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超
(山西焦煤集團霍州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呂梁山公司方山木瓜煤礦,山西 呂梁 033199)
由于煤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賦存條件和地質狀況較好的煤炭資源已近消耗殆盡,并且國民經濟對能源需求急劇增加,導致開采深度越來越大。隨著埋深的增加,巷道的掘進和支護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問題,埋深大的巖石更為軟弱破碎,導致巷道圍巖難以自穩(wěn),支護系統(tǒng)承擔更大的壓力,巷道具有更大的形變,支護難度增加。目前,深部巷道占我國巷道綜掘進量的29%左右,這類巷道的返修率高達70%[1],給煤礦采掘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淺部巷道相比,深部巷道的礦壓顯現特征表現為:①深井巷道變形量一般都能達到甚至超過500mm,巷道圍巖破裂區(qū)也比較大,通常為4m以上,塑性區(qū)的寬度有時候能達到10m以上;②在深部由于巷道圍巖變形周期更長,導致巷道支護與維護時間更長;③深部巷道的各向異性、構造的復雜性以及應力的不均勻分布,使巷道的變形呈現更大的不確定性和不規(guī)則;④巷道支護通常只是對頂板和兩幫的支護,而底板處于未支護狀態(tài),不利于承壓拱的形成,也不利于提高圍巖的自承能力,深部巷道常出現底鼓形式的變形,底鼓在頂底板移進量中占三分子二以上。
開挖導致巷道周圍巖石內的應力在淺部不均勻分布,出現應力集中區(qū)[2]。若集中區(qū)的應力超過巖石強度,則巷道圍巖就會破碎,形成通常所說的塑性區(qū)松動圈,如圖1所示。
切向應力是在巷道斷面較大時影響圍巖穩(wěn)定性的關鍵性因素,以往經驗表明,當巷道圍巖所受應力大于其單軸抗壓強度時,就很可能會發(fā)生破斷失穩(wěn)。切向應力由原始應力轉化得來,成正相關,而原始應力又與埋深有著密切的聯系。
圖1 巷道周邊巖體內的應力分布情況
隨著巷道掘出時間的增加,塑形區(qū)逐漸向周圍巖體內部擴展,圍巖的位移變形也在進一步增加。當巷道圍巖變形過大時就會威脅到巖體原本的自穩(wěn)結構,使周圍巖體作用于支護結構上的擠壓力增加,在支護體的作用下圍巖又重新趨于穩(wěn)定。但是當支護結構與圍巖作用的周期及其變形不相適應時,圍巖松動圈擴大導致支護體遭到破壞,巷道發(fā)生冒頂、片幫等事故。
圖2 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實踐工程中,深部錨桿支護巷道的破壞形式常表現為:
1)在巷道頂板巖石比較破碎的情況下,錨桿不能有效的加固巷道頂板淺部的破碎圍巖,錨桿端部附近的巖石發(fā)生小范圍冒落,從而形成小的冒落拱,如圖3(a)、3(b)所示。
2)對于頂板巖層離層嚴重,錨固體形成復合形式或鑲嵌型結構的離層性巷道頂板,錨桿的失效會使頂板大范圍整體性垮落,如圖3(d)所示。
3)當巷道兩幫煤巖體的力學性質比較低,整體性不強時,巷道發(fā)生破壞如圖 3(c)、3(e)、3(f)所示。
圖3 深部錨桿支護巷道常見破壞形式
根據上述常見的深部錨桿支護巷道的破壞形式,總結錨桿支護失效的原因包括:
1)錨桿各種參數的選擇和設計不符合實際。當錨桿的設計強度不足時,就不能使巷道圍巖及支護系統(tǒng)形成穩(wěn)定的承載結構,巷道的變形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影響煤礦的正常生產。但是過于要求錨桿的安全性能,也會使支護成本大大增加。
2)錨固失效。當上覆巖層中發(fā)育有較多的結構弱面時,巷道頂板上部圍巖將發(fā)生錯動等局部破壞,導致錨固巖層中錨桿的錨固力急劇減小,引起錨固失效,最終可能導致巷道大范圍冒頂。
3)粘結失效。錨桿通過錨固劑與圍巖聯結為一個整體,如果粘結材料與錨桿桿體之間發(fā)生了相對滑移錯動,錨桿就會喪失加固圍巖的作用,即發(fā)生粘結破壞。錨桿錨固力的大小由粘結材料與錨桿間的粘錨力決定,試驗得出不同材質錨桿與常見煤層伴生巖體的錨固力見表1。
