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亭
珍惜旅行的方式,更多的是用心感受。每一趟遠遠近近的出行,都是一次奔愛的旅程,以自己的節(jié)奏,去喜歡的地方,做喜歡的事。這回南下,帶了一臺攝像機,用它把海島上萬物的晃動都記錄了下來,被我剪進一段以王家衛(wèi)電影插曲《Jungle Drums》為背景音的視頻里,用來回憶旅程的飄搖時刻,也用來詮釋這部作品。
我對于莆田的印象,更多的是來自于郭沫若筆下的“荔城無處不荔枝”。這是一個強勢的水果誘惑。打從唐代起,莆田就開始培育荔枝。難道我也是沒擋住荔枝誘惑才來莆田?
到莆田一路驚險刺激,差點誤機還是生平第一次,在停止登機前一秒才到達登機口,剛踏上還沒站穩(wěn)飛機就要開動,這一切動作順暢到像是隨意搭了一輛過路車。從長樂機場再到莆田也是周折,大巴剛離軌高速便拋錨了,我先是待在車上靜靜聽著周圍的躁動,分貝并不是很大,很多是打電話的聲音,操著一口閩語,雖然閩南閩北聽不出,但能聽得出大家都在和家人通話,匯報中午無法歸家共進午餐的遺憾……
在南日島的海岸散步看夕陽也是一種親近小島的方式。
很多游客跟隨當?shù)厝颂е窨鹪诎哆呞s海。
全車最淡定的就只有我這個外地人,漫無目的,不急不躁,什么都享受、什么都新鮮。后來,我下車站在馬路邊,路的另外一側(cè)是海,海上漂著很多艘一般大小的漁船,船身大都是淺色牛仔那種藍,或是磨砂質(zhì)感的朱紅色,桅桿上插著旗子,營造著一種出海的態(tài)勢,站在馬路邊依稀看得見船上的景象,亂糟糟的,幾乎沒有一艘表面是整潔的,大概是放了很大的漁網(wǎng)和很多筐筐架架,那是一種被堆積出來的美感。
站在莆田的大地上已是晌午過半,到酒店卸下一身裝備,回想起車拋錨時,在馬路邊欣賞漁船的場景,于是草草決定添加一次乘船的經(jīng)歷,隨即便臨時決定開啟南日島之旅。說起南日島,這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地方,尤其對游客來講,相比命中率更高的湄洲島來說,描述南日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島一點也不過分。第一天之所以在南日和湄洲島之間選擇了前者,行船海里及時長優(yōu)勢起到支配性作用。
到南日島交通甚為繁瑣,耗時兩小時,到了已是下午4點,買了最近班次船票,登上心心念念的客船。渡輪中間是一個被鏤空的大空間,用來載車。四周是層層疊疊的人行空間,可以通過樓梯在五個隔層隨意穿行,中間層的空間最大,右側(cè)設(shè)有一個簡單的游客休息區(qū),后晌陽光傾斜角剛剛好,在休息區(qū)游客的臉上分撥出一米靜謐的暖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渡輪晃動間,投射在人群中,門框晃動的影子。休息室左側(cè)設(shè)有一個狹窄的通道,寬度只夠二人同時穿行,前提需有一人側(cè)著身。通道略顯幽深,上下和兩側(cè)由厚實的鐵皮板構(gòu)成,兩側(cè)鐵壁被刷成白色,從通道那頭到這頭,恰逢逆光視角,倚著鐵壁站著一個男人,他點燃了一支煙,我從通道穿過時側(cè)了一下身,有強勁的海風吹過,我的發(fā)絲大概飄到他的臉上了……視頻里這一段很有畫面感,可以配上那段經(jīng)典臺詞作為旁白“每天你都有機會跟別人擦身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我們最接近的時候,我跟她的距離只有0.01公分,57個小時之后……”
通往每一層的樓梯都非常窄,加上船身不停地搖擺,上樓梯時,雙手緊抓扶手都堪為艱難,最靠上的兩層很多人都不愿意上去,畢竟除我們之外,很少有人是專門來乘船的,這使得往上兩層成了一塊能唯我獨霸的空間。頂層更加露天,活動范圍和視野更為廣闊,相應的風也更大,船身兩側(cè)激起的純白色水花偶爾會蹦得老高,挑逗游人的臉頰。
新鮮的海產(chǎn)被漁民打撈上來,迅速地分揀到各個筐里,供餐館和游客挑選。
岸邊的黃綠色到海水應有的藍,過渡很快,離岸越遠越是一片蔚藍,成群的海鷗調(diào)皮得很,兵分兩路飛在渡輪左右,一路將我們護送至終點。天與海都很空曠,形成海天一色。
