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波
在“以學定教”理念的驅動下,學生的“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有些語文課,看到不同學生輪流到講臺上展示預習結果,然后集體鼓掌,最后教師肯定表揚,如此反復,直到下課。課堂很熱鬧,學生也很活躍,但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這樣的課堂重形式而輕內容,缺失了語文的味道,學生的素養(yǎng)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與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點出入。所以筆者以為,課堂教學要有效,教師的“導”仍是重頭戲。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一再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當然,教師不像過去那樣一味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要運用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教育智慧順學而導,引導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不著痕跡地向文本最本真的目標靠近,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性。那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該在何時“導”,該怎樣“導”呢?在余文森教授關于“有效教學的三個鐵律—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會了才有興趣”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在不斷地反思、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以為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導”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捕捉“導”的時機來調動學生的思維,關注“導”的深度來培養(yǎng)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導”的情境——激趣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動力、強化和調節(jié)。創(chuàng)設“導”的情境,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必然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并具有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特級教師吳丹青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引導學生概括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課前活動: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猜調》。教師教學生及聽課的教師唱云南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師(幻燈展示云南地圖):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都是靠經(jīng)驗豐富的歌手以傳歌的方式,把各種知識、歷史文化傳授給本民族的群眾。據(jù)說在解放前,有一個傈僳族人居住的地方,打官司的時候,被告、原告都是用歌聲來申訴自己的理由,裁決人也是唱著歌來判定輸贏的。所以一個高明的歌手,在他們的本民族中,非常受到別人的尊重。今天,我們就跟著一代大師沈從文走進《云南的歌會》。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寫了幾種場合的歌會?
生:三種。
師:那么剛才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唱的這首歌(展示《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歌詞),適合在哪個場合唱?請結合課文內容說。
而筆者在教學《云南的歌會》引導學生概括三個場合是這樣設計的。
師:今天我一起來學習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幻燈片播放視頻,以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為背景,視頻播放課文內容所反映的圖片。)
師:看了課文,你覺得云南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生:風景美麗的。
生:民風淳樸的。
生:充滿生命力的。
師:很好,課題為《云南的歌會》,那么文中哪些場合的歌會,讓你感受到云南的風景美麗,民風淳樸,充滿生命力呢?
吳老師的問題拋出以后,學生回答的興趣很高,甚至有了不小的爭論,課堂在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高潮。而筆者的問題一出,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在引導的時候,我們借助了云南的歌曲,筆者用歌曲只是作為背景而已,吳老師則是先教學生唱歌,放松了學生的心情,再請同學根據(jù)歌詞來思考這首歌適合在哪個場合唱,創(chuàng)設了導的情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會潛入文本,根據(jù)文中相應的詞句來進行判斷。因為創(chuàng)設了合適的情境,學生有了初步的體會,有了閱讀文本、思考問題的興趣。另外,在《落日的幻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導入時出示朝陽與落日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辨別朝陽與落日的不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在辨別的過程中初步了解落日的特點,帶著思考閱讀文本,從中得到證實。在《香菱學詩》的教學中,探究“香菱為何要癡迷學詩”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用《嘆香菱》的洞簫曲為背景,用幻燈片介紹香菱的身世,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思考的興趣。
二、捕捉“導”的時機——激思
余文森教授曾強調指出:“在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也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xù)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苯處熞獢[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是學生思想碰撞的首席顧問,而不是“講師”。所以,教師要敏銳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生成點,引導學生進行點評、補充、駁斥,讓每位同學在傾聽、評價、較量的互動中獲得啟發(fā),完善自己的觀點,加強自己的情感體驗,教師也要及時以追問等形式將話題引向深入。
有教師在執(zhí)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三)》中“晨興理荒穢”這一句時,是這樣處理的:
生:我覺得“晨興理荒穢”中的“理”用得非常好。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荒穢”就是雜草嘛。一般農民除雜草都是用“割”或者用“拔”。而這里特別與眾不同,用了個“理”字。
師:那么大家能說說這個“理”好在哪里?或者把詩句改成“晨興拔荒穢”好嗎?
