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于沭蓮(通訊作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04醫(yī)院常州院區(qū)工娛療科 江蘇 常州 213003)
本文筆者為了觀察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shù)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影響,選擇78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現(xiàn)在將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如下。
選擇我院精神科2017年2月-2018年11月內(nèi)收診的78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jù)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組占39例。對照組39例患者均為男性,最小20歲,最大28歲,平均年齡(25.69±2.14)歲。研究組39例患者均為男性,最小20歲,最大30歲,平均年齡(25.91±1.28)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精神康復技術(shù),研究組采用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shù),具體方法如下:(1)病區(qū)內(nèi)訓練。病區(qū)護理組長負責開展訓練工作,第1~2周主要任務在于始動性訓練,第3~12周主要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糾正病人不良習慣,如不愛清潔、懶散等,引導病人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方式,遵守科學作息時間,自理生活。(2)康復過程。第一,藥物管理,第3~4周,5次/周,1.5h/次,主要介紹抗精神病藥物的相關(guān)知識,指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學會評價藥物的作用,識別藥物不良反應且能夠及時處置。第二,癥狀識別與處理訓練,第5~6周,5次/周,1.5h/次,主要內(nèi)容是指導患者學會識別癥狀,并掌握處理方法。第三,職業(yè)康復以及社交技能訓練,第7~10周,5次/周,2h/次。第四,回歸社會訓練,第11~12周,5次/周,2h/次。(3)訓練方式。采取角色扮演、看視頻及回答問題、交流、布置作業(yè)、實際練習等方式,幫助病人積極克服社會功能障礙,加強教育及訓練,提高病人對康復訓練的認知程度,指導病人自己擬定康復計劃及回歸社會的計劃,學會面對生活壓力,掌握人際交往技巧。
采用精神科護理觀察量表(NOSIE)[1]、癥狀自評量表(SCL-90)[1]以及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2],評價兩組患者康復指導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康復干預前,組間NOSIE評分、SCL-90評分以及IPRO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所示。
表 觀察分析臨床效果指標(±s,分)
表 觀察分析臨床效果指標(±s,分)
組別 n 時間 NOSIE評分 SCL-90評分 IPROS評分研究組 39 干預前 181.37±23.41 132.73±24.83 39.87±21.35干預后 201.84±32.45 114.27±21.57 23.14±11.28對照組 39 干預前 182.85±19.47 135.82±28.94 40.28±18.82干預后 187.93±27.69 129.73±14.58 34.72±19.05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指一種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多青壯年緩慢或者亞急性起病,病程長,進入慢性期后,受疾病影響而出現(xiàn)衰退癥狀,缺乏自我價值感,隔離外界,人際交往及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學習。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shù),屬于綜合康復治療模式,涉及多種精神康復技術(shù),如認知行為、社交技能等,內(nèi)容全面,具有針對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社交能力,幫助患者重新回歸社會[3-5]。與常規(guī)精神康復技術(shù)相比,進行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shù)的39名患者護理觀察、癥狀自評和康復療效等方面的指標都有明顯提升,所以,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shù)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