南日島,古名南匿山,因山隱匿在海里而得名。山海兼優(yōu),資源豐富,尤其是風能,肉眼可見的是圍岸直立的風車們。據(jù)統(tǒng)計,全年4級風以上時間達300天以上。島上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在不同高度鱗次櫛比地安插著很多高矮不同的房屋,頂部就像是小朋友筆下尖尖的屋頂,連顏色都相似得很,紅瓦白墻,綠樹環(huán)繞……南日島沒有開發(fā),是個原生態(tài)海島。沙灘還不錯,還能看到、嘗到海里剛打撈上來的海鮮,南日被稱為“鮑魚之鄉(xiāng)”,一定要到集市上挑選海鮮哦,都是大小漁船的戰(zhàn)利品,不用擔心吃到嘴的海鮮不夠新鮮,味道和價格都會讓你喜出望外。
為了趕上最后一班客輪,在島上僅停留了一小時左右就草草離場?;氐绞洗a頭,原本應即刻搭上最后一班公交離開這個鎮(zhèn),卻因等夕陽、拍延時耽擱了。傍晚以后的交通問題很難解決,說來所有通往鎮(zhèn)上的公交都已停運,都已做好了住下的打算,不死心的我們回到碼頭無意望見一班大巴,查問過后發(fā)現(xiàn)是趟開往市里的末班車,于是順理成章、輕而易舉地包了輛車。司機把我們放到離住處更近的萬達,在海底撈排隊期間到馬路邊嘗了嘗地方特色——天九灣熗肉,這道小吃是要配上粉吃的,整體還是閩區(qū)的清淡口味,熗肉鮮嫩有嚼勁,那應該是一種被捶打過后的勁道,至于粉,整體感覺稀碎且柴,欠些口感,以北方人口味一般無福消受。
在莆田,有一座最最神秘的廟,也是最靈驗的神廟之一,它就是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每年世界各地的信眾都爭著前來祈愿,其中也有很多大腕明星。福建莆田湄洲島是海上媽祖女神的故鄉(xiāng),這里有全球媽祖祖廟,是海內(nèi)外6000多座媽祖宮廟的“始祖”。于是第二日,去湄洲島,這個以媽祖文化著稱的海島。
湄洲媽祖祖廟初建于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2009年9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經(jīng)審議表決,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
相傳,媽祖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因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遂取名“默”。她生前蘭心蕙質(zhì),聰明好學,懂醫(yī)術(shù),識氣象,通航海,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許多好事。林默娘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化升天。人們敬仰她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為了紀念她,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尊她為海神靈女、龍女、神女。我們?nèi)r恰逢人們慶祝媽祖誕辰,商場會舉辦紀念媽祖的活動、路邊的商家會自發(fā)地敲起鑼鼓,湄洲祖廟那巍然屹立的媽祖雕像,依然面朝大海,雍容慈祥。
關(guān)于媽祖誕辰,還有一個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相傳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前后數(shù)日內(nèi),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凡天后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潮水洶涌,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jù)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數(shù)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弋其中產(chǎn)卵。
全球最最珍貴的媽祖金身也在湄洲島,被稱之為“鎮(zhèn)廟之寶”。是千萬人心中的女神。這里還有一種特色食物,媽祖面。據(jù)悉,在古時候,莆仙一帶沿海的漁民們,每在出海之前,親人總會給他們煮上一碗媽祖面吃,以祈求出海捕魚的漁民能平安歸來。隨著媽祖信俗的不斷傳播,媽祖面逐漸成為當?shù)氐囊坏馈懊恕?。“配著紫菜、雞蛋、香菇,非常好吃。”朋友一邊品嘗,一邊叫好。
