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丹 張嘯塵
摘 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生物本能、泛性論的思想在20世紀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引起了熱議,阿德勒、榮格等人甚至先后脫離了古典精神分析學派并自立派別。新精神分析家們依其社會處境對原有理論進行了改造和發(fā)展,從性本能過渡到社會性、人本主義的探討。本文旨在從精神分析各流派對于神經(jīng)癥原因歸納及其臨床治療的理念進行對比并分析其區(qū)別。
關鍵詞: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神經(jīng)癥;治療;社會性;泛性論
新精神分析學派立足的社會歷史特征是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席卷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二戰(zhàn)的殘酷現(xiàn)實,被迫從德國移民到美國的分析家們受到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嚴重壓抑,致使他們拋棄了弗洛伊德以無意識本我為核心的人格理論以及以性心理為主線的人格發(fā)展階段論為主導的觀點,尤其是力比多學說泛性論觀點,反而越來越重視社會文化對人類的壓抑和潛意識的影響。如霍妮認為“俄狄浦斯情結(jié)”并不是性本能所致,而是父親管教不嚴、母親溺愛的結(jié)果[1]。在此意義上,他們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修正和改良。
(一)人性的分歧
首先,在人性的探討的分歧使弗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學派站在不同的論點上。由于持有性本能的觀點,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因為本我總是會以追求快樂和放縱作為原則,這是人的本質(zhì)理念。他認為人們將罪惡掩藏在潛意識中,即便通過夢境表現(xiàn)出來也是扭曲的、經(jīng)過偽裝的。人甚至不能了解自己、支配自己,因為總是受力比多在生物本能上驅(qū)使,并且通過潛意識企圖躲避束縛。新精神分析學派則初具人本主義思想,肯定人具有向善的本性,而神經(jīng)癥的根源來自于社會現(xiàn)實帶來的壓抑和混亂。比如阿德勒認為,追求優(yōu)越和美好以及這種期待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造就了神經(jīng)癥。當各方面的缺失、匱乏無法得到補償時,自卑情結(jié)就產(chǎn)生了。身體健康、出生順序、社會交往都有可能造成這些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從來不在生物本能上。埃里克森則認為是個體在社會進程中自我認知混亂導致的了神經(jīng)癥的產(chǎn)生。兩人從認知層面出發(fā),在治療方法上肯定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主張通過自我頓悟、加強自我等方法對神經(jīng)癥患者進行治療。他們不但為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打下了基礎,也為認知主義做了鋪墊。
(二)社會性的探討
社會性是弗洛伊德未曾完全觸及的領域。榮格則通過對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的考察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將社會遺傳引入精神分析領域。榮格認為,原始生物特征通過拉馬克用進廢退理論和達爾文突變優(yōu)勝劣汰的生物進化論進行代代遺傳,從而使人類具有一些普遍的集體潛意識。他提出原型等概念[2]作為集體潛意識的符號。相比弗洛伊德將力性本能理論一以貫之,榮格不但將力比多從性擴展為生命力,同時將集體潛意識看作是人類本能的來源??梢娚鐣栽跇s格的理論中占有極大的地位。而正是通過對于社會文化的考察,以及東西方心理的比較研究,榮格提出了自己的整體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并詳盡闡述不同性格類型的心理特點。在治療方法上,榮格通過這種先天的性格基礎來從人格方面對患者進行個性化、靈活的選擇,根據(jù)患者自身條件(年齡、性別、氣質(zhì)類型等)尋找并調(diào)整治療手段。[3]
除榮格外,阿德勒也具有濃厚的社會性色彩。他吸收了斯賓塞關于社會進化論的哲學,將個人存在的意義從個體延伸到與社會相互作用的人類共同體。認為“人不僅僅是存在著,而是在向一個更完善、更公正的人類共同體進化?!盵4]他否認弗洛伊德關于性本能主導的力比多理論,相信性在生物層面僅具有生殖功能。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和目標則表現(xiàn)在他們的社會關系中。由此,他得出了人類內(nèi)在的社會利益的動機,人際交往的動機,認為伙伴感是首要驅(qū)力。而社會文化精神分析流派的霍妮認為社會文化的沖突和人際交往的障礙造成了焦慮?!皵骋獾沫h(huán)境所引起的‘基本焦慮 ’既是神經(jīng)癥的根源,又是不合理反映社會方面的自我異化的表現(xiàn)。心理治療的目的就在于查明病人的社會練習系統(tǒng)中的缺陷,一邊使其建立最佳的適應當前的生活方式?!盵5]因此,她主張治療應當幫助患者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三)從過去到未來
新精神分析學派一反弗洛伊德學派注重幼時記憶的傳統(tǒng),展開了對患者未來的分析。阿德勒的“虛構(gòu)目標”指向的就是一種與現(xiàn)實并未真正一致的主觀的虛構(gòu)。[6]榮格則認為神經(jīng)癥的起因應從過去經(jīng)驗和未來期許兩方面進行追溯。人的意識則是兩方面的調(diào)和。
除此之外,新精神分析學派將以神經(jīng)癥患者為中心的精神分析推廣到了大眾心理健康領域。比如自我心理學派的埃里克森認為復雜的歷史打造出來的個人獨特的同一性適用于所有人。在他看來,心理平衡從幼時開始可能會對個體的一生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人的最終目的是美德的獲得和完善,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自我漸成八階段理論”,豐富了此前弗洛伊德劃分的五個階段,并設立了階段性矛盾。
可見,分析家們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時代主題的不同分流產(chǎn)生了基于相同理論的不同派別。而殊途同歸,精神分析的一些關于自我認知、自我分析的理論方法均在不同層面上與社會相適應。
參考文獻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史[M],開明出版社,2012.
[1][6]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論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楊韶剛.精神追求:神秘的榮格[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4][5]彼得·班克特.談話療法·東西方心理治療的歷史[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黃麗丹(1996-),女,海南省五指山人,中央民族大學2015級哲學專業(yè)本科生;
張嘯塵(1997-),女,河南省南陽人,中央民族大學2015級哲學專業(yè)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