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沒上過一天學,但未出嫁時練就了一手好的縫紉機活??p紉機成了她朝夕相處的伴侶。丈母娘出嫁時唯一的嫁妝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飛人”牌縫紉機,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幾經搬家陪伴她五十多個春秋了。
這臺縫紉機像老朋友一樣見證了她從青春年少到如今的步履蹣跚,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革,世事的變遷。據丈母娘講,小時候因為家里條件差,重男輕女,父親沒讓她上學。她就自學了這門縫紉手藝,一大家子的縫縫補補,四季衣裳主要靠她做。出嫁后,她就靠這門手藝自食其力、養(yǎng)家糊口。正是由于有這門手藝,丈母娘當時被招進了公社的綜合廠,做了一名縫紉車間的女工。因為她基礎好又用功,所以她每月都超額完成生產定額,年年被評為生產標兵,經常受到廠領導的表揚,在同事當中的口碑也極好。丈母娘不吃獨食,她總是毫不吝嗇地把自己最好的技術訣竅傳給他人。跟她從零學起的姐妹就有十多個人。后來,這些人因廠子改制下崗,都利用所學的技藝獨自撐起了一片天地,不僅能自食其力,甚至過上了小康生活。丈母娘重義舍利,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有婚喪嫁娶,大事小情找她做活她從不收取分文。有一年,縣工業(yè)主管部門要組織一個考察團到外地參觀學習,要統一著裝??h里指定由丈母娘所在的廠子來做,要選技術最好的人來牽頭。丈母娘無可爭議地被選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縣里的好評。廠子要給她特別獎賞,但被丈母娘婉言謝絕。丈母娘在廠子干了將近二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丈每娘所在的廠子黃了。丈母娘隨著家人進了城,這時,她已近知天命之年,她開始在家里接活。也正是此時,我認識了我的妻子,開始和妻子談戀愛,我每次到她家,丈母娘總是在忙著縫紉機的活,炕上地下,框上柜下堆滿了各種衣料。陸陸續(xù)續(xù)常有人來取衣服、送衣料。據妻子說,這些人都是通過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當時,縣城里各學校老師做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出自丈母娘的手??粗赡改锎髦坨R,量尺寸,操剪子,裁布料,踏機器,嫻熟的動作,優(yōu)雅的氣質,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丈母娘收費明顯低于市面價,對于小件活,從不收費。
我本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與妻子談戀愛期間和結婚以后,丈母娘總是根據時下最流行的款式,給我做不同季節(jié)的應時服裝,大到成套的西服、棉衣,小到馬夾、帽子、手套、鞋墊等,真令我感動,讓我重新享受到了久違的母愛(我從小喪母)。
現在丈母娘的視力有些下降了,主要做些鞋壘和老年布鞋之類的。雖然是一件簡單的活兒,她依然要認真完成,用上好的布料,針腳依然細密,所以仍然供不應求,預定者甚多。丈母娘不以掙錢為目的,全當鍛煉大腦、筋骨,為老年人服務而已,如有人用于喪事,她免費奉送不取分文。
丈母娘嫁給老丈人時,老丈人已屬再婚,前妻留下一個小男孩,進門就當后娘,后來生了我的妻子。然而,不知情的人誰也看不出她是后娘(我妻子也是在她考上師范時才知道這樁家事的)。丈母娘把兩個孩子帶得有模有樣,兩個孩子勝似親兄妹,鄰里鄉(xiāng)親都投來贊許的目光。常言道,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丈母娘、老丈人如今都已八十多歲了,但身子骨依然硬實,走起路來沒有一點老態(tài),思維清晰,就像她天天在用的縫紉機一樣,雖有些老舊、斑駁、脫漆,但機體等零部件狀態(tài)良好,只要用力一踏,就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恰似一曲優(yōu)美的《夕陽紅》。丈母娘就像佛前一朵盛開的蓮花,清澈、友善、溫暖,她的勤儉、樸實、尚學、自強、以身作則的家風讓我們全家受益匪淺,己成了我們家可傳承的文化符號。
作者簡介:郭栓章,男,遼寧建昌人,大學學歷。有作品散見于《詩人》《參花》《北極光》等雜志,出版各類作品30多萬字。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