媽祖面,也稱長壽面,因面條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zhì)地柔潤、風味獨特又是手工制作而受到莆田百姓的喜愛。媽祖面的配菜都很有講究,紫菜有紫氣東來之意,象征富貴。圓圓的香菇象征團圓,翠綠的荷蘭豆和鮮黃的雞蛋象征健康,小巧的花生取意落地生根,象征平安吉祥。淡淡的香氣撲面而來,看似很平常的面條,吃起來卻停不了嘴。
近年來,隨著媽祖信俗被列入“非遺”名錄,媽祖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日益擴大,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媽祖宴”?!皨屪嫜纭笔瞧翁锊酥凶钬撌⒚难绮?,1987年,為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圣誕,莆田名廚王文基根據(jù)媽祖故鄉(xiāng)風味,結(jié)合宮廷和民間特色,以莆仙地產(chǎn)原料為基礎(chǔ),精心創(chuàng)作出蘊含媽祖文化魅力和神圣色彩的十三道宮廷菜系——媽祖宴菜,受到社會歡迎,每一道菜均取材莆田本地食材。
沿海岸而建的公路上,很多設(shè)施都是由太陽能支持運轉(zhuǎn)。
湄洲島歸來的我們,隨意游走在莆田街頭,瞬間就沒什么可著急的了。最后去到文獻路,這條莆田市區(qū)東西走向的主干道,它像一位默默無語的長者,見證了十年“文革”創(chuàng)傷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喜人變化。
站在步行路口,能看見一座外形酷似天安門城樓的建筑,這便是莆田古譙樓,它不僅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樓之一,也是福建僅存的一座鼓樓。
相傳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893年),興化軍知軍段鵬初建,作為子城城門和門樓。紹興六年(1136年)因火災焚毀,知軍劉登重建,稱鼓樓。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騷亂又被焚毀?,F(xiàn)存古譙樓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慶時期又重修的。莆田舊地圖里許多昔日景點已經(jīng)不復存在,她卻依然堅強地挺著,經(jīng)歷五朝千年屹立于市中間,確實不可謂不是奇跡。
古譙樓分為三層平面長方形,長約50米,高約25米,保持宋代城闕形制,中開門洞,門上嵌“古譙樓”的石額。二層的樓閣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部分結(jié)構(gòu)還保留著明末清初的遺跡。三層周圍有回廊,旁邊是磚石的花式圍欄。據(jù)資料顯示二、三層共有100多根木柱。如今,古譙樓內(nèi)部重新裝修,修繕了門窗,二樓設(shè)置了水吧、借閱區(qū)、閱讀區(qū)及演繹區(qū),成為莆陽書房,是集茶水甜心、圖書文具、免費閱覽室、民俗文化展示區(qū)等相結(jié)合的書房,頗具莆陽傳統(tǒng)風味。外面街道是喧鬧的車流,古譙樓上是靜謐的氛圍,讓人情不自禁放緩了腳步,呼吸也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吵到正在看書的人。
上世紀80年代的古譙樓原先所在的門口還是一片緊湊的民房,90年代初在統(tǒng)一的規(guī)劃下,門口夷平,修了一個小廣場,還順帶開拓了莆田最早的一段步行街,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十字街。古譙樓歷經(jīng)千年屹立于莆田中心,每逢節(jié)假日都人山人海。上世紀的一段時間,古譙樓前曾經(jīng)是莆田政治氣候的晴雨表。退回到幾十年前,慶祝的隊伍、美麗的花車、押運的囚車都曾在這兒留下或喜或悲的印記……年代更迭,歲月如歌,千百年的歷史過去了,莆田城也發(fā)生了許多的迂回變遷??墒且淮搜壑械墓抛S樓依舊,它透著歷史、漫著煙云。
在福建沿海地區(qū),人們通常把家或屋子稱為厝,勤勞智慧的平潭漁民就地取材,利用海島上豐富的石材,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頭厝。
