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紹華
骨質疏松疾病屬于絕經后時期女性的常見病之一[1], 西醫(yī)可快速治療, 而中醫(yī)可愈其根本, 故而針對此類女性患者, 近年來臨床致力研究中西醫(yī)結合方案?;诖? 本文特選擇90 例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方式分組, 分別使用西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進行治療, 予以對比,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5 例。觀察組年齡最大76 歲, 最小51 歲, 平均年齡(64.62±5.48)歲。對照組年齡最大75 歲, 最小52 歲, 平均年齡(64.43±5.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治療。給予唑來膦酸注射液 4 mg, 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稀釋后靜脈滴注, 每20 天治療1 次, 并按照對癥狀況予以相應干預[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中醫(yī)治療給予獨活寄生湯, 其中基礎配方是獨活15 g、桑寄生10 g、女貞子10 g、黨參10 g、雞血藤10 g、羌活10 g、蜈蚣10 g、田七10 g、杜仲10 g、川木瓜10 g、茯苓10 g、甘草10 g、骨碎補10 g。辨證加減方:濕邪者加防己、薏苡仁(視患者情況定用量);血瘀者加紅花、丹參(視患者情況定用量);痰瘀者加白芥子(視患者情況定用量);陽虛者加巴戟天、熟附子(視患者情況定用量)。中藥炮制按照規(guī)定要求水煎煮, 1 劑/d, 煎煮2 次后混合藥液, 分早晚2 次服用[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值及生化指標水平。生化指標包括S-Ca、CHOL、ALP、S-P、E2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值比較 治療前, 兩組的骨密度值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骨密度值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的S-Ca、CHOL、ALP、S-P、E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的S-Ca、S-P、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CHOL、AL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值比較( g/cm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值比較( g/cm2)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0.99±0.14 1.63±0.13a對照組 45 0.97±0.12 1.05±0.14 t 0.728 20.365 P>0.05 <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S-Ca(mmol/L) 2.19±0.24 2.39±0.19a CHOL(mmol/L) 8.29±0.68 4.01±0.59a ALP(U/L) 52.26±14.62 46.05±13.48a S-P(mmol/L) 1.21±0.16 1.51±0.19a E2(pg/ml) 37.62±4.26 57.62±4.03a對照組 45 S-Ca(mmol/L) 2.18±0.21 2.30±0.15 CHOL(mmol/L) 8.24±0.71 4.89±0.62 ALP(U/L) 60.15±15.05 53.26±15.64 S-P(mmol/L) 1.20±0.15 1.34±0.17 E 2(pg/ml) 37.58±4.35 42.16±3.95
祖國醫(yī)學認為骨質疏松疾病的主要發(fā)病緣由是腎[4,5]。腎為先天之本, 主生長發(fā)育, 若腎精氣由盛而衰, 則表現(xiàn)出生-長-壯-老-已這個過程。女性患者到絕經期后, 腎精處于衰竭期, 故而形體老化, 呈現(xiàn)老態(tài)龍鐘狀, 筋骨活動能力降低, 骨密度下降[6]。為改善患者的骨質疏松狀況, 單獨使用西醫(yī)治療并不可靠, 需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方案, 以調和根本, 達到治療目的[7,8]。
西醫(yī)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主要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雖然有部分改善效果, 但經過注射后, 亦會導致骨細胞活性削弱后死亡, 從而造成骨量丟失。中醫(yī)講究從行氣、活血、補腎等方面展開治療, 以此調和脾、腎, 增強后天之本, 提高鈣制劑的吸收程度, 故中西醫(yī)結合后, 能夠有效改善絕經后婦女的骨質疏松狀況[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骨密度值、S-Ca、S-P、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CHOL、AL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證明, 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增加中醫(yī)
方案實施“標”、“本”兼治后, 能夠有效改善女性患者的骨質疏松狀況, 從而增加骨密度值, 調節(jié)其機體功能, 改善生化指標, 并使患者身體狀況水平均得以良好的恢復。
綜上所述,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 使患者骨密度值、生化指標均得以良好調節(jié),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