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世業(yè) 黃威
摘 要: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為貧困家庭和學生帶來了很多福音和實惠的政策,其中教育脫貧成為扶貧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隨著貧困生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面臨著學業(yè)和生活雙重壓力,高職院校在為貧困生提供良好教育外部條件時,應更加關注和關心貧困學生心理教育和發(fā)展,注重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貧困生的心理“資助”。本文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淺析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工作,分析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社會、家庭、學校三方合理采取多種形式幫助貧困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使貧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地完成學業(yè),走向社會。
關鍵詞:貧困生 ?心理健康 ?工作
助貧工作不僅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物質上的給予,同時應成為精神支持和價值觀輸出的過程,應成為密切學校、學生關系和溝通師生感情的過程。因此,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貧困生存在的現狀及問題,探索一些與時俱進的新方法,將“扶困”與“扶志”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不斷提升學校資助育人質量。
1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界定
1.1 貧困大學生的概念界定
根據國家教育部財政司、財政部教科文司編寫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問答》文件規(guī)定,可以給貧困大學生做這樣的定義,即所謂貧困大學生,就是指在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住宿費、書費等),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
2 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1調查研究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據筆者對本校特困生的抽樣調查,約有20%的特困生性格內向、孤僻,人際交往出現障礙;54%的特困生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是常常把自己封閉在圖書館、閱覽室里,他們衣著簡樸,不愿在人前走動,他們囊中羞澀,只是為省幾個飯錢而不得不遠離集體,把自己冷落在一邊;12%的特困生不愿接受資助,不愿向外人吐露自己貧困的真實一面,認為寧可自己苦一點心里踏實,接受別人的幫助心里會產生負疚感,更無法忍受別人會對自己另眼相看;68%的特困生認為學校收費過高是他們感到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38%的特困生對當前存在的社會分配不公及畢業(yè)生就業(yè)本身存在問題有不滿和抵觸情緒。令人欣慰的是有70%的特困生學習非??炭?,他們一方面希望能獲得獎學金來緩解自己經濟上的困難,一方面希望通過提高學習成績來告慰千里之外的父老鄉(xiāng)親,來報答幫助過他的好心人,同時在心理上彌補一種經濟上不能填補的空缺,為自己爭口氣,告訴大家“我不比別人差”;約有30%的特困生能獲得獎學金。但也有7%左右的特困生厭學,考試有不及格的現象。無疑,要充分認識貧困學生心理問題極其影響的重要性,切實做好各項工作,幫助他們調整心態(tài),面對困難,自立自強,健康成長。因此,既扶貧又扶志,做到“資助”與“育人”的有機結合,解除他們的“精神貧困”和“心理貧困”工作更為重要。
2.2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原因的分析
2.2.1國家及學院多物質資助,缺少心理資助。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資助體系是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 款、學費減免、學院獎學金、學院助學金、勤工助學”為主,國家及學院的各項資助可以幫助貧困生從各種梁道獲得資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生在經濟上面臨的壓力,可以幫助貧困生不因為家庭的貧困無法完成學業(yè)。然而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往往容易忽視貧困生心理上的需求-缺乏對他們有效的心理疏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
2.2.2學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貧困生的心理資助工作上不夠重視。
無論是學管理人員和心理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管理人員中罪接近學生的工作者,是學生資助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導者,維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上是責無旁貸的。而今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實物資助都能按要求發(fā)放到貧困生手中,卻忽略貧困生的“心理上的資助”??偟鹊截毨霈F問題時再去解決,忽視了應從源頭把握貧困生心理發(fā)展變化積極加強貧困生的心理建設,從而才能避免貧困生由于心理問題而引發(fā)的各種驅故。
3 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策
3.1完善獎助學制度,注重心理幫扶,保障貧困生日常生活所需
3.1.1 “扶困”與“扶志”相結合。學生資助不能僅僅停留在幫助學生解決物質需要上,要把資助作為一種手段,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將貧困生受資助過程融入“扶困”與“扶志”相結合的資助理念。在校期間不僅重視的貧困生的物質生活,還重視貧困生的學習目標及成長目標,通過貧困生在校期間取得的一些優(yōu)秀的表現和成績提升了資助育人質量。
3.1.2 ?建立了國家資助、學校獎助、學生自助“三位一體”的資助體系。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對貧困生的資助,對貧困生的資助以發(fā)展為目標,不僅是被動、靜止的享受資助,還以現有資源開展貧困生自助,主動、積極地開展受助者自助模式,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資助的目的,達到資助的良好效果。
3.2 加強思想引領,推行健康的生活價值觀
3.2.1提高學生工作者的素質。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能夠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因此必須建立一支業(yè)務過硬的學生工作隊伍,提高學生工作者的素質,不斷的經過培訓學習新知識,更新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修養(yǎng),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況,掌握他們的特點,當好學生的楷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應有的效果。
3.2.2對貧困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對貧困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感受到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與自己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起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使命感,滿懷信心,保持高昂的斗志為國分憂,為民族振興而奮斗。使他們認識到貧困的家庭雖然無法選擇,但是人生的價值全靠自己來創(chuàng)造。
3.3系統規(guī)劃資助結構,用好各種資助。貧困生有較強的自尊心,貧困補助的申請和領取可能對其自尊心造成傷害。我們可以完善勤工助學制度,提倡經濟資助以“自助為主,他助為輔”的原則來建立困難生資助運行機制;通過宣傳一些貧困生“自助”的優(yōu)秀事跡來鼓勵同學們以健康和上進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用好每一種資助。這樣的資助方式可能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yǎng)學生通過勞動獲得收獲的好習慣。
祖國復興大業(yè),遙指可望;祖國教育事業(yè),任重道遠。作為高校一線工作者,我們經濟上、生活上幫助和照顧他們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的自強自立精神的樹立,更要將幫困助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培養(yǎng)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強化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真正做到經濟補助、心理扶貧和就業(yè)成才相結合,真正做到各種資助得到最優(yōu)化的配置。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東,李菲.高職院校輔導員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yǎng)[J]. 高職院校輔導員刊,2009, 1 ( 5 ): 62-64.
[2]肖建國,王立仁.高職院校家庭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及 思想教育對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94-98.
[3]馬德秀.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 治工作實效[J].中國高等育,2007 ( 21 ): 9-11.
[4]李成,薛全會,張亞莉.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 10 ( 1 ):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