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波 彭佳寧
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兩根木棒(兩者相差1厘米,長木棒用彩色筆畫了幾道豎線,短木棒用彩色筆畫了幾圈曲線),大家猜一猜,哪一根木棒長?
生:老師左手拿的木棒長。
生:老師右手拿的木棒長。
師:(好奇地看著這兩名同學)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出來的。
生:老師,我覺得把兩根木棒放到一起就知道了。
師:看來這位同學想到了辦法來比較兩根木棒的長度,請你來為大家演示一下。
(學生走上講臺,將兩根木棒并排立在一起,觀察另一端誰高、誰低。)
生:這樣放在一起,一看就知道誰長些。
師:哇!你真棒,想到了這么好的方法,大家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還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師:太了不起了,這位同學想到了用尺子量的辦法,這樣也能知道誰比較長了。
師:我們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兩根木棒的不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
評析:課的開端很重要。如何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在最短時間內(nèi)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快地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一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課的學習,面對材料興趣濃厚,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為了快速導入新課,教師設計了觀察、比較兩根木棒長短的情境,讓學生用眼睛觀察,并思考比較兩根木棒的長短的方法。觀察長短不同的木棒的導入設計,既承接了上一課的觀察方法,又揭示了本課要學習“比較”的教學意圖。
觀察、比較活動
1.比一比
(教師出示顏色相同、形狀不同的4塊積木。)
師:我們先用眼睛來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這4塊積木有什么不同?
生:第1塊積木是長方形的,第2塊積木是正方形的,第3塊積木是三角形的,第4塊積木是圓形的。
(一年級學生不會描述長方體等。)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表達非常完整。
生:它們的形狀不一樣。
師:你把剛才那位同學說的用“形狀不一樣”就概括了,真厲害。
(教師出示顏色不同、形狀相同的4塊積木。)
師:這幾塊積木的形狀一樣,大家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生:它們的形狀相同,但是顏色不同。
生:它們有4種不同的顏色。
師:這兩位同學真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顏色不同。回憶一下上節(jié)課我們學到的感官,剛才你們用到了哪一種感官呀?
生:眼睛。
(教師豎拇指點贊。教師從口袋里摸出兩個球:塑料彈力球、乒乓球。)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小球,大家來比一比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它們的大小相同。
生:它們的顏色不同。
師:是的,我們直接用眼睛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大小相同、顏色不同。老師請一名同學上來摸一摸這兩個球。
(點一名學生上講臺,教師指導他用手分別摸一摸、捏一捏兩個球。)
生:彈力球軟軟的,乒乓球硬硬的。
師:也就是說它們的軟硬不同,你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乒乓球摸起來是光滑的,彈力球沒那么光滑。
師:你摸得真準確呀!還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光滑程度不同。
請同學們打開學具袋,里面也有兩個不一樣的球,同桌的兩名同學一起來觀察、比較一下,看還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
(學生小組觀察,比較,交流。)
生:(一邊說一邊做)這兩個球的輕重也不一樣,彈力球重一些。
生:我還發(fā)現(xiàn)這兩個球的氣味不一樣。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我用鼻子聞了聞,它們的氣味不一樣。
師:還用到了“鼻子聞”的方法,真厲害。同學們說一說,我們剛才用到了哪些感官觀察呀?
生:眼睛、手、鼻子。
師:是的,我們先用不同的感官觀察,再比較,發(fā)現(xiàn)了這些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這就是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做一個小游戲。請大家拿出裝有積木的學具袋,老師說口令,看哪個同學能夠最快地完成。準備好了嗎?
(學生齊答“準備好了?!保?/p>
師:請分別找出3個形狀相同的積木和3個顏色不同的積木。
(學生把找到的積木舉起來示意,教師瀏覽、鼓勵。)
師:現(xiàn)在老師增加一點難度哦!請找出3個相同的積木。
(學生思考了一下,陸續(xù)地舉起來3個積木。)
師:你找到的這3個積木是什么相同?
