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蓮 楊邦俊
本次寫作,主要引導大家搜集有關中國新年的知識,觀察、研究社會民俗風情,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通過寫世俗人情,開展文化寫作訓練。
寫作的時候,可先想一想“中國年”由哪些元素構成,這些元素中有怎樣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對聯(lián)、餃子、團年飯、壓歲錢、元宵都是“中國年”的重要元素,它們寄寓了人們怎樣的愿望?新年風俗為什么能夠流傳幾千年?大家不妨利用寒假,做一些實地考察,或許你會對中國年有更多的了解,這樣,我們的寫作也就有了素材。又比如,隨著時代的變化,年俗也在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中彰顯出怎樣的時代特征?都可以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從而寫出有深意的作文。總之,本次寫作,大家要從細處觀察,從實處著筆,從“中國年”寫起,但又要深入思考,發(fā)散開去,寫出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寫出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懷。
[寫作例說]
1. 從一個點寫自己對“中國年”的理解是可以的,這樣以小見大,能寫得生動形象。例如,我們可以從春聯(lián)寫起,從春聯(lián)中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春聯(lián)的運用很普遍,寫春聯(lián)的習俗,往往更能喚起人們的切身體驗。下面我們看一篇例文。
[例文導引]
白雪紅聯(lián)迎新年
王姚俊杰
春節(jié)近了,我又想起前些年在老家山里過春節(jié)的情景。
一大清早,掀開窗簾,天還沒有亮透,滿山的潔白就讓我眼前明亮起來。順手在窗外的護欄上抓了一把雪捏了捏,本因寒冷而郁悶的我,剎那間覺得冬天的陰郁全都被埋在這雪白的世界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與昭示寒冬的北風不同,山里的雪,如棉花糖般松軟,細沙似干爽,讓人感受到一種“年”的味道。
這大山里的雪不比城里那樣稀疏輕薄,積到十幾厘米是常有的事,除了樹木,很少有別的東西能鉆出這雪白的反射著陽光的“新被”??淳昧诉@種白色,也總會覺得有點單調(diào)。但是,一到年關,當白茫茫的山麓田野里,一戶戶人家門邊貼上春聯(lián)的時候,喜慶的氣氛便油然而生。
遠遠望去,春聯(lián)的大紅條幅端正筆直,就像是凝固的火焰,用它那內(nèi)斂而熾烈的熱情歡迎著每一位游子的回歸,燃燒著山里人豐收的激情,照耀著他們美好的明天。沒有酷暑的熾熱,沒有夏日的火辣,但我卻年復一年地“看”到它們歡喜地跳躍,就像是篝火律動的身影,釋放著令人快活的空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年味兒吧。
“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毙履晗硎苤却倪z澤,佳節(jié)預示著春意常在。這新年的種種樂趣,全都寫進了這春聯(lián)里。透過美美的創(chuàng)意,我們能看見主人的職業(yè)。像“豐年美酒醉新春,十分春色秀千山”一類的春聯(lián),往往貼在幸福的農(nóng)家門口;“雄雞振翅山河壯,瑞犬歡歌氣象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當兵的人家。真正厲害的春聯(lián)不僅僅表明人的職業(yè),還擁有“記事”的功能,能陶冶性情,教化民風。
我的太公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在十里八村鄉(xiāng)親們的口中是公認的文化人,這家家戶戶的春聯(lián)都是他即興創(chuàng)作,親筆所寫。寫春聯(lián)看似簡單,實則不然。我讀小學時,請?zhí)轿壹易鲗β?lián)。太公告訴我寫春聯(lián)有很多講究:像什么“上聯(lián)上去入,下聯(lián)大都平”的基本對法,“上下聯(lián)詞組相同,詞性一致”的詞語要求,還有 “對聯(lián)寫意,橫額點睛”“聯(lián)披互補,相輔相成”的妙著……好多好多,讓我大感驚奇,卻又云里霧里?,F(xiàn)在想起來,還真是一些有趣的經(jīng)歷。
后來我長大了,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了太公作春聯(lián)的許多令人難忘的經(jīng)歷。
有一年春節(jié)前夕,鄰居家喜得千金,太公應邀寫對聯(lián)。當時春雨霏霏,萬物萌動。太公信筆寫下:“紅雨潤大地,翠柳生新枝?!迸匀丝床怀?,熟人卻明白,這副聯(lián)里開頭正好是產(chǎn)婦的名字。簡簡單單十個字,不僅展現(xiàn)出春天的蓬勃生機和生命繁衍之美,更洋溢著對偉大母愛的真情贊美。
