示伴隨著老師對課文相關段落的朗讀,讓學生多感官相結合,通過看和聽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這樣,本課最重要的一個教學難點,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同樣在這一課教學當中,VR技術展現出了另一優(yōu)勢,即高度還原。
在VR技術應用于教學之前,老師們會上網找一些flash動畫或H5動畫,但是上述動畫的還原程度相對于VR呈像技術而言比較低,在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無論從動畫的真實性,還是從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上來看,VR技術相較于之前的一些二維平面演示技術要更勝一籌。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恐龍》這一課時,雖然學生對于恐龍有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對于恐龍的認知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本課介紹的每種恐龍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去了解每種恐龍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但是由于課文插圖的局限性,學生在理解和領悟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內化,并且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讓他們在認知上產生較大的差距。通過VR呈像技術將每一種恐龍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再搭配課文相關段落的朗讀介紹,加上學生對恐龍存在的濃厚興趣,他們很容易掌握本課每種恐龍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便順利地完成了。除此之外,教師還借助于這些VR恐龍形象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介紹順序復述課文內容。這樣既達到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同時也起到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
以上是VR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VR技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遇到的抽象概念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缺乏情感體驗等問題,從而讓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建設更進一步。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想要更好地讓先進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服務,我們就要時刻保持著主動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中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劉邦奇,孫曙輝.智慧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深圳市教育信息中心.智慧教育[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
[3]楊振峰.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智慧課堂探索[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