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川杰
[摘要]主題是作者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圖畫、塑造藝術形象顯示出來的,貫穿一部小說始終的中心思想,對理解一部小說至關重要;敘事手法是作者為講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樣的敘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本文通過對《中性》這一作品所蘊含的多重主題和獨特的敘事手法分析,以期對作品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中性》;主題;敘事手法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1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8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中性》一書發(fā)表于2002年,并于2003年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書評獎和美第西斯獎等獎項,足可見其頗受西方評論家的好評;小說的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是近年來在美國小說界十分活躍的希臘裔作家《中性》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卡麗的雙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臨的性別困境和民族認同困境。卡麗出生時是個女孩,但她從小就顯現出了一些男孩子的特征。而隨著年齡的增大,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她的男性特征都變得愈加明顯,這也給她的生活帶來麻煩。主題對一部小說至關重要,小說一般也都圍繞著一個甚至多個主題來進行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下是對選出的《中性》一書中的主題。
一、主題
(一)重生主題。重生主題是《中性》中較為明顯的主題。在書中,不同的人物經歷了不同的“重生”歷程。對于卡麗的祖父母的“重生”,作者是采用“火”這一意象來展示的。
縱觀英美文學的作品,以“火”來表現“重生”主題的,不在少數,頗有一種“耶穌以火為世人施洗禮”的意味。在《簡·愛》一書中,故事結尾的大火就使得羅切斯特獲得了重生,他不再是以前那個有些傲慢的莊園主;他和簡的愛情在大火的考驗之下也得到了涅磐,可以說這場大火是最后美好結局所不可或缺的。而在勞倫斯和艾略特的詩歌“火”這一意象,更是積極意象。勞倫斯認為“有一種永恒的生命之火永久地環(huán)繞著宇宙,只要能觸到它,即可更新自己的生命?!倍摇盎稹边@一“看似殘酷的意象,象征了一股欲毀滅、欲重生的渴求”,并且勞倫斯在詩中也常常用到這一意象;在艾略特的著作《荒原》一詩中,雖然描繪的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西方世界,到處是一片精神荒原,但這死氣沉沉的荒原之中并非沒有希望,在《火誡》這一詩章中,就是運用佛教經典中的火誡涅磐的意象,在《荒原》這一看似毫無生機可言的作品中播撒下希望的火種。
由此可見“火”這一意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是有著“重生”和“希望”的意味。這場大火帶給卡麗祖父母的不是毀滅,而是重生,他們的過去在這場大火中被抹去,他們也即將啟程前往美國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主人公卡麗自己也經歷了“重生”,她出生時是個女孩,但在發(fā)生車禍并逃離醫(yī)院之后,便以男性的身份繼續(xù)生活??惙艞壛俗约憾嗄陙淼摹芭浴鄙矸荩D而以“男性”的身份繼續(xù)生活,這種選擇對她來說相當于一次“重生”,因為她不得不丟掉多年來養(yǎng)成的女性習慣,而為了在行為舉止上更像一個男人,卡麗不得不去模仿和學習男性的動作。
小說中的其他次要人物也有“重生”的經歷,卡麗的外祖父曾長期從事走私活動,但他在后來經歷了“重生”,變成了一位伊斯蘭教傳教士。甚至包括卡麗祖父母的養(yǎng)蠶及賣蠶繭的職業(yè),都有一層破繭“重生”的意味。
(二“先天和后天”主題“先天和后天”的主題在小說中也得以體現“先天”指的是存在于基因中的遺傳因素,如性別、年齡、民族、父母等因素;而“后天”指的是受教育狀況、職業(yè)經歷、經濟條件等“后天”說否認遺傳因素的影響,其代表約翰·洛克認為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塊白板,后天的培養(yǎng)決定了性別角色;而"先天”說則認為遺傳因素決定了人的性別角色,因此“先天”和“后天”是兩種不同的觀點。在小說《中性》中,主人公卡麗雙性人的身份和經歷詮釋了“先天和后天”的斗爭,卡麗是因為“先天”的基因缺陷而成為一個變性人的,而在“后天”的家庭養(yǎng)育和教育培養(yǎng)之中,卡麗是一直被當作一個“女孩”的,但她的選擇似乎卻違背了后弗洛伊德時期的觀點,即認為的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是主要是由后天培養(yǎng)形成的。
作者尤金尼德斯生活在“兩性無差別的七十年代,正是后天成因論如日中天的時代。”但后來隨著生物學和基因學逐漸占了上風“先天”因素被認為是決定因素,作者生活在這樣一個“先天和后天”論爭激烈的時代,在其小說中對這一主題進行呈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作者將當時的“先天和后天”論爭糅合到了卡爾這個人物身上。但在作者看來“我們夸大了基因在決定人們命運過程中的作用?!钡蚝铜h(huán)境,抑或說“先天和后天”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作用的,尤金尼德斯其實也是通過主人公卡麗這一中性人角色來傳達他對“先天和后天”論爭的看法,卡爾雖然選擇了“男性”角色“但這并非意味著他當真屬于男性,而任何男性也均不完全等同于別的男性。”因此尤金尼德斯在“先天和后天”之間選擇了一條折中的道路,小說題目“Middlesex"中的“middle”也是可以看出作者所選擇的“中間”道路。