太公曾為爺爺奶奶寫下一副春聯(lián):“海闊天空宏圖美,芳齡丹心桃李新?!睜敔斈棠堂值淖詈笠粋€字分別是“海”和“芳”。爺爺當時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奶奶擔任村小學負責人。一副春聯(lián),表達了太公對女兒、女婿的殷切期望。
爸爸和幺爹成為鄉(xiāng)村教師的那一年,太公也曾為他們寫過一副春聯(lián)。那天雪后初晴,陽光明媚,積雪乍融,春水潺潺。外公信筆一揮:“光明盛世風光好,晶波玉浪氣象新?!卑职趾顽鄣拿志褪巧舷侣?lián)開頭的兩個字。這幅特別的春聯(lián)過了好多年,左鄰右舍都還記憶猶新。
我呢,也曾有要太公為我寫一副春聯(lián)的意愿。遺憾的是,當我萌生這個想法時,九十高齡的太公因病去世。我只記得他書寫過的火紅的春聯(lián),只記得他看著我時慈愛溫暖的眼光,我只記得他叮囑我好好學習民族文化的囑托……
離別老家已經(jīng)多年,但我念念不忘的是太公筆下的春聯(lián),是家鄉(xiāng)春節(jié)白雪紅聯(lián)的盛景。
作者以“白雪紅聯(lián)迎新年”為題,很有詩意,題目中紅和白的顏色特別醒目,意境非常美。紅聯(lián)在白雪的映襯中出場,別具匠心。文章從對聯(lián)的起源寫到自家的對聯(lián),挖掘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文中特別寫到“太公”自創(chuàng)的對聯(lián),以及對聯(lián)對一家四代人的影響,這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過程?!疤钡膶β?lián)多以家人的名字為底色,更增添了親情和節(jié)日的團聚氛圍,讀來令人欣喜!
2.從多個視角來觀察和寫作“中國年”,這樣會讓我們看到“中國年”的豐富多彩,也可以讓讀者體會中國人的熱情和智慧。我們的祖先將“中國年”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的飲食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寫年節(jié)的飲食文化是一個好主意,能讓我們從團年飯中看到舉國歡慶的熱鬧場面,看到中國人的熱情和幸福。
[例文導引]
故鄉(xiāng)的年
姚璐
小時候,一到冬天就開始盼著過年,不僅是為著那些好吃的東西,也因為喜歡大雪天一大家子圍爐而坐的熱鬧。每至年末,不論這一年順遂與否,想到馬上就能吃到奶奶親手做的年夜飯,也得了些寬慰。
說到中國的年,總離不開一個“吃”字,我想大概因為對食物的感覺是歷久不變的,我們也因此對熟悉的食物保有熱念。如若得空,每年的年夜飯,大家都會一起做,一起吃。這里便不得不說中國的合餐制,比起西方分開用餐的方式,這種合餐制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分別已久的親人彼此敞開心扉,圍坐閑談。這年夜飯便意寓著團圓。
鄉(xiāng)下的年總是籌備得早些(小地方的商鋪會在年前關門),買對聯(lián)、煙花和小孩子玩的鞭炮,還有各樣的年貨。我還小的時候,有幾樣是必須買的:雪棗、蛋卷、苕片?,F(xiàn)在已不怎么見了,可我仍覺得這些是最有年味的食物。到了臘月二十七八,奶奶會把自家種的黃豆拿去豆腐坊打豆腐,等過幾天取回來,便用涼水泡著,一日一換。一些做成臭豆腐腌好,剩下的便備著年后招待客人。將豆腐取來,只在油中煎得金黃,加入小蔥燜煮,每人都得吃一塊。家鄉(xiāng)人稱這為吃年豆腐。過年的前一天,奶奶會做好一兩格珍珠圓子和藕圓子,一樣蒸,一樣炸,卻都是香飄四溢,引人發(fā)饞。買來的淡紫色的節(jié)藕,洗凈后剁成藕泥,和肉末混合,再搓成一個個小丸子,入油鍋炸至金黃。我總有幸吃到剛出鍋的藕圓子,在這年夜里吃才最有靈魂,也是最有隆冬感的。熱氣和香氣讓人感到十足的幸福。我常坐在灶旁邊,臉被烘得通紅,一口氣能吃十多個。我們吃年夜飯前,菜已經(jīng)擺好,這時是要先燒紙錢的,把黃色的草紙展開后疊成長形,放在桌下點燃,不一會兒便燒盡了。這種時候,小孩子總要到里屋待著,由爺爺給已故的親人盛飯敬酒,過后還要燃上一串16響或36響的鞭炮。其實人們都說年飽年飽,真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已吃不下去很多了,多是喝著小酒嘮家常。只是這樣的儀式感是過年才有,它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了。
年齒漸長,已經(jīng)找不回小時候的感覺了,對新年的認識也在發(fā)生改變,但直到得知奶奶因為腰上老毛病而無法久站,我才開始擔心今年的年會怎么過呢。那些熟悉的食物可能也沒辦法吃到了吧。然而此時才發(fā)現(xiàn)新年的食物不過因為奶奶才顯得彌足珍貴,唯愿她健康,我們便都開心。
故鄉(xiāng)的年之所以令人懷念,也正是因為那里有我們的親人和共同的回憶。新的一年,希望我愛的人,都能平平淡淡,常樂長安!
