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鐘昆,男,1932年11月11日生,山西省澤州縣大東溝鎮(zhèn)南坪村人。中共黨員,高級編輯,曾在《山西農(nóng)民報》社、山西省政府、《山西日報》社、中國科協(xié)、《中國科協(xié)報》社、《人民日報》社工作,離休前擔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新聞傳媒工作者。
他自幼承良師啟蒙,早年遇伯樂指引,一生執(zhí)著多奔波,處處繽紛著華章。幼時他在本村老師的引導啟蒙下,初嘗《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四書五經(jīng)》,少年時到鎮(zhèn)辦高級小學念書,高小畢業(yè)后回村當了一名小學教員。1948年,在東溝抗日小學副校長孫新的推薦下,入太岳區(qū)晉豫中學讀書,接觸了革命思想的影響。1949年5月在晉豫中學校長樊崗的介紹下,到太岳區(qū)《新華日報》社工作。當年,太原解放,他又到《山西農(nóng)民報》工作。后到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工作,被省政府秘書長衛(wèi)逢祺收為干事,從此他的命運發(fā)生了重大轉折。1950年秋被省政府副主席裴麗生選為秘書,從此與裴麗生結下了半個世紀的緣分和一生的情誼。1957年2月裴麗生奉命調(diào)中國科學院,他便重回報社工作,擔任《山西日報》社文藝副刊編輯兼記者。在《山西日報》社一干就是20年。1973年與肖寒、賈春太、劉德懷到大寨采寫了陳永貴的典型事跡,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
1979年入京,重回裴麗生身邊工作,成為老領導在科學技術領域工作上的文秘助手。同時,組建《中國科協(xié)報》。為中國科協(xié)歷屆書記孫照寰、王順桐、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中國科學院聶春榮書記等多位領導起草撰寫文章,隨領導調(diào)研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文章大多在《人民日報》《中國科協(xié)報》刊登。1981年6月應茅以升指派寫回憶文章,內(nèi)容從抗日戰(zhàn)爭前茅以升設計建造錢塘江大橋到日寇進犯上海、浙江時又不得不親自將其炸毀的痛苦經(jīng)歷,以及茅以升作為舊上海的最后一任市長,與陳毅市長交接的史實回顧文章,均在《人民日報》刊登發(fā)表。1987年6月,他應《山西日報》社陳墨章之邀,重回山西工作,組織了“《山西日報》新聞業(yè)務學術討論會”,省級各新聞單位均參與了此次盛會;協(xié)助省文化局組織了一臺元宵晚會;著力推出了著名的大型歌舞《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和《黃河水長流》。他在每一個傳媒崗位上均盡心竭力毫無保留傾情奉獻。
一顆家國情懷的赤誠丹心,根植于新聞傳媒編輯崗位上,《人民日報》社向他招手,1989年12月,他奉調(diào)《人民日報》社海外版和《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在《山西日報》社和《人民日報》社工作期間,受命到英國、日本等國家訪問。1993年6月韓老超期服務退出一線崗位,但他堅持退而不休,除擔任中宣部新聞閱評員外,十年來,撰寫新聞評論以及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雜文、隨筆等文章八百余篇,90萬余字。
文字糾其生,一生文左右。文字里飽含了他太多的情結,譜寫著他人生的華章,他為文字而不惜時光的流逝,于是乎,鉛華之筆他從未舍棄,即使離休后仍在不斷執(zhí)著地堅持文字的創(chuàng)作,1993年至2016年,他幾乎每年寫一本書,相繼出版了《黃土情》《論海行》《裴麗生傳》《長河濤聲》《道邊的吶喊》《從開國禮炮聲中走來》《難忘火紅年代》《風雨故人情》《露染的晨曦》《無盡的眷戀》《葉落無聲》《山鳥戀林》《依依太行》《扶桑向晚》《孔三傳》《秋山紅葉》等,即使期間一場大病,也奪不去他手中的筆,意志非凡,時不我待,正如他在八十多歲耄耋之年的兩本文學新作《扶桑向晚》和《秋山紅葉》,把他的人生映照得無比絢麗光彩!可謂,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韓老,由衷敬佩您,祝長壽安康!
——選自《吐月》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