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1? 為了夢想的等待與探尋
2007年1月1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第一例不開胸全機器人心臟手術順利開展并取得圓滿成功!這一天,解放軍總醫(yī)院(301醫(yī)院)首開中國微創(chuàng)不開胸全機器人心臟手術的先河!這一天,中國心血管外科領域屹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正是在這一天,高長青團隊的辛苦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
作為一項尖端技術,不開胸全機器人心臟手術的開展只集中在世界范圍內的寥寥幾家心臟外科中心,從引進、掌握到應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長青和他的團隊擁有著怎樣的超常規(guī)理念?歷經了怎樣的艱辛磨礪,才成為這項前沿技術的引領者?這要從2000年他參加的一次心血管外科年會說起。
由美國主辦的心血管外科年會,是一個匯聚世界頂尖心血管專家的世界頂級年會。它不僅為世界各地的專家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而且也為世界最新的醫(yī)療技術、產品提供了展示的機會。2000年,年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如期舉行,就是在這一年,用機器人做心外科手術的夢想在高長青心里生根發(fā)芽。
在多倫多,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機器人手術,盡管當時手術僅限于實驗室環(huán)境?!澳芊駥C器人用在心外科手術中?”這個想法在高長青腦中劃過。機器人能夠突破人手的局限,在胸腔不打開的情況下完成心臟手術,術后疤痕小、后遺癥少,這是所有心外科專家夢寐以求的技術,在當時看來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高長青有預感,他覺得,離夢想的實現似乎并非那么遙遠。從多倫多回國,他開始密切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并收集了許多資料和信息。
2004年,美國在臨床上開始使用機器人做腹部手術,使高長青看到了希望。但用機器人做心臟手術在那時還無人敢嘗試,因為一旦出血,胸腔來不及打開,病人就會立刻失去生命,風險太大。
2005年,獲悉美國開始嘗試用機器人做心臟手術的消息后,高長青的決心更加堅定了?!耙欢ㄒ褭C器人手術在國內做起來。”他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目標。
2? 身處異國的執(zhí)著與堅持
高長青出生在普通家庭,但父母對他的教育格外用心。1979年,恢復高考的第3年,高長青參加了考試,想成為一名教師的高長青,最終遵從了父親的意愿選擇了醫(yī)學專業(yè),進入包頭醫(yī)學院學習。畢業(yè)后先后進入包頭市第七醫(yī)院和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臟科工作。由于在學生時代練就的扎實英語功底,高長青在教育部組織的EPT考試(出國進修人員英語水平考試)中脫穎而出,考取了全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一名,并獲得了進入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學習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與歐美的關系正處于僵化狀態(tài),能到世界心臟研究的發(fā)源地墨西哥求學,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這對高長青是一個挑戰(zhàn)。他用學來的一點西班牙語混合著英語,努力地與當地的老師和同事進行著交流,慢慢地過了語言的難關。
墨西哥的飲食與中國的大不同,生的、辣的食物多,這令初到墨西哥的高長青很難習慣,但這并不是太大的問題。他告訴筆者:“生活中的不習慣都是小事,文化上的差異更讓人難以適應。當時的管理我接受不了,一天中,要規(guī)定你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你不能隨意改變。剛開始我以為是歧視,但實際上并不是,只是文化上的不同?!?/p>
在墨西哥,高長青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用他的話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彼麑⒋罅康臅r間投入到了一臺臺心臟手術中,根本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同去的一些同胞并不理解,認為他是沖著錢才這樣拼命的。
這些閑言碎語高長青并不理會,憑著自己對學術和技術的執(zhí)著追求,他終于在墨西哥拿到了獲取難度極大的外國行醫(yī)執(zhí)照。憶起這段往事,高長青感慨萬千:“得到執(zhí)照的幾率特別小,有的學十幾年也不一定能拿到它。如果沒有投入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我根本不可能做到。”
擁有高超手術技藝和響當當行醫(yī)執(zhí)照的高長青完全能夠在國外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他沒有。
1996年冬天,寒風凜凜的北京,高長青攜妻帶子走下飛機,結束了他在墨西哥的留學生活。懷揣著對祖國的感恩之情,高長青進入301醫(yī)院鄭重表達了自己的入伍志愿,從此開啟了他在心胸微創(chuàng)領域向著醫(yī)學科學制高點攀登的艱難征程。
3? 挑戰(zhàn)常規(guī)的一次次創(chuàng)新
作為心血管外科專家,他始終堅守著對病人的那份責任;作為學科領軍人,他帶領團隊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著卓越。
如果說一次創(chuàng)新是一種膽識,那么不斷創(chuàng)新,并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則是一種氣魄。
1996年,在老年病人心臟組織脆弱、不易縫合、不易成型、感染多的復雜情況下,高長青成功開了中國首例高齡高職干部非體外循環(huán)在心臟跳動下進行手術的先河,改寫了醫(yī)院保健史上不能為高職首長實施心臟手術的歷史。
國外醫(yī)學界權威曾斷言“多數東方人的乳內動脈血管不適合搭橋”。面對這個結論,高長青沒有選擇盲從于權威,而是向權威發(fā)起了挑戰(zhàn)。經過潛心研究和大膽探索,在1997年4月1日,高長青主刀回國后的第一例心臟搭橋手術,并獲得了成功,向世界莊嚴亮劍——中國人同樣可以常規(guī)使用乳內動脈行冠脈搭橋。
之后的2001年,他首開中國konno手術先河,演繹了與死神較量的驚人壯舉?;颊呤且粋€多重癥狀集于一身的9歲兒童,先天性主動脈瓣下狹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情況十分危急。高長青大膽提出了技術要求高、難度大、死亡率高、在世界上完成不過200例、在國內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konno手術。最終,他的勇氣和對專業(yè)技能的精準把握,為一臺高風險手術劃上了完美的句號,高長青又一次創(chuàng)造了奇跡。
回國至今,高長青已主刀完成5000余例心臟外科手術,其中機器人手術800余例,創(chuàng)下了我國微創(chuàng)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無手術死亡的記錄,也創(chuàng)下了世界范圍內一年實施全機器人不開胸心臟手術60例的最高記錄。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甚至裹足不前,這樣的想法一萌生就離栽跟頭不遠了?!彼f,“況且在心臟病的研究和治療上,全世界的進展并不樂觀,目前已進入了一個困難期。對于基礎性慢病、結構性心臟病、冠心病開展的手術只是暫時緩解了病人的痛苦,并不是永久性的治療。心臟移植是一種永久性的治療方法,但排異反應卻是一個大問題。所有研究者仍任重道遠。”
他曾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應該有每一代人的擔當,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高長青心語
生命本身就是奇跡,我只不過是在努力呵護這個奇跡。
千萬不要忽視平時的鍛煉,生活節(jié)奏要適度,飲食習慣加以改善,而且要經常參加運動。關鍵的一點,要勞逸結合。
不要年輕時拿命換錢,年老時拿錢養(yǎng)命。
病人對我們如此信任,我們必須保證他的絕對安全。
一直都在努力,不努力的話就沒有今天的收獲。
是國家培養(yǎng)了我,讓我上大學,留學深造,我也要回報祖國。我們的國家已走過改革開放最初的二十年,經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各個行業(yè)和領域都需要熱愛祖國、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學歷的領軍人才歸國奉獻,我們國家的心血管外科也不例外。
五花八門的知識,讓我獲益匪淺。
榮譽只能證明過去。
正是因為我們不滿足于只吃饅頭,才有了各式各樣面包,不滿足于自行車的速度,才造出了汽車,進而有了飛機。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應該有每一代人的擔當,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