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內容摘要】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8年版)》,其中學科課程標準的首要變化就是凝練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必將圍繞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展開,既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新時代歷史教學的主旋律,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應圍繞這一主線進行。接下來,筆者結合多年以來的教學實踐,就怎樣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發(fā)表幾點拙見。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 策略
一、精準聚焦——設計科學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產生了透徹理解,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導向下,教學目標的確定成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遵循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其細化到每一課時當中。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他們剖析歷史,從中獲得智慧與經驗,關心國際局勢,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將學生引向和諧、健康的成長軌道,讓他們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健全的人格,能勇敢地挑起祖國建設的大梁。總的來說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要明確核心目標,體現核心素養(yǎng)。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在設計《秦統一中國》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又籠統地設定為“了解秦滅六國的過程、意義;理解秦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與意義”,應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的將于圖,明確秦朝疆域的四至;梳理秦始皇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認識秦統一全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了解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兵馬俑等世界文化遺產,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边@樣設計教學目標,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上,不僅指向性強,而且易于操作,會對教學活動起到積極統領的作用。
二、合理切入——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目的性、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原則,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衡,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既可以設置懸念,也可以提出假設,引發(fā)學生的爭論,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流暢、完善。如,教學《秦末農民起義》時,可以向學生拋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是一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面對著沉重的賦稅、嚴苛的法律,你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思緒瞬間就能回到那個特定的社會當中,達到“移情”的目的,自然會明白是什么原因引發(fā)了農民起義,學會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問題。
大量實踐表明,如果能通過妙趣橫生的故事、耐人尋味的事例,科學合理的史料來提出問題,就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
三、烘托升華——增加情感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掌握全面而系統的知識點,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想辦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將自己的感悟內化為品質,外化為行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想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妨從三方面入手:一要發(fā)揮出多媒體的優(yōu)勢,以聲像的有機整合,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熱情;二要編演歷史劇,學生在編演經典事件的過程中,能形成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的能力,對各種事件產生理性認識;三要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豐富他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如,教學《秦末農民起義》時,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比較,通過學習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西周末年的“國人暴動”、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朝二世而亡等歷史,同學們得到了哪些啟示?
(學生解答,教師總結):自古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來的統治者必須要關注民生,減輕人民的負擔,也要嚴厲打擊貪污腐敗。
四、支撐落實——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學評價成為焦點性話題,科學合理、恰到好處的評價,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審視現有評價體系,將人文關懷貫穿于評價當中,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這里所說的“多元”,涉及到多個方面,如,評價主體、方式方法、標準等。多元化評價目標,就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以評價來引領學生和諧發(fā)展,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發(fā)展。多元化評價主體,就是要以評價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多元化評價方式,就是既要對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否形成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多元化評價手段,就是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考試,可以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撰寫小論文、制作手抄報、參與歷史調查,從多種方式來把握學生能力的提升情況。多元化標準,就是要以辯證的心態(tài)看待學生的個性差異,將更多的精力傾斜向歷史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學習信心的學生身上,從多個側面入手對他們進行鼓勵,最大化發(fā)揮出評價的激勵與促進作用。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讓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思維品質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唯物史觀的方法,能以多種方式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擁有健全的人格。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及時沖破傳統教學思想的牢籠,以最前沿的專業(yè)知識充盈自己,使他們向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巢昌明.乘“拓展課程”東風,揚“核心素養(yǎng)”之帆[J].中學歷史教學,2018(1):45-47.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天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