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峰
(南昌市按摩醫(yī)院中醫(yī)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疾病,因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對神經等組織產生壓迫,導致腰腿疼痛。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工作形式的改變,該病患病人數(shù)逐年增長且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資料稱在外科門診中腰腿痛者占50%,骨科中約占70%[1]。本病病程長,難以根治,且易復發(fā),嚴重影響人們正常工作與生活。祖國醫(yī)學將本病納入“骨痹”范疇,為提高其臨床效果,現(xiàn)我院采取中醫(yī)骨傷手法與獨活寄生湯加減方配合療法,選取患者80例,詳述其效果。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依據(jù)治療方式分組,對照組(n=40)采取中醫(yī)骨傷手法,觀察組(n=40)基于對照組加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方。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25~74歲,平均年齡(45.7±8.2)歲;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27~75歲,平均年齡(46.1±8.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均衡性(P>0.05)。
對照組采取中醫(yī)骨傷手法,患者俯臥,醫(yī)師先推拿使患者肌肉放松,并對腰部肌肉痙攣予以緩解,而后指導側臥,伸直下肢,屈曲患側下肢,醫(yī)師一手將足跟部握住,另一手將膝部按住,采用左順右逆的旋轉手法,將下肢用力伸直牽拉,并拔伸踝關節(jié),重復3次。每間隔1d治療1次,20min/次,持續(xù)2個月。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方,組方如下:獨活12g,肉桂8g,黨參20g,防風12g,熟地黃30g,秦艽12g,杜仲15g,桑寄生30g,羌活12g,當歸20g,川芎8g,細辛3g,甘草5g。加減方: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及吳茱萸,風甚者加白花蛇與烏梢蛇,濕甚者加蒼術及木瓜。用水煎服,1劑/d,溫服于早晚,持續(xù)2個月。
依據(jù)腰腿痛癥狀綜合評分(JOA)評估兩組臨床效果,JOA分值不低于20分,腿抬高>50°,無疼痛癥狀且可從事輕體力勞動判定為顯效;JOA評分低于20分但不低于10分,疼痛癥狀及腰部功能改善,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判定為有效;JOA評分在10分以下,疼痛無變化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見表。
表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癥狀為腰腿痛,誘因為外傷或勞損等,當前臨床多采用按摩、推拿、外敷鎮(zhèn)痛貼及硬膜外封閉治療等,若上述療法效果欠佳則可實行開窗髓核摘除術、椎間盤置換術等,但有一定創(chuàng)傷,且治療后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姿勢,避免受涼、久坐不動及彎腰等,還要重視腰部保暖。在骨傷科中共有4種治療方法,分別為功能鍛煉、固定、整復及中醫(yī)骨傷手法,其中中醫(yī)骨傷手法優(yōu)勢在于有一定療效及操作簡易。我國應用正骨手法歷史悠久,在唐代、元代及清代均有書籍記載。
中醫(yī)學認為一旦臟腑經絡病變,遭受外邪侵襲,阻礙經絡后便會不通則痛。而骨傷手法通過推拿、按摩可化瘀活血、止痛解痙及疏經通絡,將肌張力降低,減輕患者痛感。獨活寄生湯主治氣血不足、痹證日久及肝腎陰虛之證。方中獨活可止痛祛風、通痹活絡;羌活可止痛散寒、行風祛寒;川芎可化瘀活血、止痛祛風及行氣開郁;杜仲可補益肝腎、化瘀活血及強健筋骨;茯苓可泄毒降濁、化瘀活血;防風可止痛祛濕、解表祛風;熟地黃可滋陰補血、填髓益精,對改善腰膝酸軟癥狀有較好效果;秦艽可止痛祛濕及清熱,黨參為體倦乏力、脾胃陰虛者常用藥;細辛可散寒解表、止痛祛風,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還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抗菌作用較好[3];肉桂可通暢血脈,除冷暖胃;甘草功效在于止痛行氣、解毒清熱,還可對諸藥予以調和。全方共奏補氣血、止痹痛、祛濕散寒及強筋健骨之效。獨活寄生湯加減方還可結合患者具體實際開展個體化治療,增強臨床效果。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組72.5%,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報道結果相近[4]。
綜上所述,中醫(yī)骨傷手法與獨活寄生湯加減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協(xié)同增效,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