古譙樓的滄桑隱藏著莆田的文化氣質(zhì),承載著無數(shù)可能。如今古譙樓的外觀一片深紅,冷靜、莊嚴、肅穆,華燈初上,流光溢彩,隨著夜景燈光的改造,光束打在城墻上,古譙樓不動聲色地換了新顏,不禁流露出過年的溫紅氣息,風韻滿滿。
從思考下一站去哪,到?jīng)Q定去平潭只用了幾秒,又是一個率性的決定。只是盯著地圖上東南沿海的離陸島,目光往上掃,過了湄洲島、南日島,出現(xiàn)了這個體積顯眼的島——平潭島,平潭島是福建省當仁不讓的第一大島,雖說已不在莆田境內(nèi),但距離也不遠,不過兩小時車程。
在長達408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能尋到100多公里的優(yōu)質(zhì)海濱沙灘,沙質(zhì)細白,那些被太陽曬干的沙子居然是接近乳白的顏色,踩上去軟綿綿的,每當風把細軟的沙刮到腳上,不光腳會癢癢,連心都會產(chǎn)生一種觸電感,這是硌腳的海灘給不了的體驗。島嶼外側(cè)海水清澈湛藍,背后成片的防護林帶郁郁蔥蔥。
我踏上過很多海灘,天津港那種人造的、秦皇島那種燙腳的、還有青島那種礁石相伴的粗糲海灘,給我的心情體驗各不相同。但上邊講到這些,都是依照攻略刻意找到的,平潭的沙灘之旅顯得有些獨特,腳下的一片片海灘都是環(huán)島騎行時的突然邂逅,隨處都有,也沒什么好壞之分。
從平潭縣城出發(fā)時作了一個明智的決定,不到100塊租來一輛續(xù)航40km的“小毛驢”(電動車),說是如此,但實際路程早就超過了續(xù)航量,有了它,平潭行的交通阻礙被大大弱化,既不擔憂末班車,又不用擔心打不到滴滴,路線規(guī)劃更是隨心所欲。人生中從此有了一次環(huán)島旅行,就在離臺灣省最近的海峽一側(cè)(與臺灣新竹相距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與臺灣本島距離最近處),依次開去龍鳳頭、海壇古城、壇南灣。
龍鳳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沙灘浴場,既是浴場,躺著一定也舒服,那是一種非常貼合體溫的溫度,那里天氣常陰,海風常在,女人無需為了防曬把自己涂成厚蛋燒的樣子,內(nèi)心戲不用太多,不過需要一件能讓人飄飄然的長袖倒是真的。這附近會有很多賣紙鳶的小攤,實用度百分百,建議買它,畢竟“風”這種神奇物種總是不等自來。你可以穿的很好看,一只手握著手柄,一只手抽撤風箏的線,逆著風緩慢倒退,不化妝沒有關(guān)系,也許風吹頭發(fā)會遮了臉;你可以是個小孩,拽著風箏在海灘上一頓狂跑,看看把線放到底,風箏的高度……
在去往臺灣小鎮(zhèn)的路上,被一個分岔口吸引,這條路磕磕絆絆并不平整,中間有一個大彎和略陡的土坡,大概是條在建的路。在對車胎無度的擔憂里終于走到路的盡頭,那是一塊圓形平臺,三面臨海,邊上是巨大且圓潤的礁石。挑一個好天氣、鋪一塊好看的布,背一個巨大的畫夾,可以穩(wěn)如泰山的在這里坐上半天。
平潭島的石牌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球狀風化海蝕柱。站在遠處看,這里就像兩片巨大的船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高一矮的兩個石柱。據(jù)說這是古代的啞巴皇帝啞童造反兵敗后沉舟形成的化石?,F(xiàn)在石牌洋已經(jīng)成為平潭享譽世界的一張名片,是平潭的標志性景點。
東海仙境是平潭這座島海蝕地貌的典型。這里有天然形成的海蝕豎井,直徑接近50米,深度有40多米。旁邊有一道巨大的峽谷,就好像山被劈開一樣,這就是仙人谷。看過各種奇特的景觀之后,不禁感嘆這名字的貼切。除了仙人,誰還能造就出如此震撼的景色呢?
海蝕地貌雖然是一大奇景,海濱沙灘也十分美麗。但這些并不是平潭獨有的,年代久遠的石頭厝村落才是平潭真正的寶貝。平潭島上盛產(chǎn)花崗巖,于是當?shù)厝司蜕w了這些如同碉堡一般的石頭厝。在平潭島,只要有村子的地方就有石頭厝。各色各樣的石頭,變成一座座極具特色的房屋,記錄著小島的歷史,講述著島上的故事。紅磚瓦青石條,馬鞍形風火墻人字形屋頂,陽光下的冷暖色調(diào),在堅硬中給人絲絲暖意。
