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勇
奶奶在院子里養(yǎng)了許多雞鴨。早上剛起床,我就看見奶奶提著籃子要去后院撿雞蛋。一下子,那只高傲的蘆花母雞跳進(jìn)了我的腦海,它一定也下蛋了。我跑上前,攔住奶奶,搶過她手中的籃子,說:“奶奶,今天讓我去撿蛋吧。”奶奶笑瞇瞇地答應(yīng)了。
我提著籃子一溜煙地跑到后院。后院靜悄悄的,母雞還在雞舍里趴著,那蘆花雞也在。我弓著腰,踮著腳尖,躡手躡腳地靠近了雞舍?!翱┛币魂嚱新晜鱽?,不用細(xì)聽,就是那只蘆花雞!
我屏住呼吸,拉開雞舍的門一看,太好了,那只蘆花雞頭朝里屁股朝外,正四平八穩(wěn)地趴著。天助我也!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朝它屁股底下摸去。嘿嘿,今天,我就要在你這“太歲雞”的屁股下摸蛋啦。指尖觸到了一個熱乎乎的東西!是蛋!正想再稍稍往里伸一點(diǎn)時,被雞舍里的另外兩只母雞發(fā)現(xiàn)了。它們立馬不安地跳了起來,黑漆漆的眼珠警惕地盯著我,嘴里“咕咕咕”地叫著,似乎在警告我。我才不怕,朝它們齜出牙,想把它們嚇回去。誰知,它們竟撲扇著翅膀向我襲來。嚇了我一跳,連退幾步,一屁股坐在地上。兩只母雞不肯善罷干休,沖出了雞舍徑直向我撲來。一場激烈的“人雞大戰(zhàn)”開始了。母雞邊厲聲叫著,邊扇動著翅膀攻擊我。我操著竹竿,左擋右攔。可母雞們一點(diǎn)也不怕,越戰(zhàn)越勇,分頭朝我飛奔而來。那蘆花雞竟飛了起來,眼看就要啄到我拿竹竿的手,我嚇壞了,隨手丟了竹竿,往回跑。
回到屋里,我已是氣喘吁吁。母雞在屋外叫喚了一陣。我捂起耳朵,不理會它們的挑釁。母雞終于叫累了,走了。我長長松了門氣。唉,太丟人了,竟讓母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還談什么撿雞蛋……咦,那是什么?我的目光被墻角的一個大口袋吸引住了。走過去一看,是小麥啊。我漫不經(jīng)心地抓起一把小麥玩,玩著玩著,一條計策閃過腦海,有了……
我捧起滿滿的一把小麥,在雞舍門前撒了起來,邊撒邊學(xué)著母雞的叫聲。母雞見了小麥,跑得可歡了,好像根本就不記得我這個剛才還被殺得昏天黑地的仇人。它們的尖嘴在地上不停地啄著,其中數(shù)蘆花雞吃得最快,吃完東邊的吃西邊,還把另一只雞擠到一邊去了呢!我趁機(jī)大搖大擺地走進(jìn)雞舍,蹲下身子,往臭烘烘的雞舍里看。哈,幾個圓滾滾的雞蛋似乎正朝我笑。我“速戰(zhàn)速決”,撿了蛋立刻溜之大吉。
回到屋里,往窗外望去,母雞們還在那邊津津有味地吃著……
“弓著腰”“踮著腳尖”“躡手躡腳”寫出了小作者偷偷摸摸的樣子,很生動。
對母雞的神態(tài)描寫很細(xì)致,寫出了它們警惕的神情。
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寫出了這場大戰(zhàn)的激烈場面。
通過動作和心理描寫,寫出了自己的氣惱與不甘。
對母雞吃麥子的樣子進(jìn)行了詳細(xì)描寫,既生動又為撿雞蛋的成功打下了基礎(chǔ)。
“大搖大擺”寫出了小作者此刻得意的心情。
撿完就溜,好像生怕被母雞發(fā)現(xiàn),讀來有趣。
名師點(diǎn)評
這兩篇文章妙在哪里呢?妙在主人公的“想”和“做”不分離,也就是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聯(lián)系很緊密,讓讀者對主人公的每一個行動的動機(jī)都非常了解。比如第一篇作文中,小作者抱著零食,不能像來時一樣,用“滾筒式”,便絞盡腦汁,想出了“匍匐前進(jìn)”的主意,之后又描寫了自己匍匐的情況。這樣既有心理活動,又有在這種心理下采取的行動,從而使文章豐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