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黃文煒
與中國學校每年9月開學不同,每年4月是日本各類學校的開學季,家中若有要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那需要準備的東西就特別多而雜,而且很多是日本小學生獨有的必備用品,通常家長提前半年就開始置辦了。
書包能用6年
對一年級新生來說,挑選書包是重要一環(huán),日本的書包質(zhì)量是一流的,好背、耐用,保修6年,大多是做工講究的真皮書包,使用6年不變形,便宜的兩三萬日元,中等的價格是五六萬日元,貴的達到十幾萬日元。高級的書包是純手工的。女孩用的多是紅色和粉紅色,男孩用黑色或者藍色的。書包外觀看上去堅硬,但身體與之接觸,又讓人感覺柔軟。還得備個書包套子,防雨防摩擦,真皮的書包一定要有外套。除了文具,要準備一把折疊傘放在書包里,再備個雨衣更穩(wěn)妥。
防災(zāi)頭套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小學生人手一個,掛在桌子邊或者套在椅背上。防災(zāi)頭套設(shè)計簡潔,用柔軟的布縫制,布袋里裝上棉,為長方形,尺寸27cm×42cm,很多母親是自己親手縫制。一旦發(fā)生地震,學生第一件事就是把頭套罩在頭上,保護頭部。還有的家長為孩子準備了防災(zāi)哨子。出現(xiàn)緊急情況,可以吹哨子求救。
入學花費高達25萬日元
至少準備三雙鞋,一是適合長時間走路的鞋,二是運動鞋,三是在學校內(nèi)穿的白球鞋。日本的小學里,有學生專用鞋柜,學生到學校后,把路上穿的鞋放鞋柜,換上室內(nèi)穿的寫上名字的白球鞋,鞋底總是干干凈凈,這也是學校環(huán)境總能保持清潔的一個原因。
中午在學校吃飯,每個小學生有個布做的袋子,放筷子、勺子、杯子等,還得有個圍兜,因為每個小學生需要輪流值日為大家分菜分飯。其他的物品還有水壺、放月票的夾子、用餐墊子、手帕、紙巾、創(chuàng)可貼、口罩等。
為小孩做入學準備,花費不菲。進公立小學,需要8萬到15萬日元,上私立學校則需要10萬到25萬日元。私立學校有統(tǒng)一的校服,花費更大。
家長參加開學儀式要穿正裝
家長為參加入學儀式,也得為自己準備行頭。父親要穿上最好的西服,母親則要穿上最有儀式感的套裝,不能穿花哨的衣服,參加入學儀式的前一天,母親往往要上一次美容院,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父母還得帶上干凈的拖鞋,當天進學校需要換鞋。入學式當天,新生穿上新衣,背著新書包和家長一起到學校。
小孩上小學前,家長對小孩進行一些入學準備教育,至少要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學會講禮儀,對老師有禮貌,對小朋友友善,認真聽老師的話,養(yǎng)成集體意識,不能太任性,要有一定的忍耐精神。學會看鐘表,加強時間觀念,每天按時起床,學會自己熟練地換衣服。每天晚上為第二天上學做準備,整理書包和文具等,學會識別自己和他人的物品。
開學前一個月,家長帶著小孩,反反復復走從家到學校的路,讓小孩記住道路,時刻遵守交通規(guī)則。近年來日本小學生的書包外掛了一個蜂鳴報警器,在緊急時刻可以拉警報。為了提高小孩的防范意識,家長教育小孩在路上要注意安全,遇到可疑的人要避開。緊急情況下,必須能說出家長的聯(lián)系方式和家庭地址。▲