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琴
摘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沒有史料的教學,實為空談。不知因果,只知死記硬背的學習歷史,不注意與學生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相銜接,不為學生在今后的歷史學習中打基礎的歷史教學,不僅喪失了初中歷史學科的應用價值,還違背了歷史教育的本質(zhì)。本文結(jié)合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分析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堂教學該如何選取史料、如何有效地運用史料教學法,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史料教學;高效課堂
一、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教學的必要性
歷史學科是注重邏輯推理、嚴密論證的人文學科。我們對歷史的探究要以求真和求實為目標,這就需要以史料作為依據(jù),對史料進行認真地辨析加以考證,最終形成符合歷史史實的認識。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學中注重對史料的研究學習、運用,這不但是重要的史學方法,還是如何解釋歷史和對歷史加以評判的基礎。中學歷史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史料教學既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能夠改進傳統(tǒng)的、單一而枯燥的歷史課堂教學,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能力,比較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認知需要。
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基本目的在于:學生不但要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知識,還應該學習并掌握獲得這些知識的方法、能力,提高同學們的歷史素養(yǎng)。如:通過閱讀和分析材料,學生能從材料中提煉出有效的信息來解決問題,對歷史事物能進行一個較為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判,能自信應對各種考試。同時,史料教學還能讓我們的歷史課堂充滿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能激發(fā)學生探尋歷史的激情。所以,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就體現(xiàn)出了其重要性,使廣大歷史教師達成了共識,在歷史教學中廣泛運用和實踐。
部編版初中歷史新教材給我們呈現(xiàn)了大量豐富的史料。插圖,平均每頁都有兩三幅圖,達到了圖文并茂,色彩豐富的效果。每課有正文、導言、材料研讀、相關(guān)史事、人物掃描、知識拓展、課后活動等。不同的史料體現(xiàn)著教學中的不同的功能。導言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史事、人物掃描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客觀認識;課后活動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認識理解;材料研讀可以啟發(fā)學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知識拓展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這些欄目的設置,目的就是要強化歷史教學中對史料的學習和研究。
二、歷史教學中如何選取史料
(一)歷史教學史料的種類
史料一般包括多種資料,它有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影視資料和圖片資料等等,但比較多的是文字資料。文字資料主要來源于文獻、口傳的一些史料,還有一些“無意史料”它包括:官方遺留下來的部分文書檔案、軍事文件和私人信件、日記等等,“有意史料”包括:官方組織編寫的史書和歷史著述、回憶錄等。
(二)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
無論運用哪一種史料教學,它都會為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zhì)量發(fā)揮作用。但要實現(xiàn)高效課堂,激發(fā)出每位同學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兼顧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這需要講求史料選擇的基本策略。
1、史料的選取需有代表性。史料的選取要立足于基礎,要圍繞本課的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來選擇,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記憶和進一步的理解。
2、史料的選取要求多樣性。首先,要求史料類型的多樣性。根據(jù)實際教學內(nèi)容選擇不同種類的史料,兼顧文字、圖片、口述史料等。 其次,要求史料內(nèi)容的多樣、視角和立場的多樣。像同一事件、同一歷史人物的評議,可以從多個視角和立場、不同的文獻史料來選擇,這樣就能夠拓展學生視野,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的能力和“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3、史料選取要有針對性。史料的選取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考慮到學生閱讀的水平、理解能力,精選符合學生實際的史料和史實,不要選擇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的,也毫無興趣的史料。
如在學習“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這節(jié)課時,就可以選擇一部分影視資料和圖片資料,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紅軍長征的偉大與艱辛,體會勝利的來之不易。
三、史料教學運用的有效性
(一)要用具有時代特征的史料,增強歷史的現(xiàn)實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激情 。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對于21世紀的學生來說,歷史既是陌生的也是遙遠的。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歷史情境,把學生融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去,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或是穿越時空讓學生直接融入進去,感受歷史,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使課堂活躍。
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可以引用聞一多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寫下的《七子之歌》。詩歌中聞一多先生將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孩子,表達出一個孩子盼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讓學生聽、看、讀《七子之歌·澳門》感受聞一多先生誠摯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同學們的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認識到: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統(tǒng)一是全國各族人民長久的愿望,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所以,所謂的史料教學,首先就是教師要能運用歷史材料來創(chuàng)設或再現(xiàn)歷史情境,使學生通過具體場景的刺激,激發(fā)情感,感知歷史,掌握歷史知識。甚至是激發(fā)學生在這種興奮的狀態(tài)下去主動探究、學習。
(二)要堅持用正確的唯物史觀,以史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
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分析歷史材料,提煉有效信息和核心觀點。老師要指導學生關(guān)注材料的來源、作者、注釋,通過熟悉的人物、關(guān)鍵的事件等這些說明性的文字,尋找有效的歷史信息。所有的歷史事件或歷史評價其實它都是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的,所以我們在運用分析這些材料時要密切注意這些細節(jié),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材料,這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一個較為真實、客觀的歷史天地,了解歷史是時代的產(chǎn)物,感受歷史的多面性。
第二,要指導學生能分清史料中哪些是屬于主觀見解,哪些屬于客觀事實,正確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代表的立場、時代的局限性以及社會偏見等,避免“上當”。
第三,堅持“論從史出” 、“史論結(jié)合”的歷史研究方法。恰當?shù)剡\用史料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獲取恰當?shù)臍v史結(jié)論。歷史新教材改革后,教材中的史料很充分,老師在運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史料的基礎上,也可以補充更多的史實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jù)意識和思維能力。
四、歷史教學中史料選擇的注意原則
第一、立足課本,把教材中的材料作為首選。
第二、全面把握所選的史料,客觀分析史料的背景、史料的真假性、可靠性等。運用的史料忌單一,出現(xiàn)“一葉障目”的情況。
第三、運用史料要注意史料出示的時機、數(shù)量和難易程度的掌控等。
最后,所選史料必須要圍繞課堂主題,突出重點,為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服務。
總之,重視史料教學,就是要讓老師和學生都認識到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無論是史料的選擇,還是史料的運用,都應該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注重歷史學科的綜合性;運用史料教學的直觀性,來活躍課堂,激發(fā)思考,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92(03).
[2] 部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編寫思路、特點及體例. 因材教育. 中考歷史. 2017.08.
[3] 顧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學習與解讀.百度文庫.2018.09.
[4] 何巧瑜.論歷史課中的史料教學.[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