這篇文章從飲食的角度寫到了“中國年”之于每個家庭的意義,之于孩子的意義。中國的孩子,在年節(jié)的食物中感受家的溫馨和親情。有了新年,有了美食,孩子們感到“風都是甜的”,在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文筆細膩,讀來讓人感動。
3. 傳統(tǒng)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但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也在經(jīng)受著考驗,面臨改變。在變與不變中,我們要怎樣面對呢?怎么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來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大家可以從理性的層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例文導引]
煙花已逝,年味不衰
李眉艽
“五、四、三、二、一,新年到,新年好!”
電視里,春晚的主持人用倒計時歡迎著新年的到來。而窗外,零時的鐘聲一響起,便有無數(shù)鞭炮聲由遠及近,層層疊疊地掀起新年的序幕,幾秒后,天空中綻放了第一朵煙花,在遼闊的黑夜中短暫而急促。正當人們沉浸在恍惚的美麗時,頭頂頓時如晝般明亮,斑斕的煙花一朵接一朵地交織著。夜的深邃襯著煙花的艷麗,讓人不禁贊嘆曾裝滿鬼魅的黑夜也能如此風情。
漫天的煙花也點燃了無數(shù)守夜人的心,使深夜的疲倦一掃而空。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歡紅火,在這樣炫彩奪目的煙花里,人們相信接下來的一年定會心想事成。每當我趴在窗前,沉浸在煙花中時,總會被媽媽提醒“爸爸要點鞭炮啦!”除了天空中飛舞的煙花,放鞭炮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放鞭炮是辟邪,而現(xiàn)在一串鞭炮更成為一種象征。人言鞭炮不在于長短,只要響亮就行。聽著自家鞭炮炸起,人們心中就會生起一種滿足,仿佛新的一年一定會平安順利。
又是一年春節(jié),主持人倒計時的聲音如約而至,只是結束后沒有出現(xiàn)以往的轟隆。窗外的小城靜悄悄的,沒有煙花照耀的黑夜,顯得格外冷清。
“爸爸,今年我們的鞭炮呢?”
“沒有啦,政府下令城區(qū)不能放煙花和鞭炮了,這幾天空氣污染嚴重。放鞭炮不行了!”
“一年就這一次,很多人都盼著的,沒有煙花和鞭炮的新年算什么新年?”
望著滿臉怨氣的我,媽媽解釋道:“煙花鞭炮所產(chǎn)生的大氣污染,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新年的意義并不只在于追求煙花綻放一瞬間的美,更在于與家人團聚,在于陪伴。古時候人們放鞭炮是為了驅(qū)趕年獸,今人放煙花是為了觀賞和增加節(jié)日氛圍。如今,人們?yōu)榱吮Wo環(huán)境必須做出讓步,暫停燃放煙花。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一切都在發(fā)生改變,傳統(tǒng)習俗也不例外。同時正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傳統(tǒng)文化才能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經(jīng)久不衰。”
煙花的離去讓人感到不舍,但學會變通,學會順應時代潮流,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何在時代變化中把握傳統(tǒng),也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學習的。除了煙花,春節(jié)里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都在變化,這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次蛻變。但不論春節(jié)的外在形式怎樣變化,它所代表的團聚、親情,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不會改變。
煙花已逝,年味不衰。
“古時候人們放鞭炮是為了驅(qū)趕年獸,今人放煙花是為了觀賞和增加節(jié)日氛圍。如今,人們?yōu)榱吮Wo環(huán)境必須做出讓步,暫停煙花?!蔽恼陆枘赣H的口說出了“傳統(tǒng)習俗也應順應時代要求才能經(jīng)久不衰”的道理。這種思考很有見地,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完好保存并煥發(fā)新的活力,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思考和應做的事情。
[擬題寫作]
以“中國年”為話題,選擇某一元素,作一些社會調(diào)查,寫一篇關于“文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