(三)民族認同?!吨行浴芬粫饕菍λ沟俜夷岬滤挂患易鎸O三代人生活經歷的描寫,由于小說中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是從希臘遷往美國的,因此在美國他們屬于少數族裔。書中所描寫的三代人在面對美國文化時的態(tài)度,既是作者對少數族裔在適應和面對美國文化時所要遇到的現實問題的描寫,也是對民族認同這個大問題的認識。而作為少數族裔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在總體上是在向美國文化妥協(xié)。作者通過斯蒂芬尼德斯一家的經歷反映出了少數族裔在美國這個文化“熔爐”里的變化過程:大部分第一代少數族裔由于出生和生長在自己的原國籍,因而他們對自己的原國籍和宗教認同感十分強烈,如卡麗的祖母,但也不排除例外,如卡麗的祖父等人;第二.代由于出生并生活在美國,他們對自己原國籍的認同感減弱,但在由于家庭環(huán)境等的影響,他們對原國籍宗教的認同感可能依然很強;像卡麗這樣第三代少數族裔在各個方面與美國人無異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有一定的自傳性色彩,作者尤金尼德斯本人就是一位希臘裔作家,他的祖父母也是從希臘逃難到美國的少數族裔,在接受美國國內公用無線電臺的采訪時,他承認小說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經歷,甚至連小說的主人公的相貌也是在他相貌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作加工。從這個角度來看,身為少數族裔作家的尤金尼德本人可能也是經歷過艱難的民族認同的,因此小說中的主人公可以說是美國這個多民族的社會中眾多尋求民族身份認同的少數族裔中的一員。
以上主要是從三個主要主題來探討這部小說的,另外,這部小說還有其他多層主題,譬如作為少數族裔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與其他種族或者族裔之間的關系甚至沖突也在小說中有所描寫;另外,小說中也有很多的用典,作為希臘裔的尤金尼德在書中用到了許多古希臘的神話典故;另一方面,作者也通過小說描寫了雙性人這一人群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生存現狀與狀況。由此看來,作者在這部500多頁的小說中蘊含了豐富并且發(fā)人深思的主題,其中有些主題不僅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也是我們了解少數族裔和變性人這一團體的重要渠道。而作為一篇優(yōu)秀的小說《中性》一書在敘述手法方面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二、敘事手法
(一)獨特的敘事視角《中性》以其多變的敘事視角聞名,作者尤金尼德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腦海里有一個故事,但找不到恰當聲音予以敘述。”因為在作者看來“這種聲音必須富有彈性,足以講述史詩里的故事,第三人稱的素材,但必須使用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第一人稱的聲音?!弊髡咴趧?chuàng)作時遇到了困境,他“很長時間以來,不相信自己所寫東西的真實性,”而在“讓卡爾迂回穿梭于第一和第三人稱之間時,才發(fā)覺有了真實性?!?/p>
小說中的主人公卡麗是一個雙性人,而小說的敘事視角也變成了一種混合體,在卡麗出生之前,小說采用第三人稱史詩敘事的方式敘述了從祖父一輩到父輩的故事,以全知全能的視角敘述了包括卡麗的祖父母在希臘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們從希臘逃亡到美國的生活經歷;隨后敘述了卡麗父母的故事,以及祖母用勺子對胎兒性別的預測;但隨著卡麗的呱呱墜地,小說的敘事視角由第三人稱史詩敘事變成了第一人稱成長敘事,在經歷車禍之前,她是被當作女孩來養(yǎng)的,此時小說更偏向于女性認知和觀察事物的敘事視角;而在經歷車禍之后,卡麗選擇以男性的身份繼續(xù)生活,但在此時,敘事視角卻并不是簡單的男性視角,因為“卡爾在社會上以男性出現,但這并非意味著他當真屬于男性?!边@也涉及了先天和后天的問題,之前作為女孩被撫養(yǎng)成人的卡麗在選擇男性身份之后的敘事視角反而變得更加復雜,但這也正是小說的精彩說在。
(二)跳躍的敘事手段《中性》這部小說中另一個特點就是這部小說的跳躍性的敘事手段,作者給讀者提供的背景材料少之又少,初讀小說會有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因為故事一開始涉及了巴爾干半島戰(zhàn)事,小說的故事基于一系列歷史事件,如果不對具體年份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有所了解是很難讀懂小說的。另外,小說一開始是對卡麗的祖父母還生活在希臘時的描述,當時他們的還處于談婚論嫁的時期,但隨著作者的敘述,讀者卻發(fā)現自己在某一閱讀時間點跟不上作者的敘事節(jié)奏了,因為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一章節(jié)中還處于青蔥歲月的祖父母變成了老態(tài)龍鐘的老年人,小說中對卡麗父母這一代的敘述可謂著墨不多,他們在小說中出現時,卡麗的母親已經懷孕了,作者省去了或者說跳過了他們相戀的情節(jié)。
小說的跳躍性的敘事手段所達到的就是"碎片化”的效果,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讀者不再是被動地去接受讀者所描寫的內容,而是需要了解必要的歷史知識和充分地想象才能對小說的故事背景有進一步地了解,才能對情節(jié)進行進一步的拓展。
三、結論
《中性》一書以其蘊含的豐富主題和獨特的敘事手法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可,本文主要通過對幾個重要主題的探析以及對其獨特的敘事手法的研究,再基于對前輩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這本小說所取得的成果,再加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所得出的一些心得體會。《中性》一書中的多層主題和獨特的敘事手法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特點,作為深受后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影響的尤金尼德,這一特色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體現,但國內對他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仍需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高瑞芳.流散下的身份構建——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小說中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
[2]姜廣源,吳金濤.《荒原》的積極意象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3]劉鳳閣.《簡·愛》作品中意象背后的心理空間——以“火”為例0.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2).
[4]劉春芳,孫浩.火的洗禮,靈的頌歌——評勞倫斯詩歌中火的意象[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5]王仁曾,劉暢.先天與后天:如何影響中國人的認知能力表現[J].蘭州大學學報,2016(2).
[6]尹惠民.操演的性別與性別的倫理——論中性的性別美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