生:這3個積木的形狀相同,都是圓形的。
生:我找到的3個積木的顏色相同,都是黃色的,但是它們的形狀不同。
師:同學們真厲害,這都難不倒你們。
評析:這是本課的第一個活動,也是學習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的重點部分。從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教師采用的是先找不同再找相同的順序,符合其認知規(guī)律。教學中采取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感官的基礎上,學習先用眼睛觀察,比較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再用手觸摸,比較物體的軟硬程度和光滑度,學生很快就鞏固了這兩種感官的運用,甚至有學生想到了用鼻子聞的觀察方法。在看似“玩”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理一理順序,體會到要先觀察再比較,這一學習方法的滲透也是隱藏在觀察活動之中的,教師沒有刻意教授。同時,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很重視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告知、引導、鼓勵、強調(diào)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課堂的學習常規(guī)和習慣。
(課間休息,學生唱“感官兒歌”。)
2.找我們的不同和相同
師:老師請兩名這節(jié)課表現(xiàn)非常出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剛才,我們學會了比較積木的不同和相同,現(xiàn)在,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名同學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生:他們穿的衣服不同。
生:他們褲子顏色不一樣。
師:你們的眼睛真厲害。不過,我們能不能不觀察衣服、褲子這些穿在外面的東西,比較身體的其他方面,行嗎?
生:他們的頭發(fā)不同。
生:他們的高矮不同。
師:不錯,大家聽懂老師的要求了,這樣吧,同桌的兩人進行比較,找一找兩個人的不同,小聲地告訴對方吧。
(學生互相比較,小聲地交流。)
師:大家的發(fā)現(xiàn)這么多,誰來說一說?
生:我同桌是男孩,我是女孩。
生:我同桌是短發(fā),我是長發(fā)。
生:我同桌長得比我胖很多,肯定也比我重。
生:我是單眼皮,我同桌是雙眼皮。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的不同,你和同桌有相同的地方嗎?
生:我們都是男孩。
生:我們都很瘦。
生:我們兩個人都長得黑黑的。
生:我們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腳。
師:是的,同學們觀察越來越細致,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了,真了不起!
評析:這個活動引導學生比較“我們的不同和相同”,在上一個比較積木的活動基礎上又遞進了一層,觀察、比較的范圍更廣,要素更多,也更復雜。比較“我們的不同”的時候,學生一般會從外到內(nèi),從整體到局部比較,如從穿著、高矮、胖瘦、體重等,到頭發(fā)長短、眼皮的單雙、手腳的大小等。但教師把本活動中觀察、比較的重點不放在穿著方面是有其意圖的,是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人的本質(zhì)屬性方面的特點。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啟發(fā)他們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和標準進行比較,讓活動更豐富。
“比較我們的相同”再次提升了難度,學生需要從紛繁的不同中,找到彼此的相同點。相同點大多需要從“人”的共同特征考慮,如彼此的身體都由頭、頸、軀干、四肢構(gòu)成。這樣,不僅鞏固了觀察方法,同時又讓學生有了新的收獲。
課堂小結(jié)
師:愉快的科學課就要結(jié)束了,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我學到了比較積木的相同和不同,還有比較我和同桌的不同。
生:我學會了要先觀察,再比較。
生:我知道了可以比較形狀,也可以比較顏色,還可以比較氣味。
師:大家真了不起,學會了先觀察,再比較,還知道了好幾種比較的方法,老師都要向同學們學習了。
評析:一年級的課堂小結(jié)部分也很重要,教師在設計這兩三分鐘教學的時候,既重視了讓學生初步學習怎樣回顧、小結(jié)一節(jié)課的收獲,又及時地給學生充滿鼓勵的評價,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喜愛和期待,增加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信心,將學習科學的熱情延續(xù)下去,意義深遠。
總? 評
學生在之前認識了眼、耳、鼻、舌等感官的基礎上,經(jīng)歷多個觀察、比較、描述的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對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學習比較方法,初步形成比較能力。
教師抓住了本課訓練學生觀察、比較能力的重點,結(jié)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比較物體的不同,再比較物體的相同,在比較的過程中滲透比較以觀察為前提和對比觀察的思想。在比較同桌之間的不同和相同的時候,教學意圖更深遠,讓學生意識到比較對象可以在異類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同類的對象之間進行,還可以在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間進行,比較內(nèi)容可以是對象的外部特征,也可以是對象的屬性等,從而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比較能力,系統(tǒng)、全面地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