表1 不同材質錨桿與常見煤層伴生巖體的錨固力
由表1的試驗數據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錨桿與不同圍巖之間錨固力的大小不盡相同,因此當進行巷道支護的錨桿、錨索錨固段長度參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圍巖的力學性質,選擇合理的錨桿材質來實現足夠的錨固力,通過控制錨固力的大小來提高錨桿的支護性能[3]。
4)托盤失效。錨桿安裝時通過托盤施加一定的預應力,改變巖體的受力狀態(tài),將圍巖更好的聯結為一個承載體,充分發(fā)揮錨桿的作用,如果托盤安裝不合理,會嚴重影響錨桿的支護效果[4]。有無托盤對應錨桿的軸力與剪力如圖4所示。
圖4 有無托盤對應錨桿的軸力與剪力圖
為了有效控制深部巷道圍巖的變形與破壞,在進行錨桿支護設計及施工過程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及時支護原則,即巷道支護要緊跟掘進作業(yè),及時對巷道進行有效支護,使圍巖充分發(fā)揮其自承載作用;②主動支護原則,即對深部巷道支護主要采用高強度錨桿(索),利用錨桿(索)的主動支護作用將圍巖固化為一個整體,從而提高圍巖的自承載能力;③有效支護原則,即嚴格保證巷道支護工程質量,確保錨桿(索)支護后能達到設計的錨固力與預緊力,對于失效的錨桿(索)要及時進行補打,確保整個支護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狀態(tài);④動態(tài)支護原則,即根據巷道工程地質條件合理進行巷道支護參數設計,巷道支護設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不是一次完成,因此需加強巷道圍巖變形等礦壓觀測,及時收集礦壓數據,并對所提出的支護參數進行對比優(yōu)化,實現巷道圍巖有效控制;⑤可靠支護原則,即錨桿(索)等支護材料選擇合理,錨桿(索)長度、直徑、間排距等支護參數可靠,一次成巷支護質量高,降低巷道返修率。
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實現深部巷道圍巖安全穩(wěn)定的支護對策是[5]:
1)首先利用高強度錨桿(索)+金屬網的聯合支護方式對巷道圍巖進行及時主動支護,將巷道表面圍巖固化,從而促進巷道圍巖充分發(fā)揮其自承載作用。大量成功的工程實踐經驗及理論研究表明,隨著巷道轉向深部,對支護體系的要求越高,提高錨桿(索)支護強度勢在必行。
2)深部巷道支護采用高強度、高預應力錨桿(索)+金屬網進行,尤其提高巷道頂板的支護強度,防止頂板離層及垮落現象的發(fā)生。
3)同時應加強巷道兩幫的支護強度,同樣采用高強度、高預應力錨桿(索)進行支護,以減小巷道兩幫的位移量。
4)通過在巷道幫角處增加底角錨桿(索)以減小巷道底鼓變形。
5)增強錨桿(索)的錨固力、預緊力,使巷道支護體系的強度得到提高,對應圍巖自承結構強度及穩(wěn)定性更好。
6)對巷道進行動態(tài)礦壓觀測,當巷道圍巖所處地質條件發(fā)生變化、掘進施工工藝發(fā)生改變及圍巖出現大的變形時,需及時對巷道支護參數進行調整。尤其在地質構造帶、圍巖變形破碎嚴重區(qū)域,需要改變支護參數并進行補強支護,以保證巷道掘進施工的安全進行。
淺部巷道的支護大多以圍巖松動圈為基礎,用錨桿、錨索等常規(guī)支護手段增加松動圈的穩(wěn)定性。而深部圍巖由于地應力大大高于淺部巷道,巖體表現出很大的流變性,圍巖可能出現多種變形破壞方式,使得巷道支護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挑戰(zhàn)。因此,在選擇巷道支護形式以及確定各個支護參數時,就應更加小心謹慎,選擇合理的支護形式,達到深部惡劣圍巖條件下巷道變形控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