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岳
我們聽了很多工作與生活割裂、工作壓迫人生的論調(diào),以至于一生被描述成了這樣悲慘的情節(jié):在我們青壯年之時,不甘不愿地工作,到了老年退休,終于能夠不工作,在無所事事當中度過余生,并稱之為享用。
其實,無所事事是一種災難,相當于懲罰。隨之而來的是智力與體力的快速衰退。在年輕時無所事事,后果也是一樣的。工作就是維生素,是健康的必需品。
知道了這一點,人就不會討厭工作,更愿意挖掘出工作的美與意義,并從其中得到愉悅。人甚至會動用各種力量,去維護工作的能量與節(jié)奏。
比如每天都寫文章,這個任務一旦設立,生活的節(jié)奏感就更強,每天固定重復,像機械表一樣運作,它倒逼個人維持身體的健康。因為健康是工作的動力,像機械表的發(fā)條一樣,每天要上滿。保持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和一定的運動量,關心身體的各種指標,這也成為下意識的常規(guī)操作,不比上發(fā)條難多少。
當你的工作任務具體而強烈時(比如我每天早起寫文章),它還有自我暗示功能,身體到了點就會警醒。前幾天,和幾個老朋友見面,聊得很開心,我大概喝了一斤白蘭地,超過了我的酒量,一回家就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5點,我準時醒來,毫無酒意地開始工作。此前,當我還沒有每天寫作的時候,睡到中午是必然的,索性就歇一天唄。
節(jié)奏感這么好的事情,找到了,怎么可能放棄呢?有件事引領你的生活,你一定會把它維護好,失去它,生活就會散架,成為毫無主題的零件,如打亂的拼圖,不知所云。
尋找節(jié)奏,用自己想做的事引領自己,這是生命的核心技能,到了退休再來尋找,多半是找不到的,它應該從小、從年輕就開始尋找。有人問我,每天寫文章,想法從哪兒來?答案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那就是,只要你想著今天要寫一篇文章,這磁力就會慢慢在腦海里吸引出一篇文章來,如果你不想,那么,能量就會消失于無形。隨著閱歷、閱讀與時間的積累,這磁力還會持續(xù)增加,創(chuàng)造力是越用越多的奇特資源。
寫文章,只是萬千人生中的一種,可能適合我,未必適合你。但是一個有趣的人生,共通之處是找到節(jié)奏,這節(jié)奏的磁力整合你每天的生活,形成某個完美的產(chǎn)品,讓你每一天都有所得,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價值。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