生:不好,“拔”字好像太野蠻了,陶淵明是個詩人,不太符合他的身份。
生2:“理”字一般是女孩子理頭發(fā),非常仔細,慢條斯理。作者是個詩人,做事情非常仔細。
師:可是對待雜草,為什么要這么溫柔呢?這樣一溫柔就沒收成啦!
生:因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嘛。他不在乎收成好不好,只希望這樣的生活不違背自己自由自在、不隨波逐流的意愿就好了。
師:對!“理”字更體現(xiàn)了陶淵明在乎的不是結果,而是享受田園生活的過程!
看似平淡的一個“理”字,抓住契機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而學生對它的獨到見解擦出了師生間的思想火花,真是從平淡之處見精神。當然,學生對于每一篇課文的學習并不是從頭到尾都感興趣,也不是一開始就不感興趣,教師在備課階段,要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有意識為學生的思考問題鋪好道路,還要抓住課堂中的有利時機,適時地提出問題,調動學生深入思考,當學生努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的興趣就跟著提升起來了,學生的思維力度也得以提升。
筆者在教學《范進中舉》時,以“說說你最感興趣的情節(jié)”導入。在交流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都提到了發(fā)瘋時范進的夸張表現(xiàn),筆者就抓住了“噫!好了!我中了!”這一句,先讓學生體會范進中舉時的心理;然后通過閱讀文本,篩選品讀“好了”的具體表現(xiàn),感受范進的可笑可憐之處;最后結合資料,讓學生思考“中了”是否真的好了,體會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理解作者救世醒世的苦衷。捕捉學生回答過程中的生成點,結合教師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文本深處,加強學生思維的力度。
三、關注“導”的深度——激疑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完全放任學生讓其自己學習,這樣的教學想必是低效,而如果教師一言堂地“導”“講”,教學效果肯定也高不了。教師只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給予點撥、引導,才能生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才能讓課堂變得靈動,有實效,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就如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所說的“要把教學建立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給予指導。在學生自主思考之后,教師應當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學習有困難、觀點有爭議的地方,做學生的指導者,參與他們的討論,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他們互相啟發(f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收獲成果。
如筆者執(zhí)教《落日的幻覺》,在分析落日產生幻覺的原因時,有學生提到了這句話,“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其距離遠大于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沉入地平線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現(xiàn)出藍灰色的暗弧?!币韵率钱敃r的實錄:
師:作者這樣解釋你能理解嗎?
生笑著搖頭,沒有回答。
師:那你為什么找到了這個句子呢?是哪些詞語給了你提示。
生:“由于,所以,再加上”。
師:很好,當我們閱讀說明文碰到無法理解的句子時,我們可以抓住關聯(lián)詞,把長句分成幾個短句。這位同學,你是否能結合這三個關聯(lián)詞,試著概括這里的原因。
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氣層彎曲,所以光線減速,再加上地球影子,所以有藍灰色暗弧。
師:這樣一來,大家對這個句子都沒問題了吧。
生(齊):沒問題了。
師:老師有問題了,這里的“其距離遠大于高層”中的“其距離”是什么距離?
學生先是沉默,然后開始小聲議論,筆者連續(xù)叫了幾位都說不出來,大家感到非常困惑,課堂遇到了瓶頸。于是,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但學生的討論還是沒有結果。筆者提醒學生是否可以把文字描述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一位學生板書,其余同學補充糾正,經(jīng)過近八分鐘的思考討論交流,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教研員蔣老師這樣說,執(zhí)教老師很有耐心,對“其距離”具體指什么這一問題的理解,花時長達八分多鐘,這是很多老教師都難以做到的。一般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都會選擇自己進行解說。但是,我們知道,說明文指代意義的考法在中考中有要求,而這個問題又恰恰是學生的難點,教師就應該大膽地花時間進行研讀,這正是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xiàn)。學生的能力,就是在這樣的等待與指導中不斷提升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順學而導,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要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導,不是用簡單的追問來增加學生回答時的壓力,而是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景,抓住合適的時機,關注學生回答的深度,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力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順學而導,讓教師重新回歸缺失已久的本色,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義橋實驗學校(3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