至于海壇古城,它不是一座真正的古城,而是仿照閩都古城樣子而建的房屋部落,集聚著“吃、住、行、游、購、娛”全功能旅游文化綜合體,宜商宜居。古城里不僅有大型餐飲、閩臺小吃、廟會小吃;還有特色星級酒店與傳統(tǒng)四合院客棧;更有古城獨具特色的綜藝表演。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海防重城。古城中的望海閣,不僅是古城的最高建筑,也是古代海防的重要瞭望設(shè)施。城中還保留著許多明代的壁畫,非常的古樸。
不同于一般商業(yè)街的明亮,古城傍晚是被燈籠映照的溫紅色,城樓飛檐翹角,街道上地面總那么潔凈,那是一番有違于這個時代的清凈景象。
色彩斑斕的石頭厝或紅、或黃、或白、或灰,冷暖色調(diào)相間,在燈光的照耀下協(xié)調(diào)優(yōu)美。
?無數(shù)人為之向往的奇景“藍眼淚”。
離開古城時,夜色已顯露出伸手不見五指的魔力,騎往壇南灣一路幽深且僻靜,在一條窄得出奇的道路上騎行了20分鐘之久,僅靠電瓶車在黑暗中摸索得一線光,盡管是兩個人在走,心底仍然流露出探險的不安,印象中這種絕跡的夜色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十幾年前的小時候。回頭望望身邊人,嗅一嗅海的氣息,能體會到幾絲溢出的浪漫。
忽地經(jīng)過一個大排檔,頂上掛著的彩燈足足把一片路都照亮了,燒烤的架子不斷地冒著煙火氣,也是從這兒開始,世界逐漸充滿光亮。初入壇南灣,看到數(shù)不清的攤販、大排檔,這要是在市里,海鮮味兒早就散播得很遠了。在這兒鼻腔的美味只偶爾出現(xiàn),馬上就會被海水同樣的鮮咸味兒蓋上。
在平潭的幾個海域中,壇南灣作為一個待開墾的“處女地”,海岸綿延22公里,光污染影響小,環(huán)境優(yōu)美,灣內(nèi)海域遼闊,岸線曲折,是觀看“藍眼淚”的最佳位置。“藍眼淚”學名希氏彎喉海螢,是生活在海灣里的一種浮游生物,為熒光動物。離開海水只能夠生存100秒,只有吹南風漲潮才會出現(xiàn)。
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相信,很多人都被電影中奇幻的藍色海洋一幕所震撼??催^拍攝花絮的,才知道,這炫目的海景,是在臺灣的一個水槽影棚里進行前期拍攝,然后再通過后期制作完成,并非實景拍攝。亦夢亦如幻,強烈地沖擊著我們的腦神經(jīng)。置身于奇幻藍色海洋,我們更愿意相信電影中的場景是真實存在,而不是后期的技術(shù)處理的成果。
風箏節(jié)的高手一起為游客進行大型風箏的放飛表演。
但藍色夢幻海洋的確存在,而且近幾年每年都會出現(xiàn)。而這美麗奇觀被稱為“藍眼淚”,近幾年每一年的不同時間、地點,都在這片距離臺灣最近的內(nèi)陸壇南灣出現(xiàn)過,出現(xiàn)幾率最多的時間集中在了4-8月。有幸見到這一壯觀場面的見證者都欣喜如狂:在海浪的拍打下,不斷出現(xiàn)熒光色的藍點,整個海岸線猶如浩瀚的銀河星空,讓人仿佛置身在“阿凡達”的美妙世界里。
于是下車后,我?guī)е鵁o限的憧憬,徑直沖到壇南灣海域,奔著只會偶爾出現(xiàn)的“藍眼淚”。我讓小周蒙上我的眼睛,期待著松手后看見“藍眼淚”時,激動尖叫的時刻……腦海里過電影一樣,閃現(xiàn)過無數(shù)次“藍眼淚”的畫面。
無奈靈敏的耳朵仍會給不愿過早接受現(xiàn)實的人傳遞過多訊息,蒙眼期間我聽到了別人的嘆氣聲,有的人小聲叨咕著“竟然沒有‘藍眼淚”。大概這片海域存在很多和我一樣的理想主義者。
睜眼時眼前的海水黯淡無光,這時腳下突然癢癢得很,躬下身發(fā)現(xiàn)腳面竄過一只小螃蟹,跑得飛快,小家伙長得真可愛,圓圓的眼睛青灰色的身體,我把它抓起,放在手心撫摸它,奇怪得很,它乖乖呆在我的手心,并不是一心想要逃,這好像也是某種緣分,差一點我就因為這莫名的眼緣將它帶走,只可惜這是一條屬于大自然的生命,以海為家。旅行中這樣奇妙的際遇總會彌補某些遺憾。
“藍眼淚”更多時候是可遇不可求,就像情人的眼淚一樣珍貴。對于可遇不可求的景色,都是極其講究緣分的奇觀。但凡一個天下奇觀誕生的地方,即使你沒有邂逅到期待中的美景,在她的周邊,往往也能讓你有意料之外的小驚喜。我記憶中的平潭“藍眼淚”不會是網(wǎng)上那些驚艷的圖片,同樣不會是那群學名希氏彎喉海螢的生物,而是這只小蟹,茫茫眾生中,我們在平潭有過一面之緣,因此我想給它取名“平潭一滴淚”。
告別了小蟹,離開了海灘,回酒店換了身裝備,隨即出門去城中心吃宵夜。戴了一頂棒球帽,穿了一雙人字拖,假裝隨意地出現(xiàn)在這座城市的午夜12點,夜市里、燈光下,我的偽素顏顯得格外真實……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