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
20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技術與工程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做’的成功和樂趣,并養(yǎng)成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項目化研究主要是教師創(chuàng)建科學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的設計、操作,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項目化研究是在大力推廣STEM教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中增加“工程與技術”內容后,更是被譽為整合教育的最佳渠道。
教學目標
1.了解橡筋動力直升機的構造和飛行原理。
2.能夠制作一架橡筋動力直升機并探究讓模型飛機飛得更久的方法。
3.能夠準確測量橡筋動力直升機的留空時間。
4.能夠選擇安全的環(huán)境進行放飛活動。
5.學會主動與他人合作,樂于參加探究活動,并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chuàng)新。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制作一架橡筋動力直升機。
教學難點:探究橡筋動力直升機飛得更高、更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直升機嗎?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它。
2.看圖介紹:直升機主要用于運輸、救援,也有用來觀光、武裝戰(zhàn)斗的。
3.對比觀察:下面兩架直升機模型與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呢?
二、知識體會
1.思考:直升機是怎么飛起來的呢?(播放直升機起飛視頻)
交流:直升機依靠螺旋槳上升。那么為什么螺旋槳能讓飛機飛起來呢?結合我們可以知道,螺旋槳旋轉時,槳葉不斷把大量空氣向后推去,在槳葉上產生向前的力,即推進力。
2.追問:螺旋槳又是靠什么轉動的呢?(討論交流)
直升機:燃油產生熱氣推動發(fā)動機轉動,帶動螺旋槳的旋轉,從而產生升力。電動模型直升機:電池的電力使電動機轉動,帶動螺旋槳的轉動,產生升力。
3.演示:老師帶來了一架模型直升機,看看它是怎么飛起來的。
討論交流:橡筋具有彈性,當我們把橡筋轉動起來后,改變了橡筋的形狀,當我們松開手時,橡筋在恢復原形時產生了彈力,從而帶動螺旋槳轉動。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模型飛機稱為橡筋動力飛機。
4.過渡:你們想做一架這樣的橡筋動力直升機嗎?揭示課題:制作橡筋動力直升機。
三、制作調試
1.安裝尾鉤。利用小錘子將尾鉤輕輕敲入木條一端,用膠帶固定。
2.安裝機身。將橡皮管剪成兩段,利用鑷子將橡皮管彈開套在兩根木條上,固定住機身。機身位置必須與尾鉤位置相反,想想為什么。
3.安裝螺旋槳。槳上的鉤子要和尾鉤在同一側。
4.安裝橡筋。將橡筋打結,繞兩圈套在鉤子上,打結處套在尾鉤上,想想為什么。
5.組織調試。順時針轉動螺旋槳,繞30圈左右,放飛前保持飛機直立。
四、活動探究
1.引出問題:飛機性能的好壞看什么?
結論:飛行高度、飛行時間等。
2.思考討論:怎樣才能讓模型飛機飛得更高、更久呢?
引導學生關注:橡筋能否無限地繞下去呢?為什么?如何判斷橡筋是否繞到了極限呢?放飛場地有什么要求?飛行高度難以測量怎么辦?
3.指導測量模型留空時間。
(1)引出留空時間的概念:模型飛機留在空中的時間。
(2)測量方法:模型離手開始計時,模型落地結束計時。
(3)練習測量留空時間。
4.探究活動:探究橡筋圈數(shù)與模型留空時間的關系。(見活動記錄單)
(1)預測。
(2)實驗:先測量橡筋繞50圈和100圈時的留空時間,再測量接近橡筋極限圈數(shù)時的留空時間。填寫活動記錄單。(活動在室外空曠場地進行)
“制作橡筋動力直升機”活動記錄單
探究:橡筋圈數(shù)與模型直升機留空時間關系。
預測:橡筋圈數(shù)越(? ),模型直升機的留空時間越(? ?)。
記錄:
(3)匯報交流。
師:你從所填數(shù)據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繞的圈數(shù)越多,飛行時間越長(在不損壞橡筋的前提下)。
師:比較不同組實驗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了什么?橡筋圈數(shù)相同,為什么飛行時間不一樣呢?
結論:受到計時員、風力、環(huán)境、飛機自身的材質、制作的好壞等因素影響。
五、反思改進
除了增加橡筋圈數(shù),還有什么辦法增加飛機的留空時間呢?讓學生觀察飛機下落的姿態(tài),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探究讓飛機在空中飛得更久的方法。
教學反思
整堂課的教學分兩課時進行,以制作一架能夠飛得久的模型直升機為任務,開展項目研究。第一課時:讓學生明白橡筋動力直升機飛行的原理;借助材料和工具,小組合作,成功地制作了橡筋動力直升機。第二課時: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讓模型直升機飛得更久的辦法;通過技術改進,完善自己的模型直升機。課后我還要求學生不斷完善、改進模型,最終挑戰(zhàn)飛行極限。借助項目學習的課堂,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團隊合作的意識,更促進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即要有刨根問底的科學探究思維,要有手腦結合的工程建造思維,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術改進思維。相信隨著整合學習的不斷推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必將不斷提升。
該案例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鄉(xiāng)村教師專項重點資助課題“科學、工程、技術整合的教學案例研究”(課題編號:XC-a/2016/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