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花
中職學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熱門話題,我們一直探索著中職的班級管理,想要通過班級的學風建設和班風建設來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行為能力,但面臨的困難很大。中職學生在接受中職教育前,已在家庭教育和前期學校教育中構建了基本素質結構,這種素質結構主要是依據人發(fā)展的基本需求來構建,與中職教育目標并不一致。人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需求,不能滿足需求會造成某種能力(素質)的缺失,不適當的滿足某種需要,又會造成素質扭曲,這是教育措施選擇的困難所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對照需求層次理論解析一下中職學生的“問題”成因,我們或許能看到中職學生“差”的實質。
一、生理需求:中職學生上學遲到、上課睡覺、上課玩手機等現象很普遍,究其原因都是學生在生理成長過成中不適當的滿足了他們需求而形成了他們的“差”習慣,這些“差”習慣本質上是條件反射和心理暗示。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常受老師和家長批評,時間久了學生心理上認可自己笨,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走進課堂,思維就停止了,條件反射性睡覺隨之而來,其實這種學生心理就暗示的結果。中職學生的年齡段處于青春期,“性”需求是中職學生成長過程中“自然”到來的生理問題,中職學生的“性”教育是中職教育要重點面對的問題。對異性好奇、有好感是青春期中職學生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我們對中職學生異性間互動采取“管制”教育措施時,我們把正常的異性間行為暗示為“戀愛”,教育的效果實質是把學生異性間接觸推向變異的“親密”行為?!绊槕匀弧笔侵新殞W生“性”教育措施的思考方向。
二、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是一種心理需求,是人在互動中的一種地位要求。處于支配地位的人在互動中采取具有攻擊行為時(如批評、懲罰等),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人生理就會受到打擊,心理上就有不安全感。人受教育的過程中從互動關系上講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生理(能力)不成熟,教育過程的互動中總是處于被支配地位。成績較差的中職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到的批評和懲罰相對于同齡人要多,他們對安全需求更為強烈。青春期的人生理逐步成熟,他們潛意識中感知到具備了爭取支配地位的能力,因此,青春期的人大多有叛逆(對抗)行為,其實這是青春期人尋求安全的需要。青春期中職學生的安全需求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如頂撞(或冷對抗)老師,欺凌弱勢同學、幫他人出頭參與打架等打架斗毆事件等。不理性的地位要求(安全需求)是學生過激行為的根源,讓學生平等地位的氛圍中獲得安全感才能有效矯正和構建正常安全心理。中職班級管理中給予學生平等地位是學生獲得安全需求重要途徑。
三、歸屬需求: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不可能孤獨存在,在集體中的人有感知自己“存在”強烈要求,亦即歸屬需求。歸屬需求不是名義上屬于某個集體,而是一個人在集體活動中的“有效”存在。歸屬是雙向的需求,亦即包括個人在集體(活動)中“存在”的感知和集體對個人的歸屬認同。一個從來不參與班集體活動的學生,雖然名義上他是班級的一員,但是沒有有效存在于集體活動中的客觀現實,學生不會獲得在班級集體中的“存在”感知,班級的其他成員對該學生也不會歸屬認同感?;顒邮菤w屬需求的載體,而緊密的歸屬需求關系又是產生集體凝聚力核心要素。班級的日常事務(義務)是基礎性歸屬需求平臺,學生個體有能力參與活動,又必需參與的活動,班級管理應當在班級規(guī)則的約束中構建緊密的雙向的需求關系。興趣和社團活動是拓展性的平臺,引導、激發(fā)機制能有效滿足學生歸屬需求的拓展延伸。
四、尊重需求:尊重是互動過程中的行為和認知表達,互動雙方釋放和獲得了認同支持感時,構建了相互間的“尊重”。尊重需求是人構建和諧關系的要求,也是教育措施中“引導”的基本法則。中職學生在學習生活動中會發(fā)生很多的錯誤行為,也會表述一些錯誤的生活觀念,但這些錯誤大我是非“道德和法律”性錯誤,班主任在采取教育措施時,首先要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例:一個穿著正常服裝(沒有穿著校服)的學生到校上學,面對批評向班主任表述:自由著裝是合理的個人需求行為,且對他人沒有影響,學校不能對我強加干涉。班主任如何開展教育活動呢?首先不能直接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否定學生的行為和觀點,教育措施的基本思路:班級管理通過積極開展“歸屬”教育活動(如:班會討論著裝與班級形象的關系),強化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集體規(guī)則的雙向認同(尊重需求)。
五、自我實現需求: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段(時間)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品質特征,因此,人成長的學校教育平臺分為不同的階段。一方面,社會為各個階段的教育制定了人發(fā)展目標的共同標準,以此作為教育成功的評價參照。另一方面,而對個人而言,他把階段標準規(guī)劃為更具體的時段目標(期望),作為自我評價的參照。當一個人在發(fā)展過程中感知到他達到了階段的標準或時段的個人目標(期望)時,成功的喜悅讓他有更高社會地位的獲得感,亦即完成了社會地位的自我實現。從社會階層的角度看,人成長(發(fā)展)的實質是對社會地位追求,自我實現需求是人成長的終結需求(最高需求)。中職學生自我實現需求關聯中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用普通中學考試成績評價標準來評價中職學生的自我實現,是對中職學生自我實現需求的打擊,也是對中職學生“自我實現”的歪曲理解。中職學生的自我實現需求應當立足于職業(yè)能力標準,分階段逐步促進學生實現與職業(yè)能力相適應的生理能力要求,心理能力要求、認知水平要求和職業(yè)行為能力要求,構建與職業(yè)能力相適應的素質結構。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指向不同的素質(能力)要素:體育活動指向生理能力,特色興趣活動指向心理和行為能力,討論交流活動指向認知能力,專業(yè)技能競賽指向職業(yè)行為能力。
需求是人成長(發(fā)展)內在動力的根源,不同層級的需求依次關聯,教育措施可通過激發(fā)高一級需求突破低一級的不當需求,也可以通過強化低一級需求,觸發(fā)學生的高級需求。一個能很好地融入班集體的學生(歸屬需求),在集體中必然處于安全地位(安全需求),他在集體活動中的行為和表達的觀點多數情況下會被其他成員認同支持(尊重需求),認同支持又會激發(fā)學生積極表現,提升素質,最終他取得好成績的概率也會增加(自我實現需求)。因此積極引導需求的教育措施,對構建中職學生適合職業(yè)能力的素質結構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